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代的开化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咱们中国民间传说里,最早的老大是***。

古书上有的说他跟开天辟地一块儿来的,有的说他死后身子变成了太阳月亮、山河树木啥的(比如《三五历记》说天地最开始像个鸡蛋,***就在里头。

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清气往上变成天,浊气往下变成地,***在中间顶着。

天每天高一丈,地每天厚一丈,***也跟着每天长一丈。

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老高了,地老厚了,***也长得老长了。

《五运历年记》说***临死时,气变成风云,声音变成打雷,左眼变太阳,右眼变月亮,手脚身体变成五岳大山,血变成江河,筋脉变成大地纹路,肉变成泥土,头发胡子变星星,汗毛变草木,牙齿骨头变矿石,汗水变雨水,身上的虫子被风一吹变成老百姓)。

这些当然都是编的故事,不能当真。

《后汉书》里还有个说法:汉朝时候长沙、武陵那边的少数民族(长沙和武陵都是汉朝的郡名,长沙在现在湖南长沙,武陵在湖南常德),他们的祖宗叫盘瓠,本来是皇帝高辛氏养的一条狗。

那时候有个犬戎国总来捣乱,高辛氏就发通告说,谁能把犬戎国的吴将军脑袋拿来,就给黄金万两,还把闺女嫁给他。

结果这条狗真把吴将军脑袋叼来了,后来就带着公主跑到南山里,生了五个儿子五个闺女,互相结婚,成了那些少数民族的祖宗。

现在广西那边还有人拜***,福建浙江的畲族就把盘瓠当祖宗,画像还是狗的样子。

有人说***就是盘瓠,听着挺像那么回事。

但《后汉书》说的只是长沙武陵这一支,其他古书上记载的***传说分布可广了,而且都没提他是皇帝养的狗(比如《路史》说江西会昌有***山,湖南湘乡有***堡,江西雩都有***祠,西川成都、江苏淮安、陕西西安都有***庙)。

所以***和盘瓠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还真说不清。

要是一个人的话,那***就不是咱们***的祖宗;要是两个人的话,除了这些神神叨叨的传说,也没别的证据,这事儿就先放一边吧。

***之后,大家常说的古代老大就是三皇五帝了。

三皇五帝这说法最早见于《周礼》,但没具体说是谁。

后来各种说法可多了(关于三皇的说法:《白虎通》里有的说法有祝融没燧人;《礼记》注疏引用《运斗枢》说有女娲没燧人。

其实女娲补天的故事在很多古书里都有,而祝融是管火的,燧人是发明钻木取火的,应该是一个部落的人。

关于五帝的说法:汉朝研究古书的学者在黄帝和颛顼之间加了个少昊,这样五帝就变成六个。

郑玄解释说只要德行配得上五帝星座就能称帝,所以"实际六人算五位"。

这明显是硬凑的。

后来东晋的伪《古文尚书》把燧人从三皇里去掉,把黄帝提拔成三皇,这样六人五帝的矛盾就糊弄过去了。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伪古文尚书》是假的,但汉朝学者这套说法还没被完全推翻。

其实他们这么搞就是为了把五行相克改成五行相生,还要让汉朝能接着周朝的火德,跟编瞎话没区别,手段还更差劲),比较靠谱的还是《风俗通》引用《含文嘉》说三皇是燧人、伏羲、神农,《史记》说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不是一个接一个的,五帝倒是有家谱可查。

按《史记》和《大戴礼记》的记载,他们的关系是这样的:关于五帝的说法,最早来自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理论。

