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余老板,本名余建中。父亲余振邦,祖上为徽商世家,公元1910年,
余建中的爷爷来沙河市城门外街做生意,后安家沙河市。
沙河市是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名城。
自80年代初启动旧城改造、90年代展开城市空间扩容和2000年的新区崛起,
沙河市从传统内陆城市逐渐发展成现代文化都市。进入2020年,
沙河市科教中心、金融中心,现代化片区、国家级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城内网状道路、“米字型”轨道交通使城市血脉畅通,
深水码头、高铁、机场等使沙河市成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沙河市的历代名人辈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影响力交相辉映,更有文化、娱乐、美食打卡地响誉中外。
在这座新兴国际大都市的喧嚣中,城门外街作为有历史印记的老街,有幸没被拆除。
它静静地躺在城市的怀抱里,
仿佛是一个佐证这座新型现代大都市翻天覆地变化的具有灵性和活力的参照物。
二:城门外街旧影史载城门外街:青石板上驼铃叮当,商街自城门迤逦六百步。
天南海北檐角勾连——徽州马头墙挽着晋中砖雕,岭南花窗遥应苏杭绮户。
前店后坊的铺面里,铁器铿锵伴着绸缎窸窣,桐油蓑衣叠着景德细瓷,
四方乡音裹着酱醋醇香在雕花梁枋间流转。暮色中商旗猎猎,驮货骡马踩着宋石明砖,
将市井烟火织进千年城垣。天光未破晓,城门口的青砖已震颤着驼队的蹄声。
头戴毡帽的晋商甩着响鞭,驼峰间摇晃的铜铃惊醒了沉睡的街道。粮行伙计支起雕花门板,
新磨的麦粉香混着晨雾漫过鱼鳞瓦。药铺学徒踩着吱呀作响的木梯,
将系着红绸的当归、黄芪挂上鎏金匾额下的铜钩。沿街七十二口古井次第响起吊桶磕碰声,
打水婆子们鬓边的银簪映着微曦,在青石板上划出细碎的流光。日头攀过五重歇山式城楼,
商街化作流动的建筑图谱。岭南商帮的蚝壳花窗筛下菱形光斑,
与徽派门楼垂落的万字锦帘彼此唱和。
秦陇会馆的虎头滴水瓦当正对着闽南骑楼的彩色玻璃花窗,
山西票号的石雕貔貅与苏绣庄的木雕喜鹊隔街相望。绸缎庄掌柜展开十丈杭罗,
云水暗纹掠过赣南漆器店的描金博古架,在湘西桐油伞铺的靛蓝布幌上投下粼粼波光。
铁匠铺风箱呼哧声里,
的镰刀滋起白烟;锡器坊的錾子正将龙凤纹叩进银壶;竹器行的篾条在老师傅膝头翻飞成箩。
酒肆柜台后,绍兴女儿红的泥封刚破,巷尾醋坊的百年醋缸又泛起新漪。
戴瓜皮帽的账房先生拨动乌木算盘,珠响应和着隔壁当铺朝奉验看玉镯的叩击声。
忽闻胡琴咿呀,说书人醒木拍案,惊飞了茶馆檐下画眉,羽翼掠过年画铺新晾的杨柳青门神。
正午阳光蒸腾起复合的香气:前街王记酱园的八口酱缸正晒着深褐色的秘密,
后巷张二嫂的熏鸭在松枝青烟里滴落琥珀色的油珠。馄饨挑子飘着虾皮紫菜的鲜,
糍粑摊前翻滚着黄豆粉的甜。药铺学徒踩着药碾碾碎陈皮,
隔壁胭脂铺的茉莉香粉又随风卷入。最是那山西面馆的削面师傅,雪练似的面条飞入滚锅,
带起的老陈醋香竟让对街钱庄的铜钱串都染了酸味。夕阳为鳞次栉比的屋脊镀上金边,
染坊晾晒的蓝印花布在晚风里舒展成流动的河流。镖局伙计喊着暗语卸下红漆货箱,
箱角铜钉与青石相撞的脆响,惊动了晚归的燕群。油纸灯笼渐次亮起,
在雕花窗棂上投下走马灯似的影子:当铺的金丝眼镜、书肆的狼毫笔尖、裁缝铺的剪刀银光。
更夫梆子声里,最后一批骡马驮着川盐、浙茶、景德镇瓷,蹄铁与宋代沟纹砖相击,
迸出穿越千年的火星。三更梆响,
街心百年香樟的落叶覆盖着层层记忆:同治年间广货行的珐琅招牌残片,
光绪年制钱上的满文,民国月份牌美人褪色的笑靥。打更人皮靴碾过层层时光的包浆,
却惊不醒沉睡在砖缝里的故事——那徽商马头墙下埋着半截波斯琉璃,
晋中砖雕牡丹丛中嵌着半枚东瀛铜钱。八百米长街如卧龙盘踞,每片青瓦都是历史的鳞甲,
