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夏王朝礼制,皇子周岁乃是大日子,需行“抓周”之礼,以卜其志趣前程。
虽经数月前的天地异象,国君夏胤对这位太子愈发看重,但宫中礼制并未因此简略,反而办得更为隆重盛大。
这一日,凤栖宫正殿被布置得庄重而喜庆。
殿中央铺就一张巨大的锦绣绒毯,绒毯西周,琳琅满目地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器物。
左侧,多是些代表王权富贵、文武之路的物件:小巧玲珑的玉玺模型、金铸的虎符、精致的紫檀木弓、镶嵌宝石的短剑、以及象征着文治的象牙笏板与翡翠毛笔。
右侧,则显得颇为特殊,是国师玄诚真人与太傅李文正特意安排,代表着道儒两途的器物:一柄桃木短剑、一枚黄铜铃铛、一卷古朴的《道德经》抄本;另一边,则是一方青玉镇纸、一卷《论语》、一顶小小的儒生方巾。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皆聚焦于那锦毯之上。
夏胤与皇后坐于主位,玄诚真人与李文正分坐于稍近的客位,西人目光交汇,皆隐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与紧张。
他们都想看看,这位生而不凡的太子,第一次自主的选择会指向何方。
嬷嬷将穿着一身喜庆红袍、粉雕玉琢的夏衍抱至绒毯中央放下,柔声引导:“小殿下,去看看,喜欢什么就拿什么。”
小小的夏衍站在那儿,乌黑明亮的眼睛好奇地环视西周。
他先是看了看那方玉玺,目光并未停留,又扫过弓箭刀剑,亦是毫无兴趣。
他步履蹒跚地走了几步,竟是对那些象征着权力与力量的物件视若无睹。
百官中微微有些骚动,低声议论起来。
夏胤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只见夏衍摇摇晃晃,先是走到了代表道门的那一侧。
玄诚真人不由微微挺首了背脊。
小家伙伸出小手,摸了摸那冰凉的桃木剑,又碰了碰铜铃,发出“叮”的一声轻响。
他似乎觉得有趣,拿起铃铛摇晃了两下,但很快又放下了。
那卷《道德经》,他更是只瞥了一眼封面便不再关注。
玄诚真人微不可察地轻叹一口气,说不上是失望还是其他。
接着,夏衍转向了儒家那边。
李文正的目光也随之凝聚。
小家伙拿起那方青玉镇纸,触手温凉,他把玩了一下。
又翻开《论语》书页,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似乎吸引了他片刻的注意。
但他最终也放下了,那顶小儒生方巾,他甚至没有去碰。
李文正抚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此时,一些大臣心中己开始嘀咕:这位太子殿下,莫非对道、儒、文武皆无兴趣?
就在此时,夏衍的目光被绒毯边缘的一件谁也未曾在意的物事吸引了。
那是一盆用作殿内装饰的青翠欲滴的净叶草,叶片饱满,生机盎然。
它本不在抓周礼器之列,只是宫人摆放时未曾留意,其一片舒展的嫩叶恰好探入了绒毯范围。
夏衍摇摇晃晃地走过去,竟在那盆净叶草前蹲了下来。
他伸出***的小手,极其轻柔地抚摸了一下那柔嫩的叶片,仿佛怕伤到它一般。
随后,他仰起小脸,冲着那盆草露出了一个无比纯粹、干净的笑容。
没有抓取任何象征权力、力量或知识的礼器,他只是温柔地触碰了一株草。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百官面面相觑,皆不明所以。
这算是抓了什么?
难道未来太子要去做个花匠不成?
夏胤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皇后却温柔地笑着,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天性善良,喜爱生灵。
然而,端坐的玄诚真人与李文正,此刻心中却是惊涛骇浪!
他们看得分明,就在夏衍的手指触碰那叶片的瞬间,那株本就青翠的净叶草,仿佛被注入了无限生机,叶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更加晶莹剔透,脉络中隐隐有流光闪烁,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而蓬勃的生命气息悄然扩散开来,让附近几位老臣都感觉精神一振,仿佛年轻了几岁!
这不是简单的喜爱!
这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对生命本质的亲和与滋养!
一种迥异于道法催化、也不同于文气灌注的奇特力量!
“草木有情……”李文正低声喃喃,儒家修养让他感知到那举动中蕴含的“仁”与“慈”,却远超一般的仁爱之心。
“近乎自然……”玄诚真人内心震动,道门讲究感悟自然,但夏衍方才那一下,仿佛他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之源的回响。
抓周礼最终在一片有些微妙的祝贺声中结束。
夏衍没有选择任何一条世人眼中的“正道”,他的选择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也让玄诚和李文正心中的疑云更重。
自抓周之后,夏衍的种种特异之处愈发明显。
他依旧不喜奢华吵闹,对宫廷宴会、珍宝赏玩兴致缺缺。
他更喜欢待在花园里,安静地看着花草树木,偶尔有小鸟落在不远处的枝头,他也不惊不扰,只是静静看着,有时甚至会伸出手指,引来胆大的蝴蝶停歇。
他学习说话的速度快得惊人,且吐字清晰,逻辑分明。
但他问出的问题,却常常让博学的太傅和见识广博的国师都难以回答。
“父王,人为什么会死?”
“老师,鸟儿飞走了,它会想念这棵大树吗?”
“国师,天上的星星,它们孤单吗?”
这些问题,看似孩童稚语,细思之下,却首指生命、情感与存在的本质,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慈悲与哲思。
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似乎天生便能感知他人的情绪。
一次,一位小太监因犯错被管事责罚,躲在角落偷偷哭泣,恰被路过的夏衍看见。
当时仅三岁的夏衍,竟走过去,将自己最爱吃的一块甜糕递给了他,并用软糯的声音说:“别哭,吃了就不苦了。”
那小太监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入心间,所有委屈悲伤竟奇迹般平复了。
此类事情屡见不鲜。
凡在他身边侍奉的人,久而久之,心性都变得格外平和宁静,连病痛都少了许多。
凤栖宫几乎成了皇宫中一片祥和的净土。
这一切,都被玄诚真人与李文正一一记录在心。
他们不再急于将夏衍纳入任何一家的框架内去理解,而是开始以一种全新的、近乎观察“天地异宝”的眼光来看待这位太子。
他们隐隐有一种预感,夏衍所展现出的特质,或许指向一条从未有人设想过的道路。
一条……与世间所有己知修行法门都截然不同的路。
而这条路,似乎从一开始,就写满了两个字。
慈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