邹衍是齐国人,《周官》里记载的制度很多都和《管子》吻合,可能也是齐国学派的观点。

古代其实并没有一脉相承的天子世系,就算是夏朝以后的朝代,世系记载才稍微连贯些。

夏商两代被后世史家当作当时的共主,其实也是后人误解。

根据《史记》记载,夏商时期也是强盛时诸侯来朝,衰弱时诸侯就不来了,更别说更早的唐尧、虞舜时代了。

所以三皇五帝这套古史系统,多半是后人编造的。

古代帝王的称号分两种:德号和地号。

德号是根据他们做的事迹取的,地号是根据居住地取的。

不过古代国名、地名经常和部族名称混在一起,还会随着部族迁移而变动,所以就算有地号,也很难确定具***置。

德号就更模糊了,只能反映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某个部族擅长某项技能,连具***置都搞不清楚。

传说中比较早的帝王有巢氏和燧人氏,一个教人搭窝棚,一个教人钻木取火。

然后是伏羲和神农,伏羲发明八卦和渔网,神农发明农具和集市。

这些明显都是德号,代表社会发展阶段,不一定真有其人。

但各部族发展速度不同,某些部族在某些方面领先是有可能的。

伏羲又叫太昊氏,他的后代在山东济宁、东平一带。

神农也叫炎帝,据考证也在山东东南部,这和我们推测的汉族发源地很吻合。

炎帝之后是黄帝,炎黄之间打过仗。

《史记》记载黄帝先是打败了蚩尤,后来又和炎帝在阪泉打仗。

但其他古书只提到阪泉之战,没提涿鹿之战。

其实蚩尤和炎帝可能是同一个人,涿鹿和阪泉也是同一个地方。

根据可靠记载,涿鹿应该在今江苏铜山附近,说明当时汉族活动范围还在山东周边。

黄帝之后是颛顼,再往后是帝喾,这是传统的五帝顺序。

后来有人加了个少昊,是为了配合五行相生的理论。

这些有名的部族在当时应该确实比较强大。

有记载说炎帝、黄帝、少昊都在曲阜建都,颛顼后来迁到帝丘(今河北濮阳),但这些说法可能都是后人附会的。

《史记》说黄帝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少昊),一个叫昌意(颛顼的父亲)。

后人把文中的"江水"当成金沙江,"若水"当成雅砻江,这完全搞错了。

古代南方的河都叫江,比如《史记》引用的《汤诰》里就把东边的河叫江。

其实长江、淮河、泗水、汝水这些河流本来都不流入长江(《孟子·滕文公上篇》说大禹"疏导汝水、汉水,疏通淮河、泗水,使它们流入长江",这个说法也是这么来的)。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颛顼帝出生在若水,后来定居在空桑,最后登上帝位。

"这说明若水其实离空桑很近。

《山海经·海内经》说:"在南海之内,黑水和青水之间,有一种树叫若木,若水就从那里发源。

"《说文解字》里的"桑"字写作[插图],其实"若水"的"若"字应该写作[插图],还是"桑"字,只是加了[插图]来表示树根的形状,后人误以为是"若"字。

《楚辞》里的"若木"也应该是"桑木",就是神话中的扶桑树,生长在太阳升起的地方(这个说法来自王筠的《说文释例》)。

这么看来,颛顼和帝喾的活动范围还是在东方。

颛顼之后是尧,尧之后是舜,舜之后是禹。

按照儒家的说法,尧、舜、禹的传承都是出于公心,就是所谓的"禅让",也叫"官天下"。

但《庄子·盗跖篇》提到尧杀了长子,《吕氏春秋》的《去私》《求人》两篇都说尧有十个儿子,而《孟子·万章上篇》和《淮南子·泰族训》却说尧只有九个儿子,看起来尧的长子可能是被杀的(俞正燮在《癸巳类稿·奡证》里就因此产生怀疑)。

