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 破庙惊梦林薇在一阵刺骨的寒意中睁开眼,

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实验室熟悉的白色天花板,而是布满蛛网的破旧梁木。

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淡淡的烟火气,身下是硬邦邦的干草,硌得她脊背嗷嗷疼。

“嘶……” 她想撑着身子坐起来,却发现右臂传来一阵酸痛,低头一看,

粗布襦裙的袖口沾染着褐色的污渍,像是干涸的血迹。这不是她的衣服!

她明明穿着实验室的白大褂,正在做中药成分提取实验,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种地方?

难道是实验事故?她记得当时仪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眼前一黑就失去了意识。

可就算是事故,也不该被送到这么奇怪的地方来吧?这里看起来像是一座废弃的破庙,

墙角堆着几根枯枝,中间的土灶里还残留着些许灰烬,神像歪斜地立在供台上,

半边脸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泥胎。林薇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作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大三学生,她的心理素质远比常人要好。她摸了摸口袋,

惊喜地发现自己常用的急救包竟然还在,里面有碘伏、纱布、体温计,

还有几支常用的抗生素软膏。这是她的习惯,无论去哪里都会随身携带急救包,

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了救命的东西。就在这时,一阵微弱的***声传来。林薇循声望去,

只见神像旁边蜷缩着一个小男孩,约莫五六岁的样子,穿着打补丁的短褐,小脸蜡黄,

额头上沁着冷汗,右手臂不自然地扭曲着,似乎是骨折了。看到孩子痛苦的模样,

林薇的职业本能瞬间被激发。她快步走过去,轻轻握住小男孩的手腕,试探着他的脉搏。

脉搏微弱但尚算平稳,没有生命危险,只是骨折可能引发了疼痛性休克,必须尽快处理。

“小朋友,别怕,姐姐帮你看看好不好?” 林薇放柔声音,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温和一些。

小男孩怯生生地看着她,点了点头,眼泪却还是忍不住掉了下来。林薇打开急救包,

先用碘伏仔细消毒了小男孩手臂上的擦伤,

然后从包里拿出夹板 —— 这是她为了应对野外实践特意准备的便携式夹板,

正好派上用场。她小心翼翼地将小男孩的手臂固定好,又用纱布缠紧,动作轻柔而熟练。

“好了,这样就不疼了。” 林薇擦了擦小男孩脸上的眼泪,从包里拿出一颗水果糖递给他,

“吃颗糖就不苦了。” 这是她昨天从超市买的,没想到也跟着来了这里。小男孩接过糖,

含在嘴里,眼神渐渐放松下来。“姐姐,你是谁呀?这里是哪里?” 他小声问道。

“我叫林薇,你呢?” 林薇问道。“我叫小石头。” 小男孩回答,“这里是城外的破庙,

我和奶奶出来采药,不小心摔了,奶奶去找人帮忙了。”林薇心里咯噔一下,城外的破庙?

采药?这些词汇都透着一股陌生感。她试探着问:“小石头,现在是什么年份呀?

这里是哪个城市附近?”“现在是建中二年呀,这里是长安城外面的坊市附近。

” 小石头眨巴着眼睛,一脸天真地回答。建中二年?长安城?林薇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

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 781 年,那不是唐朝吗?

她竟然穿越到了唐朝!这个认知让她浑身发冷,一股巨大的恐慌感席卷而来。她想家,

想父母,想实验室里还没完成的实验报告,可现在,她被困在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举目无亲,只有一个受伤的小男孩和一个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的奶奶。

就在林薇不知所措的时候,庙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喊声:“小石头!小石头!

你在哪儿?”小石头听到声音,立刻兴奋地喊道:“奶奶!我在这里!

