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隔裂与隔阂

网内网外 梦知鱼 2025-08-26 17:36:04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母亲醒时正听见这话,睫毛颤了颤,伸手碰了碰陈砚的手背:“等我能下床了,咱们就去拍张正经的。”

她声音里带着刚睡醒的沙哑,却藏不住笑意,“让那孩子画上晚霞,我记得你以前总爱在画里添晚霞。”

陈砚喉头发热,刚想说什么,手机又震了震。

是“键盘侠本侠”发来的私信,附了张照片——他站在一家汽修店门口,穿着崭新的工装,身后的招牌写着“老杨汽修”。

“守夜人,我跟我爸学修车了。

上周帮邻居修好了抛锚的车,他说谢谢的时候,我比拿到第一笔工资还慌。”

后面跟着个笨拙的笑脸表情,“对了,我把以前骂人的话都删了,现在学着夸人,虽然还挺别扭。”

正看着,走廊里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

小雅背着画夹跑进来,辫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陈叔叔!

你看我带什么了?”

她摊开画夹,里面是张新画——医院的梧桐树下落满金黄,树下坐着个举着手机的老人,屏幕里跳出好多小星星,“这是张奶奶说的,网上的光落到地上啦。”

张阿姨跟着走进来,手里提着个保温桶:“刚熬的核桃粥,‘雨靴’寄来的新核桃就是香。”

她往病床上放小桌板时,忽然指着窗外,“你看那是不是‘雨靴’?”

陈砚探头去看,楼下停着辆沾满尘土的越野车,一个穿冲锋衣的年轻人正往下搬纸箱,袖口露出半截黄色的雨靴。

他心里一动,拿起手机刚想发消息,那人己经抬头看见了病房窗口,挥着手喊:“陈老师!

我带孩子们来城里复查眼睛,顺便给奶奶送核桃!”

孩子们的喧闹声很快挤满了走廊。

穿红棉袄的小姑娘举着颗刚剥好的核桃递到病床前:“奶奶吃,吃了眼睛亮。”

母亲笑着接过来,指腹摩挲着那枚饱满的果仁,忽然看向陈砚:“你以前总说,怕网上的好都是假的。”

陈砚没说话,却想起昨晚“树洞”里的新故事。

有个外卖员说,深夜送单时收到顾客发的消息:“楼道灯坏了,我在门口给你留了盏小夜灯。”

配图是昏黄的灯泡悬在门把手上,像颗小小的星。

这时护士进来换药,看见满屋子的孩子,忍不住笑:“3床奶奶今天气色真好。”

她收拾输液管时瞥见陈砚的手机,屏幕上正跳着新评论,“哟,这不是那个‘守夜人’吗?

我表妹天天看你的帖子,说失恋时是你讲的故事让她没把猫扔了。”

陈砚忽然想起自己写过的话:“网络像条河,有人在里面溺水,也有人架起了桥。”

此刻看着孩子们围着母亲听她讲年轻时的事,看着“雨靴”和张阿姨讨教熬粥的火候,看着小雅趴在桌边给画里的人添笑容,他忽然觉得,那些架桥的人,其实从来不是独自在撑着。

傍晚时,夕阳把病房染成暖橘色。

小雅举着手机拍全家福,镜头里母亲靠在陈砚肩上,“雨靴”抱着个咧嘴笑的小男孩,张阿姨站在最边上,手里还攥着没剥完的核桃。

按下快门的瞬间,陈砚的手机弹出新消息,是“键盘侠本侠”发来的:“刚帮一个阿姨换了备胎,她非要塞给我两个苹果。

原来被人说谢谢,比骂人舒服多了。”

