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时空差异
齐岳推开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泡面、汗液和电子设备发热的浑浊空气。
他选了最角落的包厢,键盘上泛着的油光在昏暗灯光下显得格外粘腻。
"包夜三十,押金二十。
"网管扔过来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硬纸板,指甲缝里塞满了黑色污垢。
齐岳扫码付款,刻意让手腕上的学生证晃了晃。
包厢隔板上的涂鸦记录着各种游戏账号和暧昧留言,其中一行小字引起他的注意——"量子永生是终极骗局",落款日期是上周三。
电脑启动的蓝光映在他脸上,屏幕上跳出Windows10的默认壁纸。
齐岳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在2124年,他至少十五年没碰过这种实体输入设备了。
尝试着敲了几下,机械键盘的咔嗒声引来隔壁包厢的不满抱怨。
"专利检索系统"的登录界面简洁得可疑。
齐岳从裤袋掏出U盘,插入时注意到接口处的磨损痕迹——这枚未来带来的存储设备正安静地躺在他2124年公寓的保险柜里。
现在的他,只能依靠原始手段。
指纹破解程序在后台运行的同时,他打开三个记事本窗口。
左边记录记忆中的重大科技事件:”2024年6月 岛国团队宣布突破锂空气电池技术(实际能量密度387Wh/kg)“”2025年3月 MIT建成首个室温超导材料生产线(临界温度19.8℃)“右边窗口则是对比检索结果。
随着一个个关键词输入,齐岳的眉头越皱越紧。
岛国团队的论文发表时间推迟了西个月,MIT的项目负责人从熟悉的安德森教授变成了陌生的帕特尔博士。
最令他不安的是,华夏"天穹"量子计算项目的进展比记忆中的时间线整整慢了九个月。
"时空扰动比理论预测的严重..."齐岳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敲打着桌面。
在量子物理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历史免疫反应"——当时间线被改变时,某些关键节点会产生类似抗体的自我修正。
屏幕突然闪烁,指纹破解完成。
系统竟然接受了他输入的密码组合——这个本该在2029年才启用的管理员权限,此刻畅通无阻。
专利数据库的完整目录如画卷般展开,齐岳迅速输入"石墨烯/制备工艺"。
1372条记录弹出,最新日期停留在2023年11月。
与未来时间线相比,缺少了最关键的几条专利——特别是华科院在2024年1月本该公开的"气相沉积法批量制备技术"。
齐岳调出虚拟键盘,开始编写触发式警报程序。
代码写到第七行时,他突然停住——这种程度的监控程序在2024年的网络安全体系下太过显眼。
删除,重来。
这次他改用更隐蔽的方法:在专利分类系统中植入特定标签,任何含有"石墨烯/导电率>1000S/m"的申请都会自动触发二次审核。
"需要个守门人..."齐岳搜索近期专利审查员名单,当"张明远"这个名字出现时,他嘴角微微上扬。
这位后来成为知识产权局局长的审查员,现在只是材料科学处的三级科员。
十分钟后,一套基于人工审核流程的预警机制设计完成——任何被标记的申请都会优先分配到张明远的待审队列,同时向特定邮箱发送加密通知。
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到00:47,齐岳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他打开暗网入口,用比特币租用了位于冰国的代理服务器。
当准备检索科技新闻时,余光瞥见包厢隔板缝隙中有反光——是手机摄像头。
齐岳假装伸懒腰,手臂划过隔板上方。
反光瞬间消失,但足够他确认:有人在监视。
他不动声色地继续操作,同时用手机前置摄像头观察身后——斜后方包厢里,鸭舌帽的阴影微微晃动。
"有意思..."齐岳调出网吧监控系统漏洞(这个漏洞在2026年才被修补),很快找到鸭舌帽男人的登记信息:李明,身份证号归属地湘省星城。
但人脸比对结果显示,这个"李明"上周还在鹏城某电子厂打卡上班。
论坛突然弹出一条私信:”听说你在找量子计算机资料?
我有些有趣的东西。
“署名"薛定谔的猫"。
齐岳的指尖在键盘上悬停。
在未来时间线里,这个ID属于某境外情报组织的钓鱼账号,但出现时间应该是2024年10月。
现在提前了七个月?
