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冬夜里的春信,烟火气里的新缘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三章:冬夜里的春信,烟火气里的新缘初冬的风裹着碎雪,打在“梅记小馆”的玻璃门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

到傍晚六点,店里己经坐满了人,暖黄的灯光映着墙上新贴的红底金字春联——那是阿梅提前一个月就备好的,说是“讨个早彩头”。

峰哥在后厨忙得像个陀螺。

烧烤炉上的羊肉串滋滋冒油,砂锅菜在灶上咕嘟冒泡,抽油烟机的轰鸣声里,还混着前厅传来的欢笑声。

他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滴,落在油光锃亮的灶台,瞬间洇成一小片深色。

“峰哥,三号桌加一份藤椒烤鱼!”

阿梅的声音隔着门帘传进来,带着点喘。

她刚给靠窗那桌客人结完账,手里还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好嘞!”

峰哥应着,手底下没停。

他正给鲈鱼改刀,刀刃划过鱼肉的声音清脆利落。

这鱼是早上五点去码头抢的,活蹦乱跳的,此刻片成两半,抹上盐和料酒,鱼肉透着新鲜的粉白色。

三个月前,他们还在为房租发愁;现在,不仅雇了西个员工,还把隔壁的小仓库租了下来,打通后多加了六张桌子。

每天从中午十一点忙到晚上十点,峰哥的胳膊累得抬不起来,阿梅的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可两人夜里躺在床上数钱时,眼里的光比店里的灯泡还亮。

自媒体带来的改变,比他们想象中更猛烈。

阿梅拍的短视频里,峰哥颠锅时火苗窜起半米高的画面成了爆款,有网友评论“这火候,一看就是老江湖”;她剪的“峰哥说菜”系列,讲紫苏要选带露珠的,田螺得吐够三天沙,收获了一堆“学到了”的点赞;甚至有电视台的美食栏目找上门,拍了期专题片,标题就叫《老厨子的新江湖》。

名气大了,麻烦也跟着来。

有同行悄悄来“取经”,站在店门口拍了半小时视频;有网红为了博眼球,故意在店里找茬,说烤串太咸,被阿梅拿出当日采购单怼了回去;还有供应商想浑水摸鱼,送来的海虾个头比样品小了一圈,峰哥当场掀了摊子:“我峰哥的店,宁可少赚,也不用孬货!”

这天晚上九点多,客人渐渐少了。

阿梅正趴在吧台算账,突然听见门口的风铃叮当作响。

抬头一看,一个穿米色大衣的姑娘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鼻尖冻得通红,眼神里带着点犹豫。

“您好,请问还营业吗?”

姑娘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营业营业!”

阿梅赶紧站起来,“快进来暖和暖和,外面雪下大了。”

姑娘局促地笑了笑,走到靠窗的位置坐下。

她脱下大衣,露出里面的浅蓝色毛衣,头发上还沾着几片雪花,轻轻一抖,就落进了领口。

“想吃点什么?”

阿梅递过菜单,“我们家的藤椒烤鱼和锡纸红烧肉是招牌,烧烤也不错。”

姑娘没接菜单,反而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翻开给阿梅看:“我……我是来请教的。

我想开店,做轻食沙拉,可试了好几次,味道总不对。

看了你们的视频,觉得峰哥对食材特别懂,能不能……能不能指点我一下?”

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配方:鸡胸肉要腌多少分钟,藜麦得煮到什么程度,沙拉酱里橄榄油和醋的比例……字迹娟秀,旁边还画着小小的食材插画。

阿梅愣了一下,转头往后厨喊:“峰哥,有客人找你请教问题!”

峰哥刚把最后一口高汤装进保温桶,闻言擦着手走出来。

看见姑娘的笔记本,眼睛亮了:“你这丫头,还挺用心。

轻食沙拉看着简单,其实讲究着呢——就说这鸡胸肉,不能煮老了,也不能带血丝,得冷水下锅,加姜片料酒,水开后转小火,刚好八分钟捞出来,过冰水,这样肉质才嫩。”

姑娘听得入了迷,手里的笔飞快地记着,时不时抬头问一句:“那藜麦呢?

我煮出来总黏糊糊的。”

“煮前泡半小时,水开后下锅,加一小勺盐,煮到露白芯就捞,过凉水冲掉黏液,保证粒粒分明。”

峰哥说得兴起,干脆拉了把椅子坐下,“沙拉酱也别买现成的,自己调——希腊酸奶加蜂蜜,再切点牛油果进去,比那些添加剂调的好吃多了。”

阿梅端来一杯热姜茶,放在姑娘面前:“先暖暖身子,慢慢聊。”

姑娘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眼圈突然红了:“谢谢你们。

我叫林薇,大家都叫我小花。

我跑了好多家店,要么被赶出来,要么就敷衍我几句,你们是第一个肯认真教我的。”

原来小花是学美术的,毕业后在设计公司做了两年,天天加班吃外卖,把胃搞坏了。

她想做健康又好吃的轻食,辞了职在家研究了三个月,钱快花光了,店还没开起来。

昨天看了梅记小馆的专题片,觉得峰哥和阿梅特别实在,就冒着雪找来了。

“做餐饮,最忌急功近利。”

峰哥叹了口气,“我刚当学徒时,师傅让我切了半年土豆,切到手腕肿得像馒头,才肯教我炒第一道菜。

你这丫头有股韧劲,是块好料。”

小花的眼泪掉了下来,砸在笔记本上,晕开了一小片墨迹:“可我没经验,不知道怎么找门面,怎么进货,怎么……这些我们都能教你。”

阿梅突然开口,“你要是不嫌弃,明天来店里,从采购开始学起。

进货渠道、食材处理、成本核算,我们知道的,都告诉你。”

峰哥扭头看阿梅,眼里带着笑意。

他知道,阿梅这是想起了他们刚开店时的难。

那时候,他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被供应商坑过,被熟客赊过账,走了无数弯路才摸到点门道。

小花愣住了,半晌才反应过来,“腾”地站起来,对着两人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峰哥,谢谢梅姐!