每道砖缝都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液。这座用两百载春秋筑成的商业迷宫,
在暮鼓晨钟中循环着永恒的市井奏鸣曲。当晨曦再次染红城楼鸱吻,
新到的杭绸又将覆盖昨日湘绣的折痕,福建漆器与陕西皮影将在某个檐角下重逢,
而檐角蹲守的石兽,始终凝视着人来人往,将所有的喧嚣与寂静,
都刻进自己风雨剥蚀的皱纹里。一一城门外街,百年前繁华景像而今不再。
路人、甚或街坊邻里都不知城门外街史上的光彩。对生活在现代的沙河人而言,
即使史书记载,城门外街那点故事与现在都市景像相比,真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何况1938年11月,日军攻占岳州今岳阳,逼近长沙时。国民政府惊慌失措,
蒋介石密令火烧长沙,一场文夕大自11月12日晚间始,至14日大火熄灭,
城门外街与沙河城内房屋大部焚毁,所幸余家四合院建在街后半山腰幸免一难,
而大火后逐年恢复的城门外街,无论商铺数量、市场交易品类,
还是街道规模和商铺建筑都失去了当年风采。三:祖上四合院城门外街北端街后的半山腰上,
一栋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静卧在香樟树荫里。这处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的宅院,
见证了余家几代人的命运流转,更在时代浪潮中完成着自身的蝶变。
余家对城门外街不屑一顾,但对城门外街后山这栋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却视为心头肉。
1934年秋,
余老板的爷爷、荣升布行余掌柜用十匹杭缎换来城门外街街后半山腰的三亩薄地。
请来京师匠人,依山势起造四合院:院中天井植金桂两株,正厅悬"瑞气云集"匾额,
回廊青石铺路,四周墙体雪白,月洞门浮雕龙凤装饰,雕花窗棂间可见沙河帆影。每逢端午,
余家人乘轿上山,在穿堂风中听蝉鸣品茶,远处布行伙计卸货的号子声隐约可闻。
这座融合徽派马头墙与本地穿斗式结构的四合院,成了余氏商贾身份的最佳注脚。
1968年深冬,余老板的父亲、爷爷的长子余振邦奉父亲之命,
将四合院无偿借给街道办工厂时,屋檐冰棱正滴着滆化的水滴。
荣升布行的金字招牌早已蒙尘,但爷爷关注民生的秉性不改。
院里搬进了三十台脚踏式糊盒机。女工们把雕花门板卸下当工作台,
月洞门内堆满印着"东风牌"的纸箱。每到晌午,炊事员老赵就在桂花树下架起行军锅,
白菜炖粉条的香气混着浆糊味在廊庑间弥漫。那些年,
墙上的"抓革命促生产"标语覆盖了褪色的花鸟彩绘,爷爷帮女工们沏茶续水。
纸盒厂业务虽不好,但成为街道安置特殊人群就业的一处场所。八年后,爷爷去世,
身为街道企业办主任的余振邦因一次意外交通事故左腿截肢退养在家,
便想将纸盒厂收回开个旅店贴补家用。但是,
街道以厂里工人无法转移安置为由一年一年的拖延。余振邦像父亲一样,
也是个深明大义之人,他只好待街道将工人安置好后再说。四:高中生余建中深秋的清晨,
余建中在校门口撞见李楠蹲在梧桐树下抹眼泪。这个总是穿着褪色校服的男生,
此刻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在寒风中发抖。余建中不动声色地将他拉到食堂,
往他手里塞了些钱。他记得上周路过办公室时,
李楠父亲因工地欠薪请求校长缓交学费的的哽咽声。…期中考试前夜,
余建中背着书包敲开林晓晓家门。连续三周替住院的晓晓送自己整理的课堂笔记,
此刻晓晓正在床头看书,见余建中被妈妈迎进屋,拍着床头木椅的靠背:"建中,快来坐,
妈!请您给建中泡杯茶。"…期中考试当天,余建中借口肚子疼提前交卷。
他跑到天台找到躲藏的陈默,掏出两罐可乐。抑郁症休学半年的少年蜷在阴影里,
余建中哼起对方最爱的那首《海阔天空》,书包里露出半截心理咨询师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