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得到消息,就把召公的府邸包围了起来,要召公交出太子,他们要杀死太子。
万般无奈,召公只好用自己的儿子替代太子一死,所以太子才得以幸免。
镐京城破的那一夜,火光冲天,喊杀声震耳欲聋。
召公紧紧抱着尚且年幼的太子静,心中如同压了一块巨石,沉甸甸的喘不过气。
“老爷,叛军就要冲进来了,您快走吧!
再晚就来不及了!”
老管家急得满头大汗,老泪纵横。
召公看着老管家,又看了看怀中瑟瑟发抖的太子,牙关紧咬,心中迅速做出了一个决定。
“老管家,你带着太子,从后门出去,务必护送太子安全离开!”
召公将太子塞到老管家怀中,语气不容置疑。
“老爷,这…这万万不可啊!
老奴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护送您和太子离开!”
老管家死死抱着太子,说什么也不肯走。
“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再晚就来不及了!
记住,一定要保护好太子,这是你家主母的遗愿,也是我对你的最后一道命令!”
召公厉声喝道,将老管家和太子一起推出了门外。
老管家知道事不宜迟,抱着孩子,含泪离开了。
召公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长叹了一口气,转身回到书房,换上朝服,端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他知道,自己己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不多时,叛军就冲进了府邸,为首的将领一眼就看到了身穿朝服的召公,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你就是召公?
快说,周厉王的孽种藏在哪里了?!”
召公缓缓睁开眼睛,眼神平静地望着眼前的叛军将领,冷笑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子,胆敢犯上作乱,就不怕遭天谴吗?!”
“少废话!
今日你若是不交出太子,老子就让你人头落地!”
叛军将领勃然大怒,拔出腰间佩剑,指向召公。
“想要老夫的命,尽管来取便是!
只是老夫今日就算是死,也不会告诉你们太子在哪里的!”
召公毫无惧色,昂首挺胸,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叛军将领见召公如此硬气,心中怒火更甚:“只要你把太子交给我们,我们就离开王宫。”
召公按照计划,将自己捆绑的儿子交给了闹事的百姓,事情才得以平息。
周厉王逃走后,召公、周公互助,共理朝政。
等到太子长大,两位国相就立太子静为王,这就是周宣王。
周公,姬姓名旦,也称叔旦。
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的第西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周宣王登基后,召公和周公全力辅助他治理国家,修理政明令,诸侯国又来朝拜周王室。
按照西周的制度,天子应当去一个叫做千亩的地方亲自耕种田地,以表示天子重视农耕。
可是,周宣王不遵循这样的规定,所以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反对周宣王,不听从周朝的管理。
于是,周宣王就御驾亲征,去攻打他们。
当时,少数民族的领导者叫做姜戎,他率领少数民族军队和周宣王在千亩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他被姜戎打败,战马、军车、兵卒损失惨重。
千亩之战的惨败消息传回镐京,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朝野震动。
周宣王灰头土脸地回到王宫,一路上沉默不语。
随行的将士们更是垂头丧气,盔甲残破,士气低落。
“大王,胜败乃兵家常事,您不必太过介怀。”
召公看着周宣王消沉的样子,忍不住出言安慰。
周宣王无力地摆摆手,颓然说道:“朕自幼听闻先祖武王伐纣,成王开疆拓土,何等威风!
如今朕亲征,却败于姜戎之手,颜面何存啊!”
“大王,姜戎世代居住草原,骑射娴熟,我军不习其战法,才会失利。
待休整之后,再做打算也不迟啊。”
周公也劝慰道。
“哼,说得轻巧!
此战我军损失惨重,兵甲器械损毁无数,短时间内如何再战?”
周宣王怒气冲冲地说道。
“陛下息怒,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重整军备,以图再战。”
召公说道。
周宣王长叹一声,他知道召公说得有理,但心中却始终憋着一团火,无处发泄。
此时,王宫后花园中,一位身姿婀娜的女子正漫步在花丛中。
她身穿淡紫色宫装,乌黑的长发挽成高高的发髻,精致的脸上带着一丝忧愁。
她正是周宣王的王后,姜氏之女,姜后。
姜后听到千亩之战的消息后,心急如焚。
她深知此战对周朝的重要性,更担心丈夫的安危。
“娘娘,您慢点走,当心脚下。”
侍女小翠紧跟着姜后,生怕她有个闪失。
“小翠,你说大王他…他没事吧?”
姜后停下脚步,忧心忡忡地问道。
“娘娘放心,陛下吉人自有天相,一定会平安无事的。”
小翠虽然心里也没底,但还是尽力安慰着姜后。
姜后摇摇头,轻叹一声:“但愿如此吧…”她抬头望着天空,心中默默祈祷着丈夫能够平安归来。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老远就高声喊道:“王后娘娘,大王回来了!”
姜后闻言,顿时喜出望外,连忙问道:“大王现在何处?”
“回娘娘,陛下正在御书房休息。”
侍卫回答道。
姜后顾不得多想,立刻朝御书房走去。
御书房内,周宣王正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
他心中既恼怒于战败的耻辱,又担心姜戎会趁机进犯。
周宣王失去南方江淮一带的军队后,就打算去太原清理人口,以备征兵之用。
仲山甫就劝说周宣王,民户是不可以清点统计的,这样大家都事先知道了你的意图,他们就会迁徙。
周宣王不听劝告,还是带人去了太原清点。
太原离镐京近,周宣王清点好人口,就当夜返回镐京。
来到街上,忽然听到孩童们围在一起,唱着歌:“山桑做的弓,箕木作的那个箭囊,要嘛灭掉那个周。”
正好,有一对夫妇在卖桑做的弓和箕做的箭袋,周宣王就命令士兵去抓捕他们,想把他们杀掉。
夫妇二人拼命逃跑,一首跑到城外的大路上,发现了一个被丢弃的女婴。
女婴不停地啼哭,非常可怜,于是夫妻二人就把她抱起来,逃到褒国。
这女婴就是后来的褒姒。
说起这女婴,还有一个神奇的说法。
夏后衰落的时候,有两条神龙降临在夏帝的宫廷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
夏帝卜了一卦又一卦,以问吉凶,是杀是留还是赶它们走。
可是,几次都不吉利,最后卜了一卦,说要收集龙的唾液。
于是,夏帝就摆设一些贡品以及布帛,向二龙祈祷,二龙果然走了,还留下了唾液。
夏帝命令人用木匣子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
夏朝亡国后,这个木匣子传到商国;商纣灭亡后,又传到周朝。
连续三代,从来没有人敢打开它。
可是,到了周厉王,打开匣子看了。
龙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无论如何也清扫不掉。
于是,周厉王就命令一群人脱去外衣,光着胳膊,对着地上龙的唾液大声呼叫。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唾液变成了一只黑色的蜥蜴,爬进了周厉王的后宫。
后宫有一个小宫女,只有七岁,刚刚换牙,碰了那只大蜥蜴。
后来,她成年的时候,没有丈夫却怀孕了,并生下了一个女婴。
因此,宫女非常恐惧,就把女婴丢掉。
正好,被卖弓箭的这对夫妻遇到,救下了女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