他低头打字回复,指尖落在屏幕上,忽然想起病历本上的那句话。

光会穿过褶皱,落在该照亮的地方。

或许那些褶皱从来不是阻碍,而是光折射时,特意绕开的弯,好让每个在黑夜里行走的人,都能被温柔地照见。

窗外的梧桐叶又落了几片,像给地面铺了层金毯。

陈砚看着手机里不断刷新的消息,忽然觉得,这个夜晚,他要讲的故事,又多了好多。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陈砚正帮母亲整理出院的行李,玻璃罐里的野核桃己经空了,“雨靴”寄来的新核桃装在竹篮里,外壳上还沾着点山里的泥土。

母亲忽然指着床头柜上的画笑:“你看小雅这孩子,把咱们拍的全家福画成这样。”

画里的三个人站在晚霞下,母亲的头发染成了乌黑,陈砚的白大褂上别着支向日葵,背景里还画了棵歪脖子树,树上挂着个小牌子,写着“守夜树”。

树下有个穿冲锋衣的小人,脚边摆着双黄色雨靴,旁边蹲坐着戴眼镜的“键盘侠”,手里举着颗核桃,远处还有举着画笔的小姑娘,和拎着保温桶的张阿姨。

“她把所有人都画上了。”

陈砚摸着画纸边缘,纸面己经被母亲摩挲得有些发毛。

手机在这时响了,是社区医院的护士打来的:“陈先生,您之前设计的反诈海报贴出去了,有个大爷特意来问,说‘网线像树根’那句话,是不是说网上的人也能像街坊邻居一样处?”

陈砚刚挂了电话,门就被推开了。

张阿姨的孙子抱着本画册跑进来:“陈叔叔!

我姐的绘本出版了!

首印就卖完了,出版社说要加印呢!”

画册封面上,“守夜人”的轮廓被星光勾勒着,手里举着盏灯,灯光落在密密麻麻的网线上,那些线缠绕着,最终长成了一片森林。

母亲接过画册翻了两页,忽然指着其中一页笑出声。

那页画着个桥洞,桥洞里有个举着手机的人,屏幕亮着,映出外面的月亮。

配文是陈砚五年前写的那句诗:“月光是没关紧的水龙头。”

“这不是你以前总念叨的句子吗?”

母亲抬头时,正看见陈砚对着手机笑。

屏幕上是“键盘侠本侠”发来的视频,他蹲在路边帮人换轮胎,旁边停着辆救护车,护士正给他递矿泉水。

“守夜人,刚救了个急!

医生说再晚两分钟就危险了。”

他抹了把脸上的汗,镜头晃了晃,拍到旁边的修车铺招牌,“对了,我把‘树洞’的故事打印出来贴墙上了,有人来修车就给他们念一段,昨天有个姑娘听完,说要去山区支教。”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陈砚忽然想起“雨靴”临走时说的话:“孩子们说,等核桃树再长高些,就给它装个小灯,晚上亮着,像您在晚上守夜一样。”

母亲忽然拍了拍他的手:“别总看手机了,咱们去公园走走。”

她穿上新买的布鞋,脚步比出院时稳了许多,“张阿姨说,公园里的菊花都开了,正好拍张照给小雅发过去,让她画进下一本绘本里。”

走到楼下时,早餐摊的老板娘笑着打招呼:“陈老师,今天不忙啊?

我儿子昨天还说,‘树洞’里有人发了篇文章,说您母亲恢复得好,好多病友都来问经验呢。”

陈砚刚要说话,手机震了震,是“树洞”的新消息提示。

最新的帖子来自匿名用户,附了张照片:山区小学的教室亮着灯,孩子们围着新的书桌写作业,墙上贴着小雅画的“守夜人”。

配文很简单:“今天校长说,冬天不用再点蜡烛上课了,因为有人给我们捐了太阳能灯。

原来光真的会走很远的路。”

陈砚抬头时,正看见母亲站在阳光下笑,阳光穿过她的白发,落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

他拿出手机,敲下一条回复:“因为举灯的人,从来不止一个啊。”

发送的瞬间,一阵风吹过,卷起地上的几片落叶,像给这段故事,轻轻盖了个温暖的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