后来《竹书纪年》又说舜囚禁了尧,还阻挠尧的儿子丹朱和尧见面。

刘知几因此写了《疑古篇》,认为尧、舜、禹的传承和后来的篡位夺权没什么两样。

其实这些都不是真相。

古代的君位和王位是有区别的,尧、舜、禹的传承是王位而不是君位,这和蒙古自成吉思汗以后的汗位继承很像。

成吉思汗之后的大汗也是通过推举产生的。

前任王老了要指定接班人,这说明当时各部族之间关系己经很密切,所以共主的位置不能空缺。

从夏朝开始变成父子相传,古人称之为"家天下",这也说明被推举为王的部族逐渐强大,能够长期占据王位了。

尧、舜、禹时期似乎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汉族开始向西迁移。

古书多次记载颛顼、帝喾、尧、舜、禹和共工、三苗的争斗(《淮南子·天文训》《兵略训》说共工和颛顼争斗,《原道训》说共工和帝喾争斗。

《周书·史记篇》说共工在唐氏时期灭亡。

《尚书·尧典》说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

《荀子·议兵篇》说禹讨伐共工。

《尚书·尧典》又说舜把三苗迁到三危。

《尚书·吕刑》说:"皇帝消灭了苗民,使他们不能延续。

"这里的皇帝,郑玄注释认为是颛顼,和《国语·楚语》的说法一致。

《战国策·魏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五蠹》也都记载禹征讨三苗的事)。

共工和三苗都是姜姓的部族,看起来姬姓和姜姓的斗争持续了很久,最后是姬姓获胜。

但我的看法不太一样。

《国语·周语》说:"共工想用筑堤的方法治水,削平高地填平低地,鲧延续了共工的错误方法,禹则改用疏导的方法。

"看起来共工和鲧治水都失败了,到禹才改变方法。

但《礼记·祭法篇》说"共工氏称霸九州时,他的儿子后土能够治理九州",说明共工氏治水的功绩其实和禹不相上下。

后人说禹治水的功绩和唐、虞、夏时期的疆域,大多是根据《尚书·禹贡》,其实这篇记载的肯定不是禹时期的真实情况。

《尚书·皋陶谟》记载禹自述治水的功绩说:"我疏通了很多河流,使它们流向西海,又挖通沟渠让水流入河流。

"这里的"九川"只是形容数量多。

"西海"的"海"其实是遥远的意思。

古代交通不便,各部族之间又经常敌对,对外部情况不太了解,所以把夷、蛮、戎、狄这些边远地区称为西海(见《尔雅·释地》,中国西北两面都没有海,古人称"西海"就是这个原因)。

"州"和"洲"本来是一个字,就是现在说的"岛"字。

《说文解字》里解释"州"是水中可以住人的地方。

上古尧帝时期发大水,老百姓住在水中的高地上,所以叫"九州"。

这才是夏朝时期九州的真实情况,不像《禹贡》里说的那样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那时候的人知识水平都差不多,大禹治水的方法真的能比共工和鲧高明多少?

很值得怀疑。

在小范围内治水,不管是堵还是疏,估计共工、鲧、禹都得用。

但地方太小,再怎么治也挡不住大水,所以我怀疑他们三代人其实都没能真正解决水患。

到了大禹时期,汉族的一支就开始往西迁移了。

关于尧舜禹的都城位置,各种说法很多。

《汉书》说尧在太原,《帝王世纪》说舜在永济、禹在夏县,其实都是后人附会的。

更古老的说法是尧后来搬到涿鹿,舜生在诸冯,死在鸣条。

鸣条就是后来商汤放逐夏桀的地方,说明应该在东方。

而《周书》记载夏朝后来住在洛阳到伊川一带,说明夏朝从禹的儿子启以后就逐渐往西迁了。

这么看来,从黄帝到禹战胜姜姓部落的说法,可能只是姬姓部落自己吹牛。

为什么只有姬姓的传说留下来?

关键可能在于当时东方水灾严重但土地肥沃,是汉族的发源地。

正因为水灾厉害,共工、鲧、禹三代治水都没办法,大禹才往西迁。

西边土地贫瘠,不是实在没办法谁愿意搬?

但搬过去后因为要更努力干活,文明反而进步了,留在老家的部落反倒落后了。

这就是为什么夏朝以后西边的历史记载更清楚,东边的反而模糊了。

所以说夏朝西迁确实是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