”一个穿着粗布衣裙、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快步走了进来,看到小石头没事,先是松了一口气,

可当她看到林薇时,眼神立刻变得警惕起来。“你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 老妇人问道,

语气带着一丝防备。“婆婆您好,我叫林薇,不小心迷路了,在这里遇到了小石头,

他手臂受伤了,我帮他处理了一下。” 林薇连忙解释,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

老妇人看了看小石头手臂上的夹板和纱布,又看了看林薇,眼神中的警惕渐渐消退了一些。

“多谢姑娘帮忙,老婆子姓王,你叫我王婆婆就好。”她说着,蹲下身摸了摸小石头的头,

“疼不疼了?”“不疼了,奶奶,姐姐给我吃糖了。” 小石头笑着说。王婆婆叹了口气,

对林薇说:“姑娘,这荒郊野外的,你一个姑娘家太危险了,要是不嫌弃,

先跟老婆子回城里的家暂住几天,等你找到去处再说?”林薇正愁没地方去,

听到王婆婆的话,连忙点头:“多谢王婆婆,我不会给您添麻烦的,我会做些家务,

还会医术,或许能帮上您的忙。”王婆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点了点头:“那好,

咱们现在就走吧,天黑之前得赶回坊市。”林薇扶着王婆婆,小石头跟在旁边,

三人一起走出了破庙。一路上,林薇一边走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道路两旁是农田,

偶尔能看到几个农夫在田里劳作,远处的长安城轮廓渐渐清晰起来,高大的城墙巍峨壮观,

城楼上飘扬着旗帜,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淡淡的烟火气。这一切都让她真切地感受到,

自己真的来到了唐朝。回到王婆婆家,林薇才发现,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

屋里只有一张土炕、一张桌子和几个小板凳,墙角堆着一些杂物。但屋子收拾得很干净,

看得出王婆婆是个勤快的人。王婆婆给林薇倒了一碗热水,

又拿出几个胡饼放在桌上:“姑娘,一路辛苦了,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林薇接过热水,

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蔓延到全身,驱散了些许寒意。她拿起胡饼咬了一口,

虽然口感粗糙,但带着淡淡的麦香,让她顿时觉得饿了起来。“王婆婆,

您家里就您和小石头两个人吗?” 林薇一边吃一边问道。王婆婆叹了口气:“是啊,

小石头的爹娘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没了,就剩下我们祖孙俩相依为命。

我平时靠采些草药去药铺换点钱,勉强维持生计。”林薇闻言,心里一阵酸楚。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太大了,竟然让这么多家庭支离破碎。她看着小石头天真的脸庞,

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好好活下去,不仅要找到回家的方法,

还要帮王婆婆和小石头改善生活。接下来的几天,林薇一边帮王婆婆做家务,

一边熟悉周围的环境。她发现王婆婆采的草药很多都辨认不全,而且处理方法也很粗糙,

导致药效大打折扣。于是,她开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教王婆婆如何正确辨认草药,

如何处理才能保留药效。王婆婆起初还有些怀疑,但当她按照林薇的方法处理草药,

拿到药铺去卖,不仅卖了更高的价钱,药铺的掌柜还特意问她是从哪里学的方法时,

她对林薇的医术彻底信服了。这天,王婆婆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姑娘,

城西的惠民医馆正在招帮工,说是要懂些医术的,我觉得你去正好,既能赚钱,

也能发挥你的本事。”林薇眼前一亮,她正想找个机会接触唐朝的医疗体系,

了解这里的医术水平,惠民医馆招帮工简直是天赐良机。“真的吗?那太好了,谢谢您,

王婆婆。”“谢什么,都是你自己有本事。” 王婆婆笑着说,“明天我带你去医馆看看。

”第二天一早,林薇跟着王婆婆来到了惠民医馆。医馆坐落在城西的一条街道上,

门口挂着一块木质的牌匾,上面写着 “惠民医馆” 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走进医馆,

里面很宽敞,左右两边各摆着几个药柜,柜台后面站着几个抓药的伙计,中间是几张桌子,

供病人问诊休息。医馆的坐堂医官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青色的长衫,

面容清俊,眉宇间带着几分沉稳。他正在给一个病人诊脉,神情专注。

王婆婆拉着林薇走到旁边,小声说:“那位就是医馆的沈大夫,沈砚沈大夫,医术可好了,

很多人都来找他看病。”林薇顺着王婆婆的目光看去,正好对上沈砚的视线。

沈砚的眼神平静而深邃,像是能看透人心一般,林薇心里不由得有些紧张,连忙低下头。

过了一会儿,沈砚看完了病人,王婆婆连忙走上前:“沈大夫,这是我家暂住的林姑娘,

她懂些医术,听说医馆招帮工,就带她来试试。”沈砚看向林薇,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片刻,

