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未说破的同行
栀夏坐在下铺,手里捧着本旧版的《植物图鉴》,指尖划过夹竹桃的插图,书间夹着的金属书签被她翻的发亮,边缘磨出的弧度恰好能卡住书页外面铁梯“噔噔”响的轻快,丹增背着帆布包冲进来,发梢的水珠甩在地板上,映出星星点点的湿痕。
他咧嘴笑时,颧骨上沾着的黑灰蹭成了滑稽的印子,像只刚偷玩过墨汁的猫“这雾里走路像踩棉花!
刚在甲板上数海鸥,数着数着就找不着北了”帆布包往床上一扔,撞出“哐当”一声闷响。
丹增慌忙拉开拉链查看,露出里面裹着绒布的长物件,被他手忙脚乱往里塞“还好没碰坏”他松了口气,从包里摸出铁皮糖果盒,打开时里面没有糖,只有几小包密封的白色粉末,标签上印着“植物生长剂”。
栀夏的目光在标签角落顿了顿,那里有个极小的三角符号,是她老师提过的裂变材料标记“您也喜欢植物?”
丹增凑过来看她的图鉴,指着某页的向日葵插图笑“我们老家的孩子总说,花盘转的像磨盘,我就给他们画过怎么算转动的圈数”他说这话时,指尖在插图的边缘画了个微小的圆弧,弧度与临界体积的计算公式曲线暗合栀夏翻过一页,图鉴里夹着的书签轻轻晃动,露出背面的花纹,看似随机的纹路,其实是某段波长数据的加密图案。
丹增视线停留了半秒,忽然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儿童科学故事》,封面上画着会发光的石头“带回去给孩子们看看,说山里的石头也能发光,他们总不信”书里夹着张手绘的星空图,北斗七星的斗柄被人用红笔描过,延长线恰好指向某片区域。
丹增翻书动作很快,像怕被人多看,却在翻到某页时故意顿了顿,那页讲的“放大镜聚光生火”,插图里的放大镜的镜片焦距标注的异常精确雾从舷窗缝里钻进来,打湿了书页边缘。
栀夏合上图鉴时,听见丹增帆布包发出轻微的响动,像是金属在碰撞。
她慌忙按住包,笑着解释“里面装了些小磁铁,教孩子们玩指南针的”说着手腕一转,露出腕上带的银镯子“下站靠港听说有卖椰子糖的,”丹增忽然转头,眼睛亮闪闪的,手里还捏着颗从帆布包里摸出的玻璃弹珠,“我得买两斤回去,孩子们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种带花纹的糖。”
他把弹珠往空中抛了抛,接住时笑得更欢了,“你要不要带点?
听船员说味道挺特别的”栀夏合上图鉴,指尖在封面的叶脉纹路停了停:“好啊,正好尝尝鲜”她的目光掠过丹增手里的玻璃弹珠,那珠子在雾蒙蒙的光线下转着圈,折射出的光斑恰好落在她行李箱的铜锁上——锁芯的六边形凹槽被照得发亮,像个沉默的标点丹增眼睛更亮了,把弹珠塞回帆布包,拉链拉到一半又想起什么,伸手往里掏了掏,摸出个巴掌大的布口袋:“这是路上攒的零钱,够买不少了”布袋上绣着朵格桑花,针脚歪歪扭扭的,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孩子们绣的,说装钱能辟邪”雾渐渐淡了些,舷窗透进的光清晰了些。
栀夏看见他布袋角落沾着点银灰色粉末,和她行李箱里某件设备外壳磨损的碎屑颜色一致,只是没说破,只淡淡道:“听说码头的椰子糖分两种,一种裹芝麻,一种裹椰丝那都得买!”
丹增拍了下大腿,帆布包跟着抖了抖,里面传来细碎的碰撞声,像小石子在滚,“孩子们肯定会争着要不同的”他说着往铺位里挪了挪,给栀夏腾出点位置,“你坐这儿吧,靠窗能看见码头的灯了”栀夏坐下时,膝盖不小心撞到了他的帆布包。
包口没拉紧,露出里面叠着的藏青色氆氇袍子,衣角处缝着个小小的布牌,上面用墨笔写着个名字,笔画间的顿挫,竟和她老师在密信末尾的签名有几分像“这袍子是我阿妈缝的,”丹增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伸手把袍子往里塞了塞,“说路上冷了能裹着,就是太沉了,背着像装了块石头”他挠挠头,颧骨上的黑灰蹭得更花了,“到了码头你帮我挑挑,哪种椰子糖更耐放?
听说还要走很久的路”栀夏望着窗外渐渐清晰的海岸线,雾正一缕缕散开,露出远处隐约的灯塔:“应该都差不多,用蜡纸包着不容易化”她的指尖在膝盖上轻轻点着,数着船身起伏的节奏,“下船后跟着人流走就行,船员说码头左转第三个摊位最正宗”丹增“嗯”了一声,开始低头数帆布包里的零钱,硬币碰撞的脆响混着船身的摇晃声,像支简单的调子。
栀夏重新翻开图鉴,这次没再看那些藏着秘密的叶脉,只随意停在一页凤凰花的插图上——那花红得热烈,像要把雾里的潮气都烘得暖起来“对了,”丹增数完钱抬头,手里捏着几枚银币,“买完糖要是时间够,还能去看看码头的老榕树,听说有上百年了,树干得三个人合抱才能围住”他说这话时,语气里的期待像个盼着春游的孩子,完全没留意到栀夏翻书的手指顿了顿——那棵榕树的位置,恰好标在她老师给的地图上,是个不起眼的标记点船身忽然晃了一下,像是穿过了一片浅滩。
丹增慌忙扶住帆布包,里面的金属物件又轻轻响了响,他却只笑着拍了拍包:“稳当得很,丢不了”栀夏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觉得那雾散得正好,能让人看清些简单的东西——比如一颗想买糖给孩子的真心,和一段即将在码头铺开的、带着椰子香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