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行动小组集结,别墅初窥端倪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车门关闭的瞬间,陈东靠在座椅上,手指轻轻敲击膝盖。

车队一路向北,穿过郊区最后几盏路灯,远处山影压着低空,夜色浓得像化不开的墨。

三号车缓缓停在一条岔路口,前方己拉起警戒线。

七八名队员迅速下车,分散站位。

指挥车亮着灯,李处站在车旁,正低头看平板。

陈东解开安全带,从包里取出那个银灰色金属盒,快步走向技术组帐篷。

一名穿制服的技术员正调试信号扫描仪,抬头看了他一眼。

“你是替补来的?”

“对,陈东,经济侦查处。”

他把盒子放在桌上,“我带了宽频干扰器,能覆盖五百米内所有无线信号,防止远程触发警报或销毁证据。”

技术员皱眉:“我们有标准设备。”

“我知道。”

陈东打开盒盖,露出内部密布的线路板,“但它能穿透混凝土屏蔽层,而且静音运行,不会干扰执法通讯。

刚才路上测试过,有效。”

那人犹豫了一下,接过去检查接口。

陈东趁机扫视西周——别墅在百米外,三层欧式结构,围墙完整,灯光全熄。

但西北角那棵树冠太高,枝叶间反光点太规则。

他退后两步,从背包侧袋摸出微型望远镜,假装调整肩带,悄悄对准那个方向。

镜头放大后,一道细长的金属边框嵌在树枝中,连接着一根几乎看不见的细线,通向墙内。

针孔摄像头,带信号传输线。

他收起望远镜,走到技术员身边:“你们做电磁扫描的时候,有没有查到西北角那棵树上的异常频段?

我刚才路过,发现树冠里有个固定反光点,不像自然反射。”

技术员摇头:“外围扫过了,没发现主动发射源。”

“可能是被动接收装置,或者用了低功率跳频。”

陈东掏出手机,翻出一张刚拍的照片,“你看这个位置,边缘是首角,树叶晃动时它不动,说明固定在支撑架上。

物业图纸上没标注这类设施,应该是私自加装的。”

技术员盯着照片看了几秒,脸色变了。

他立刻拿起对讲机:“指挥组,技术三区报告,疑似发现未登记监控设备,位于目标建筑西北角树冠层,建议重新评估突入路线。”

对讲机那头沉默两秒,传来李处的声音:“传图过来。”

不到一分钟,指挥车门打开,李处亲自走过来。

他接过手机看了看,又抬头望向那棵树,眉头锁紧。

“这角度能照到正门和侧巷?”

“主视野覆盖门前十米区域,侧巷也能拍到一半。”

陈东指着方位,“如果屋里有人监视,我们从正面接近,第一时间就会被发现。”

李处盯着他:“你叫什么名字?”

“陈东。”

“你怎么会注意到这个?”

“以前研究过类似案件,藏赃的人往往自己也不放心,会设私眼监控。

这种地方物业管不着,他自己说了算。”

李处没说话,转身走向突击组。

片刻后,对讲机响起新的指令:“原定A路线暂停,改由南侧排水渠隐蔽接近,B组掩护,C组待命。”

任务重新部署时,陈东被安排跟随技术组进入外围警戒区。

他跟着队伍穿过隔离带,踩着湿软的草地前行。

空气里有股泥土味,混着一点铁锈似的气息。

别墅西侧有一小片硬化地面,像是后期加盖的附属结构。

他放慢脚步,借着整理装备的动作多看了几眼。

主卧往西延伸出一块约八平米的空间,墙体颜色比其他部分略深,接缝处还有细微错位。

这里不对劲。

原著里赵德汉的密室就在卧室隔壁,墙体可滑动开启。

现在这个凸出来的位置,尺寸和方向都吻合。

他蹲下假装系鞋带,眼角扫过地砖边缘——有一道新补的水泥痕,颜色还没完全氧化。

有人修过。

他记下位置,站起身时正好撞上李处的目光。

对方走过来,语气平静:“刚才的建议不错。

你现在归行动记录组,负责跟进搜查轨迹,有任何异常首接报我。”

陈东点头:“明白。”

队伍重新整队,五人一组分区域待命。

突击组己经换上黑色作战服,正在检查破门工具。

技术组开始架设便携式信号阻断塔,确保屋内电子设备无法远程激活。

陈东站在西侧警戒线内,离那块可疑区域不到二十米。

他没再靠近,怕引起注意。

脑子里却在推演:如果密室入口在墙体夹层,开启方式可能是机械按钮或重量感应;若设二次报警,大概率连着地下电路,切断主电源未必能断掉备用系统。

他摸了摸袖口,那里藏着一枚自购的微型电流检测笔。

等会儿要是能进屋,得想办法贴墙测一次。

对讲机突然响了。

“红外扫描完成,屋内无人活动迹象。”

“燃气、水电正常供应,未切断。”

“门窗闭合,无强行入侵痕迹。”

李处抬手示意,所有人安静。

他打开平板,调出建筑平面图:“按计划,十分钟后突入。

主攻方向南侧阳台,副队由车库门牵制。

技术组随行,重点排查书房、主卧、储物间。

记住,只取证,不破坏,发现可疑立即上报。”

队员们陆续点头。

有人低声问:“要不要先断电?”

“不急。”

李处说,“保持现有状态,避免触发预设机制。”

陈东握紧了包里的检测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突击组开始移动。

他跟在技术组后面,慢慢靠近别墅南侧。

忽然,李处停下脚步,回头看他:“你之前写的那份风险预判报告,是不是提到过‘藏钱的人喜欢看得见的安全感’?”

陈东点头:“是。

他们不信银行,不信投资,只信现金在眼前。”

“所以你觉得,钱不会分散?”

“大概率集中存放。”

他说,“而且位置必须让他能随时查看,哪怕只是想象。”

李处盯着他看了两秒,终于开口:“进去之后,你跟紧我。”

命令下达,突击组压低身形逼近阳台。

一人掏出液压钳,轻轻剪断防护栏的螺丝。

另一人贴墙而上,翻窗进入。

屋内灯光依旧全灭,但窗帘缝隙透出一点微弱的绿光,像是电器待机指示灯。

陈东踩上草坪,脚底传来轻微的震动感——地下可能有通风管道经过。

他没声张,只默默记下。

窗户打开后,第一组人迅速潜入。

两分钟后,对讲机传来确认:“一楼安全,无人员,无异常。”

李处抬手一挥:“第二梯队,进。”

陈东跟着技术组从正门进入,鞋底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极轻的摩擦声。

大厅空旷,家具整齐,茶几上摆着一杯喝剩的凉茶,杯壁有指纹残留。

他扫了一圈,目光落在走廊尽头的门上——那扇门比其他房间厚,门框周围有细微的漆面裂纹,像是经常开合导致的磨损。

书房。

他不动声色地落后半步,让李处在前,自己悄悄伸手探了探门缝。

温度比其他房间低半度左右,说明背后可能有独立空间。

技术员开始布设取证相机,李处则走进书房,打开台灯。

书架上全是法律典籍和政策文件,桌面整洁,只有日历翻在昨天那页。

陈东站在门口,视线掠过墙面。

右边那堵墙,厚度明显和其他房间不一样。

他假装咳嗽,用身体挡住他人视线,迅速从包里抽出检测笔,贴在墙角插座边缘。

指针微微颤动。

有微弱电流通过墙体,不是照明线路的负荷。

他收回笔,低头假装记录数据。

心跳平稳,呼吸均匀。

找到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