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艰难求学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湘乡白杨坪村,曾家的日子在平淡中有序地流淌着。

曾家的农舍,虽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质朴而坚实。

屋前的小院里,摆放着一些简单的农具,锄头、镰刀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质朴的光芒。

不远处的农田,是曾家生活的依靠,每至农忙时节,曾家老小都会在田间忙碌,播种、耕耘、收获,周而复始。

然而,随着曾子城年龄的增长,读书求学的需求日益凸显,曾家原本就不宽裕的经济状况愈发捉襟见肘。

每年秋收之后,曾家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缴纳田租。

地主家的管事总会准时出现在曾家门前,带着冰冷的算盘和账本,一丝不苟地核算着租金。

“曾麟书,今年的田租一共是五石粮食,外加五百文钱,一文都不能少。”

管事的声音冷漠而强硬。

曾麟书面露难色,小心翼翼地说道:“管事的,今年收成不太好,能不能……”“哼,少废话,收成不好是你的事,租子可不能少。

要是交不上,明年这地可就不让你种了。”

管事毫不留情地打断了曾麟书的话。

曾麟书无奈地叹了口气,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中大半的粮食被运走,那五百文钱也是从家中仅有的积蓄里勉强凑齐。

缴纳完田租后,家中剩下的钱财寥寥无几,根本难以负担曾子城长期的教育费用。

与此同时,乡间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方圆数里,几乎找不到一位真正学识渊博的先生。

曾麟书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位好老师,不知跑了多少路,打听了多少消息,但每次都失望而归。

“这可如何是好,子城如此好学,我却不能给他找个好先生。”

曾麟书常常在深夜里,独自坐在院子里,唉声叹气。

江氏在一旁安慰道:“他爹,别太着急了,咱们再想想办法。”

而年幼的曾子城,虽还不太明白家中的困境,但也隐隐察觉到了父母的忧愁。

他看着父母为自己的学费发愁,内心满是纠结与无奈。

一天晚上,曾子城听到父母在房间里小声地谈论着。

“要不,让子城先别读书了,帮着家里干点农活,减轻点负担。”

江氏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

“不行,绝对不行!

子城这孩子有读书的天赋,不能因为咱们家里穷就耽误了他。

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书。”

曾麟书的语气斩钉截铁。

曾子城听到父亲的话,眼眶湿润了。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尽管求学之路充满艰辛,但曾子城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每天,他都会早早地起床,坐在院子里,借着微弱的晨光诵读经典。

夏日,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照射着大地,屋内像蒸笼一般闷热。

曾子城坐在书桌前,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可他依旧全神贯注地看着书本,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纸上书写着。

“子城,天太热了,休息一会儿吧。”

江氏心疼地说道。

“娘,我不累,我还想再看会儿书。”

曾子城头也不抬地回答道。

冬日,寒风凛冽,刺骨的冷意透过窗户的缝隙钻进屋内。

曾子城的小手被冻得通红,几乎握不住笔,但他依然坚持练习书法“孩子,手都冻成这样了,别写了。”

曾麟书看着儿子,心疼不己。

“爹,没事的,我能坚持。”

曾子城咬着牙说道。

曾麟书看着儿子坚毅的眼神,心中既欣慰又难过。

欣慰的是儿子如此懂事,对学习充满热情;难过的是自己不能给儿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为了能让曾子城多学些知识,曾麟书在自己教学之余,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来教导儿子。

夜晚,昏黄的油灯下,曾麟书耐心地给曾子城讲解着书中的内容,哪怕自己己经疲惫不堪。

“子城,这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要好好领悟,这是读书人一生的追求。”

曾麟书语重心长地说道。

“爹,我懂,我以后也要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曾子城坚定地回答道。

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曾子城虽然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凭借着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顽强的毅力,努力地学习着。

他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抱负。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子城到了该去私塾上学的年龄。

然而,家中的经济状况依然没有好转,学费成了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曾麟书西处借钱,东拼西凑,才勉强凑齐了学费。

“子城,你要记住,这学费来得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曾麟书把学费交到曾子城手中时,郑重地说道。

“爹,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曾子城紧紧地握着学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终于,曾子城踏入了私塾的大门。

然而,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是更多的挑战。

私塾里的环境简陋,桌椅破旧不堪,冬天西处漏风,夏天蚊虫肆虐。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曾子城退缩,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开始了在私塾的求学生涯。

在私塾里,先生的教学方式较为严厉,稍有差错,便会受到责罚。

曾子城虽然学习努力,但因为基础薄弱,一开始在学习上有些吃力。

“曾子城,你这篇文章写得太差劲了,重写!”

先生严厉地批评道。

曾子城低着头,默默地接过文章,回到座位上开始认真地修改。

他知道,自己不能轻易放弃,必须要克服这些困难。

每天放学后,其他同学都早早地回家玩耍,而曾子城却总是留在私塾里,向先生请教问题,或者自己复习功课。

他常常在私塾里待到天黑,才背着书包,踏着月光回家。

“子城,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江氏担心地问道。

“娘,我在私塾里多学了会儿。”

曾子城笑着回答道。

看着儿子疲惫却又充满希望的脸庞,江氏的心中五味杂陈。

她知道,儿子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但她也相信,儿子一定能够坚持下去。

在这艰难的求学开端,曾子城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虽然前方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心中的那盏知识之灯,却始终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

他凭借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一步一步地向着自己的梦想迈进。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