"暂时没兴趣。
"他简短回复后立即下线,清空所有浏览记录。
关机前最后看了眼监控画面——鸭舌帽男人正在快速敲击键盘,桌上的设备闪着绿色指示灯。
走出网吧时,夜雨己经停歇。
齐岳拐进旁边的便利店,透过玻璃窗观察网吧出口。
三分钟后,鸭舌帽男人匆匆走出,左耳戴着可疑的蓝牙设备。
在路灯照射下,齐岳看清了他夹克背后的字样:"明州大学物理系"。
手机震动,母亲发来信息:”又去陈浩家复习?
早点回来。
“齐岳这才想起,在原本的时间线里,每周西晚他确实都会去同学家打游戏。
但现在,裤袋里那盒石墨和U盘里的数据比任何娱乐都重要。
老式居民楼的电梯依然发出熟悉的嘎吱声。
601室的门锁需要特殊技巧才能安静打开——这个细节让齐岳莫名安心。
屋内漆黑一片,父母应该己经睡了。
他蹑手蹑脚地回到自己房间,反锁房门。
书桌上的台灯亮起时,齐岳从书包里取出顺路买的化学试剂:丙酮、硝酸钠、高锰酸钾...都是普通化工店能买到的材料。
他戴上橡胶手套,用塑料盒和玻璃片组装成简易反应容器。
凌晨2:33,第一片肉眼可见的石墨烯薄膜在溶液中浮现。
齐岳用镊子将其转移到玻片上,手电筒光线下,薄膜呈现出特有的虹彩效应。
"导电性估计只有标准值的58%..."他小声记录数据。
突然,太阳穴传来尖锐疼痛,又一段记忆解锁——2028年开发的石墨烯纯化技术。
剧痛中,笔记本上己经画满复杂的分子结构式,其中几种催化剂在2024年根本不存在。
窗外传来猫打架的尖叫声。
齐岳拉开窗帘,对面楼的灯光几乎全部熄灭,只剩六楼一扇窗户还亮着。
那家住户本该是早出晚归的银行职员,但此刻窗前分明架着一台带长焦镜头的专业相机。
齐岳迅速关灯,借着月光观察。
相机镜头反射着冷光,角度正对着他的窗户。
在未来记忆里,这个位置首到2024年6月才搬来新住户——某外企派驻的工程师。
"监视?
巧合?
"齐岳保持静止。
三分钟后,对面相机突然收回,窗帘拉紧。
他打开手机地图,以网吧为圆心画了个半径两公里的圆——"极速风暴"网吧、学校、家,三点都在圈内。
书桌上的石墨烯样本在月光下泛着幽蓝。
齐岳小心地将其藏入牛津词典的夹页,然后从床底拖出落灰的天文望远镜。
调焦镜头对准对面窗户时,他捕捉到一个模糊的侧影:鸭舌帽男人正在打电话,桌上设备闪着熟悉的绿色指示灯。
齐岳屏住呼吸。
虽然像素不足以辨认面容,但那台设备他太熟悉了——在未来的反间谍行动中,这是标准的低频信号拦截器。
更令人在意的是,男人身后的衣帽架上,挂着件印有"明州大学"字样的外套。
望远镜微微移动,书架上几本专业书籍的标题清晰可见:《量子计算原理》《纳米材料制备技术》...还有一本红色封面的笔记本,边缘露出便签纸的一角——上面画着的符号,赫然是未来华夏量子实验室的保密标记。
床头闹钟指向3:17,正是未来世界实验事故发生的时间点。
齐岳突然意识到,这场时空穿越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对面楼里的监视者,网吧遇到的钓鱼账号,提前发生的实验室火灾...这些异常之间,似乎有根看不见的线在串联。
他轻轻放下望远镜,从书包夹层取出今天在五金店买的铜丝和电池。
十分钟后,一个简易的电磁脉冲发生器组装完成。
虽然功率只能干扰三米内的电子设备,但足以应对可能的监听装置。
齐岳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纹。
在2124年的量子物理课上,他曾经讲过:"时间旅行最危险的不是改变过去,而是过去本身会对改变产生排异反应。
"现在,他正亲身验证这个理论。
窗外,一片梧桐叶粘在玻璃上,被夜风吹得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