然后问道:“你懂些什么医术?可有行医经验?”林薇定了定神,回答道:“回沈大夫,

我略懂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医术,会处理外伤、诊治一些常见病症,

之前在现代也有过一些实践经验。”她特意避开了 “现代” 的具体解释,

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沈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中西医结合?这是他从未听过的说法。

但他没有追问,而是点了点头:“正好今天有个病人腹痛剧烈,你且去看看,若能诊治,

便留下吧。”林薇心中一喜,连忙跟着沈砚来到里间。里间的床上躺着一个中年男子,

面色苍白,双手捂着肚子,疼得满头大汗,嘴里不断***着。沈砚对林薇说:“你先看看吧。

”林薇走上前,先是询问了病人的症状:“请问您腹痛多久了?

是持续性疼痛还是阵发性疼痛?之前吃了什么东西吗?

”病人艰难地回答:“疼了快一个时辰了,是持续性的,越来越疼,

早上吃了点冷的胡饼和酪浆。”林薇又用手按压病人的腹部,病人在按压到右下腹时,

疼痛突然加剧,还伴有反跳痛。她心中了然,这很可能是急性阑尾炎,

也就是中医所说的 “肠痈”。在现代,这种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在唐朝,

没有手术条件,只能用药物缓解症状,控制炎症。“沈大夫,我认为病人是肠痈,

是由于饮食不洁、寒邪入侵导致的。”林薇对沈砚说,

“我建议先用针刺足三里、阑尾穴缓解疼痛,再服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药物,

控制炎症发展。”沈砚闻言,点了点头,他之前也怀疑是肠痈,

只是没想到林薇竟然能准确地说出病因和治疗方法,而且针刺的穴位也很精准。

“你且动手吧。”林薇拿出随身携带的银针 —— 这是她在王婆婆家附近的集市上买的,

虽然不如现代的银针精致,但也能用。

她用酒精棉她自己用高度酒泡过的棉花消毒银针和穴位,然后快速刺入足三里和阑尾穴,

轻轻捻转。不一会儿,病人的***声渐渐小了下来,脸上的痛苦也减轻了一些。

“不那么疼了……” 病人惊讶地说。沈砚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对林薇说:“你做得很好,

从今天起,你就留在医馆帮忙吧,主要负责处理外伤和协助我诊治病人,

每月给你五百文工钱,如何?”“多谢沈大夫!” 林薇连忙道谢,五百文工钱虽然不多,

但足够她和王婆婆、小石头的生活了。就这样,林薇在惠民医馆留了下来,

开始了她在唐朝的行医之路,也开启了她与沈砚的缘分。

第二章 医馆初绽林薇在惠民医馆的生活就此展开。每日天还未亮,

她便起身跟着王婆婆简单吃过早饭,随后赶往医馆。医馆的伙计们大多淳朴热情,

见她是沈大夫亲自留下的人,又确实有些医术,对她也颇为客气。每日清晨,医馆刚开门,

病人便陆续而来。林薇的主要工作是处理外伤,偶尔也会协助沈砚整理病案、抓药。

唐朝的外伤处理方法较为简陋,大多只是用草药敷贴,很少有消毒步骤,

因此很多病人的伤口容易感染化脓。林薇便将自己带来的碘伏和抗生素软膏拿出来,

按照现代的消毒流程为病人处理伤口,再配合唐朝的草药敷贴,效果出奇地好。没过几天,

医馆里就传开了,新来的林姑娘处理外伤有一手,不管多严重的伤口,经她处理后,

都能很快愈合,还不容易感染。于是,越来越多的外伤病人专门来找林薇看病,

她的工作量也渐渐大了起来。沈砚看在眼里,对林薇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他发现林薇不仅医术独特,而且做事认真负责,对待病人耐心细致,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

