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大唐盛世,文风鼎盛,科举之制更是人才辈出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看似公平的科举制度却有着一道无形的门槛,将许多有才华之人拒之门外。

李白,这位名震天下的诗人,便因出身商人之家而无缘此道。

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其家族世代从商。

尽管家境殷实,但按照唐代律法,商人及其子弟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

这条律令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李白追求功名的道路前。

李白自幼聪慧过人,才情四溢。

他博览群书,精通音律、剑术,心怀壮志,渴望为国为民一展宏图。

然而,面对科举无望的现实,他并未气馁,而是以一种豪放不羁、洒脱自由的姿态游走于江湖之间。

我与李白相识于一次机缘巧合之下。

那时,我正在广袤的蜀地游历,宛如一只自由飞翔的鸟儿,尽情探寻这片神秘土地上的奇景异事。

就在不经意间,我听闻此地竟藏着一位惊世之才,其才情之高令人赞叹不已,不仅对诗词歌赋有着登峰造极的造诣,而且为人更是豪爽仗义、义薄云天,如此人物怎能不令我心生好奇?于是,在友人的热心引荐下,我怀揣着满心期待,终于得以与这位传说中的人物相见。

当我第一眼看到他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复杂的情感——原来这便是那位让我从小就“苦不堪言”,背诵了无数诗词的诗仙李太白啊!但细细端详起来,却发现眼前之人着实不凡。

只见他身材高大挺拔,犹如一座巍峨耸立的山峰,给人一种沉稳而可靠的感觉;相貌则是端庄俊朗,剑眉星目之间透露出一股与生俱来的英武之气,仿佛能够刺破苍穹一般。

这般容貌,即便放在人群之中也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

而随着我们一番深入的交谈展开,我愈发被他那无与伦比的才华所深深折服。

从他口中流淌而出的每一句诗词,都如同天籁之音,萦绕在我的耳畔,让人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颗不受世俗礼教束缚的心,宛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这种超脱尘世的胸怀和境界,无疑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

自那以后,我们隔三岔五便会聚在一起,摆上几壶美酒佳酿,相对而坐,一边开怀畅饮,一边吟诗作对。

酒过三巡之后,话题也逐渐从风花雪月转向了家国天下之事。

就在这一次次的相聚交谈之中,我慢慢地走进了李白那颗炽热的心,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步入仕途、一展宏图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洞悉到了他对于当时科举制度种种弊端的愤懑与不满。

我心里十分清楚,像李白这般拥有惊世之才的人物,如果不能被朝廷所重用,为国家效力,那无疑将是整个国家莫大的损失啊!这个想法就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幼苗一般,在我的心底迅速生长起来,并日益茁壮。

终于有一天,它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再也无法遏制住其蓬勃发展之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向朝廷举荐这位才子,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施展自身才华、实现远大抱负的广阔舞台。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提起笔来,郑重其事地给在朝中为官的好友写去了一封信。

在信中,我不遗余力地详细描述了李白的身世背景、性格特点以及他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文学成就。

我用最真挚诚恳的语言,高度赞扬了李白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的卓越造诣,同时还着重阐述了他对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独到见解和精辟论述。

整封信洋洋洒洒数千言,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我对李白的钦佩之情以及希望他能得到重用的殷切期盼。

没过多久,我便收到了好友寄回来的回信。

当展开信纸看到上面熟悉的字迹时,我的心情瞬间变得激动万分。

只见信中写道:“兄之所托,弟必全力以赴。

吾已详阅来信所述关于李太白之种种,实乃世间罕有之奇才也!待寻得合适时机,定当竭力为之引荐……”读罢此信,我高悬多日的心总算稍稍落回了肚里,仿佛已经看到了李白身披朝服、意气风发地站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的情景。

得到好友的支持后,我马不停蹄地赶回京城。

一路上,心情忐忑不安,唯恐中间出现什么变故。

抵达京城后,我顾不得歇息,立刻前往好友府邸拜访。

见面之后,我俩又就如何举荐李白一事商议良久。

最终决定趁着皇帝即将举办宴会之际,寻机向圣上提及此事。

数日后,皇宫内张灯结彩,歌舞升平,一场盛大的宴会正在举行。

我与好友也应邀出席。

宴会上,群臣们纷纷献上贺词,表演各种节目,气氛热烈非凡。

待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时,我见时机成熟,便起身向皇帝敬酒,并借机说道:“陛下,今日盛宴,臣有一人想要举荐给您。

此人乃是蜀中奇才,名叫李白,其才华横溢,诗作堪称一绝,若能入朝为官,必可为陛下分忧解难,造福百姓。”

就在这时,皇帝身旁的一位好友赶忙附和道:“陛下,李大人所言非虚啊!这李白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的诗文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众人的喜爱呢。”

说罢,这位好友兴致勃勃地吟诵起了几句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豪迈奔放的诗句,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皇帝闻之,龙颜大悦。

他被这优美的诗句所打动,心中涌起一股想要见见这位诗人的冲动。

于是,皇帝当即便下令召见李白进宫面圣。

不多时,李白便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了宫殿之中。

只见他身着一袭白色长袍,身姿挺拔,风度翩翩,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洒脱之气。

见到皇帝之后,李白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

皇帝上下打量着眼前的李白,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之意。

接着,他便让李白当场吟诗一首。

李白微微一笑,略作思索之后,便脱口而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令在场之人无不惊叹。

皇帝更是连连点头称赞,随即设宴款待李白。

宴席之上,美酒佳肴琳琅满目,君臣之间相谈甚欢。

然而,随着酒过三巡,李白的性格逐渐展露无遗。

他变得越发豪放不羁,口若悬河,谈论起天下之事来滔滔不绝。

李白毫不掩饰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认为人生在世,应当随心所欲,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

这种言论在当时的宫廷之中可谓是惊世骇俗,引得一些保守的大臣们侧目而视。

尽管如此,皇帝还是对李白的才华颇为赏识。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像李白这样性格豪放、不拘泥于礼法的人,如果委以重任,恐怕难以驾驭。

毕竟,朝廷需要的是稳重守规矩的臣子,而非特立独行之士。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白在宫中的生活虽然惬意,但他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却始终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终于有一天,李白决定向皇帝请辞,离开这繁华的宫廷,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天地。

继续游历在山水之间!皇帝看着面前一脸坚决的李白,心中虽有些不舍,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临别之时,皇帝赏赐给李白许多金银财宝。

李白卸任官职供奉后,迁居城南别业。

新居院落占地十亩,亭台水榭错落,遍植牡丹、海棠、翠竹,恰逢杜甫自洛阳来访,高适、王维亦从各地赴约。

李白遂以“诗酒论交,共赏春光”为由,广发请柬,邀集文坛名流,欲在府中举办一场前所未有的文人盛会。

而我这个文学小白也收到了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