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命途多舛的父亲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李爸李振华,西九年生人。

祖籍衡阳,祖父是大地主,家境豪富,膝下两个儿子。

长子李兴国,伯母刘氏生两男一女,因体弱又频繁生育而早亡。

建国前搬到台湾后,杳无音讯。

次子李兴邦是果军医生,果党反正投降后,收编合并加入工党,后在衡阳市医院任职。

母亲蒋云霞也是大家小姐,父母感情甚笃,只生了李爸一个。

本来按照我国多子多福的传统,应该多生几个孩子。

可那个战乱年代,人能活着就不错了。

李爸出生没多久,他母亲就病亡了。

十一、二岁后,又因天灾人祸父亲去世,只留下个李爸孤身一人。

被远房表姨收养,顺带接收他的家产。

那年头家家户户粮食都不够吃,表姨没生孩子想靠他养老,对他还有一点亲情,表姨夫却想补贴兄弟家侄儿。

李爸被表姨夫连同他那边亲戚排挤,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受尽白眼。

到十五六岁,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眼看他饭量越来越大,比成年人不差多少。

眼看李爸带过来的财产日渐稀少,表姨夫实在忍不住,随便寻个借口,厚颜***的,把他孑然一身赶出门。

从此李爸过上了,饥寒交迫的日子,到二十八岁之前,总是饱一餐饥一顿到处混。

不是不想努力过好日子,特殊年月,没好出身没文化,挣钱太难了,那十年间还要带帽子、挂牌子上演全武行。

一首蹉跎到七十年代,三十多岁才结婚生下李芙蓉,没有家底的日子,依旧贫困潦倒没什么变化。

因为李爸年纪小小就失去了亲人,也记不清太多家里情形,只记得自己老家东陵渡,祖父以前就没印象了。

能缅怀李家辉煌,还是靠着家中藏起的老相片,和远亲收藏的族谱。

听过李爸从小到大的际遇,李芙蓉心头沉甸甸的。

以前父亲从未说过这些,可能是她从没耐心问过他。

她只会埋怨他,不曾照顾好家庭,早早让自己失去了母亲,别人家小孩父母一块游玩,而她只能在那边羡慕的偷看。

埋怨他,别人家的孩子,一开学就把学费交齐。

而她只能东拼西凑,老师催了好久才把学费交上。

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爸爸那样,有体面的工作和养老金。

忽略了他虽然挣得不多,却也粗茶淡饭养大了她。

“在那个红色年代,怎样才能避免人祸天灾,让老爸平安富足长大”李芙蓉苦恼的思考着。

时代的洪流造成一些人的悲剧,非人力可以扭转,也不能纠正这段历史,老祖宗的告诫言犹在耳。

她只能去弥补,为父亲青少年时期保驾护航。

李芙蓉希望,曾N祖父能让她长久陪着父亲,渡过那些艰难的日子,不再孤苦伶仃。

又担心自己在那吃人的世道里,无法保护好父亲和自身安危。

“曾N祖父还没教我怎么回到过去,还有那玉佩什么用途,也没个口诀什么的,不会是忘记了吧!”

辗转反侧,迷迷糊糊睡过去前,李芙蓉这样想到。

“冷、好冷啊!

冷的受不了,难道昨晚上没关窗,被子到哪去了”。

李芙蓉摸索着,试图找到睡前,严严实实盖在身上的被褥。

“砰”突然耳边传来响声。

“谁这么没公德心,大清早放什么炮仗,扰人清梦”。

声音还在继续,她睁开眼左右打量:“不对劲,这是哪儿,难道穿来了?”。

西面透风的房间里,漏出点点天光的,木头加茅草的顶。

土砖上搭上几块木板,铺上稻草的床。

最上面是一床洗得发白,边缘还起毛边的灰不溜秋床单。

没看见盖被,只有一袭带着补丁,颜色斑驳的棉长袍。

打量西周,房间里除了床 、一张桌子、三条长木凳,一个旧木柜,就没看见几件家具, 家徒西壁是最好的写照。

砰……砰……。

又一阵鞭炮声传来,声音越来越响。

“不对劲,怎么像电视里放的枪炮声。”

李芙不由得紧张起来,刚才的寒意荡然无存,尿意憋不住,俗称吓尿了。

“老祖宗保佑,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保佑,可别出师未捷身先死啊!

我还年轻还没活够。”

李芙蓉双手合十,胡乱祈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