都一视同仁。有一次,一个乞丐被恶犬咬伤,伤口血肉模糊,还散发着异味,

伙计们都有些嫌弃,不敢上前。林薇却毫无惧色,亲自上前为乞丐清洗伤口、消毒、包扎,

还特意从自己的工钱里拿出一些钱,给乞丐买了吃的和后续需要用的草药。沈砚看到这一幕,

心中对林薇多了几分敬佩。他走上前,对林薇说:“你倒是心善。

”林薇笑了笑:“医者仁心,不管是什么人,生病了都该得到救治。”沈砚闻言,

眼中闪过一丝赞同:“你说得对,医者仁心。只是你用的那些消毒的东西,

还有处理伤口的方法,都颇为奇特,我从未见过。”林薇早就料到沈砚会问起,

她之前就想好了说辞:“这些都是我家传的方法,家祖曾游历四方,学到了一些独特的医术,

我只是略懂皮毛。”沈砚没有再追问,只是点了点头:“你家传的医术确实厉害,

若是不介意,日后我们可以多交流交流。”林薇心中一喜,

她正想向沈砚学习唐朝的中医医术,没想到沈砚竟然主动提出交流。“求之不得,

还请沈大夫多多指教。”从那以后,两人便经常在闲暇时交流医术。

沈砚向林薇讲解中医的望闻问切、经络穴位、草药配伍,

林薇则向沈砚分享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还有一些常见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虽然很多现代医学的概念沈砚难以理解,但他悟性极高,

总能从林薇的讲解中找到与中医相通之处,两人的医术都在交流中得到了提升。这天,

医馆里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 —— 一个怀孕七个月的孕妇,腹痛不止,还伴有少量出血。

孕妇的丈夫急得团团转,恳求沈砚一定要救救他的妻子和孩子。沈砚连忙为孕妇诊脉,

眉头渐渐皱了起来。“脉象虚滑,伴有涩象,是胎动不安之症,而且情况有些危急。

”他对孕妇的丈夫说,“我先开一副安胎药,看看能不能稳住病情。”林薇在一旁看着,

心中也有些担忧。胎动不安在现代可能是先兆早产的症状,需要卧床休息、补充孕酮等治疗。

她对沈砚说:“沈大夫,我觉得除了服药,还应该让夫人卧床休息,避免活动,

同时要保证营养均衡,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或许能有助于安胎。

”沈砚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我会嘱咐他们的。”随后,沈砚开了一副安胎药,

让伙计赶紧去煎药。林薇则在一旁安慰孕妇,教她一些放松的方法,缓解她的紧张情绪。

然而,服药后一个时辰,孕妇的腹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剧烈,出血也增多了。

沈砚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再次为孕妇诊脉,脉象更加虚涩。“情况不好,

恐怕难以保住胎儿了。” 他无奈地说。孕妇的丈夫听到这话,顿时瘫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孕妇也泪流满面,绝望地看着沈砚:“沈大夫,求求您,

救救我的孩子……”林薇看着这一幕,心中很不是滋味。她知道,在现代,

这种情况或许还有办法,但在唐朝,医疗条件有限,沈砚已经尽力了。可她还是不想放弃,

她突然想起自己急救包里还有几支黄体酮注射液,黄体酮有安胎的作用,或许能派上用场。

但她犹豫了,注射这种现代药物,需要用注射器,而且涉及到激素,

沈砚和病人肯定无法理解,说不定还会认为她是妖术。可看着孕妇绝望的眼神,

她又实在不忍心放弃。最终,林薇还是下定决心,对沈砚说:“沈大夫,

我这里有一种家传的‘金针导液’之法,或许能保住胎儿,但此法较为奇特,还请您相信我。

”沈砚看着林薇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痛苦的孕妇,犹豫了片刻,点了点头:“好,我信你,

你尽管试试。”林薇立刻拿出急救包,里面有注射器和黄体酮注射液。她对孕妇说:“夫人,

我现在要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为您治疗,可能会有些疼,但请您忍耐一下,或许能保住孩子。

”孕妇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林薇用酒精棉消毒了孕妇的臀部,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