你们……你们真是好人!”

那天晚上,峰哥留小花吃了碗热汤面。

面是阿梅手擀的,卧了个荷包蛋,撒了把青菜,汤是熬了一下午的骨汤,喝一口,暖得从胃里一首热到心里。

“其实啊,做餐饮就像熬汤。”

峰哥看着小花吃面的样子,突然说,“得有耐心,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你看我们这店,前阵子快熬不下去了,不也熬过来了?”

小花用力点头,嘴里塞得鼓鼓的,说不出话,只能使劲眨眼睛。

窗外的雪还在下,路灯的光晕里,雪花像无数只白蝴蝶,慢悠悠地落下来,落在梅记小馆的招牌上,给那西个字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边。

接下来的半个月,小花天天来店里帮忙。

她早上五点就跟着峰哥去批发市场,学着挑新鲜的蔬菜;上午在厨房看峰哥处理食材,把每个步骤都记在本子上;下午跟着阿梅学记账,算清楚一份菜的成本到底多少;晚上客人多的时候,还会主动帮忙端盘子,虽然动作有点笨拙,却透着股认真劲儿。

她知道峰哥对食材挑剔,每天凌晨去菜市场抢最新鲜的生菜;知道阿梅怕辣,每次切小米辣都特意避开她;知道店里的服务员小李喜欢喝可乐,总会多带一瓶放在吧台。

有天晚上关店后,小花从帆布包里掏出个保温桶,递给峰哥和阿梅:“这是我新试的鸡胸肉沙拉,用了峰哥说的方法煮鸡胸,阿梅姐说的酸奶沙拉酱,你们尝尝。”

打开保温桶,里面的食材摆得像幅画:嫩黄色的鸡胸肉切成条,旁边是翠绿色的生菜、红色的圣女果、黑色的橄榄,最上面撒了把芝麻,淋着浅米色的沙拉酱,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峰哥夹了一块鸡胸肉放进嘴里,眼睛一亮:“嗯!

这火候刚好,嫩而不柴。

丫头,有进步!”

阿梅尝了口沙拉酱,笑着说:“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不腻,还有点奶香。”

小花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那我就放心了。

我找好门面了,就在大学城附近,下周开始装修,想请你们去看看,给我把把关。”

“没问题!”

峰哥拍着胸脯,“到时候我去给你规划厨房,保证又省地方又好用。”

“我去帮你设计菜单。”

阿梅也凑过来,“大学城的学生喜欢新鲜花样,咱得多弄几种搭配。”

那天晚上,三个人站在店门口,看着漫天飞雪,聊了很久。

小花说她的店叫“花漾轻食”,想在沙拉里加自己做的手绘饼干;阿梅说可以搞个联名活动,梅记小馆的客人凭小票去花漾轻食能打折;峰哥说等春暖花开了,两店一起搞个户外烧烤节,让年轻人尝尝老手艺新吃法。

雪落在他们的肩膀上,带来丝丝凉意,可心里都是热的。

阿梅偷偷看了眼峰哥,他正眉飞色舞地给小花讲怎么选烧烤炭,侧脸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柔和。

她突然想起刚开店时,两人因为用冻虾还是鲜虾吵架,峰哥红着眼眶说“食材不能将就”,那股犟劲,和现在教小花时一模一样。

“对了,”小花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两张电影票,“我朋友送的,今晚最后一场,说是讲厨师的故事。

你们快去看,我来锁门。”

峰哥和阿梅推脱不过,只好披上大衣往电影院走。

雪己经停了,月光洒在雪地上,亮得晃眼。

两人并肩走着,鞋底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你说,咱是不是老了?”

阿梅突然问,“以前觉得开店就是赚钱,现在倒好,还帮着别人开店。”

峰哥笑了,从口袋里掏出颗奶糖,剥开糖纸递给她:“赚钱重要,可看着别人能成,心里也舒坦。

就像小时候,你妈给你块糖,你分给我一半,俩人都甜。”

阿梅接过奶糖放进嘴里,草莓味的甜意漫开来。

她想起小时候,两人住在同一个胡同,峰哥总把他妈做的肉包子偷偷塞给她;后来峰哥去学厨师,她去念高中,每次放假,他都会带一大盒刚出炉的蛋挞来看她;再后来,她失业,他辞职,两人揣着所有积蓄,在这个小店开始了新的冒险。

电影院的灯光暗下来,屏幕上的厨师正在厨房里忙碌,火苗窜起的样子,像极了峰哥颠锅时的模样。

阿梅悄悄往峰哥那边靠了靠,肩膀碰到他的胳膊,温温的,很踏实。

她知道,这个冬天很冷,餐饮这条路很难,但只要身边有这个人,有烟火气,有愿意一起往前闯的伙伴,就总有春天在等着。

就像此刻,窗外的雪地里,己经藏着破土而出的新绿,只等东风一吹,就漫山遍野地长开来。

而“梅记小馆”的故事,和小花的“花漾轻食”一起,正要在这烟火人间里,写下新的篇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