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留守府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李渊依旧按时“打卡上班”,偶尔和裴寂喝个小酒,甚至对监军王威、高君雅的态度更加“恭敬”了几分。
但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一股汹涌的暗流正在疯狂汇聚。
李世民和他的“创业天团”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了紧锣密鼓、分秒必争的最后冲刺。
而老谋深算的李渊,则开始精心策划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被迫营业”大戏。
暗流涌动:最后的准备核心团队集结: 刘文静终于被“运作”出狱(过程史书没细说,大概率是裴寂或李渊找了借口)。
这位“总策划师”立刻投入工作,与李世民、裴寂、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组成了起兵的核心决策圈。
他们常在深夜密会于李世民府邸或裴寂的晋阳宫僻静处,灯火通明,地图铺开,声音压得极低,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兴奋。
兵马钱粮到位: 在裴寂这位“后勤部长”的全力配合下,晋阳宫庞大的储备被悄无声息地调动起来。
粮食、布匹被源源不断地运出宫库,分发给秘密招募的士兵和作为军饷;铠甲、兵器被擦拭一新,分发到可靠将士手中。
李世民更是利用留守公子的身份,以“加强城防”、“剿匪”等名义,名正言顺地调集和训练军队,将效忠于李家的力量牢牢掌控。
舆论铺垫:太原城里开始流传一些“小道消息”。
有的说突厥又要大举入侵了(这倒不完全是谣言,突厥确实是个巨大威胁);有的说皇帝在江都日子也不好过,瓦岗李密快打到东都洛阳了;更关键的是,有人“不小心”透露了皇帝要抓唐公李渊的消息!
这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太原军民人心惶惶。
普通士兵和百姓的想法很朴素:李留守虽然爱喝酒,但至少保一方平安,对大家还不错。
皇帝要抓他?
那咱们太原怎么办?
谁来保护我们?
一种“保护李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朴素情绪在底层悄然滋生。
这正是李渊父子想要的效果——把起兵塑造成一场“自卫反击”和“保境安民”的正义行动。
危机逼近:监军的獠牙王威和高君雅,作为隋炀帝安插在李渊身边的“眼睛”和“利爪”,绝非蠢笨之人。
太原城里的异常气氛,军队的频繁调动,李渊父子手下那些生面孔的豪杰(刘弘基等人虽然尽量低调,但彪悍之气难掩),都让他们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尤其是关于皇帝要抓李渊的流言,更让他们坐立不安。
他们很清楚,如果李渊真要反,第一个要除掉的就是他们俩!
不能再等了!
王威和高君雅秘密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们想出了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1.制造借口:当时太原地区久旱无雨,民心焦虑。
他们决定利用这点,提议由李渊亲自主持一场盛大的祈雨仪式。
地点就选在太原城外的晋祠。
这是官方的、公开的大型活动,李渊作为最高长官,必须出席。
2.设下埋伏:在晋祠周围,他们秘密安排下自己的亲信部队,只等李渊一到,就以“勾结突厥,图谋不轨”的罪名(借口可以随便编,比如祈雨时出现“不祥之兆”或“突厥细作”混入),当场将其擒杀!
3.控制太原:杀掉李渊后,他们立刻宣布李渊“谋反伏诛”,接管太原军政大权,向江都报功。
计划很毒辣,也很符合逻辑。
可惜,他们严重低估了对手的情报能力和在太原的根基。
反杀!
李渊的“影帝”时刻王威和高君雅的计划,几乎刚出炉,就被一个叫刘世龙的人知道了。
刘世龙的身份是晋阳乡长(类似地方基层官员),他表面上是王、高二人的“心腹”,实际上早就被李世民暗中争取过来了!
刘世龙得知这惊天阴谋,魂飞魄散,立刻找了个借口溜出城,火速将消息报告给了李渊和李世民。
李渊听完,惊出一身冷汗,但更多的是一种被逼到墙角的愤怒和狠厉。
“好贼子!
竟欲先发制人,置我于死地!”
他看向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眼中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冰冷的杀意:“事急矣!
当如何应对?”
刘文静目光锐利:“彼欲借祈雨设伏害公,我等何不将计就计,就在这留守府衙内,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接口道:“父亲!
不能再等了!
明日便召王威、高君雅前来议事,就在这大堂之上,以雷霆手段除之!
名目嘛…” 他嘴角勾起一丝冷笑,“就以其勾结突厥,引贼入寇,欲覆我太原,罪证确凿!”
李渊深吸一口气,重重一拍桌案:“好!
就依此计!
文静,你速去布置甲士,埋伏于厅堂两侧!
二郎,你亲自带可靠之人,控制府衙内外,绝不可走脱一人!
裴监(裴寂),你负责稳定晋阳宫及城内秩序!”
一场决定生死和命运的反杀行动,在电光火石间部署完毕。
公元617年五月癸亥夜(具体日期有争议),太原留守府衙。
第二天上午,一切如常。
李渊端坐于留守府正堂之上,处理着“公务”,神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惯有的“佛系”慵懒。
王威和高君雅接到议事通知,心中虽有疑虑,但想着自己的计划即将实施,李渊死到临头还蒙在鼓里,便也放松了警惕,按例前来。
两人步入大堂,向李渊行礼。
李渊和颜悦色,示意他们坐下,还关切地问了问城防和祈雨准备的情况。
气氛似乎一片和谐。
就在这时,留守府的“办公室主任”(开阳府司马)刘政会,突然神色慌张、脚步踉跄地冲了进来,手里高高举着一份文书,声音带着哭腔和无比的“愤怒”:“留守大人!
留守大人!
大事不好!
有紧急密状!
状告…状告有人暗中勾结突厥,引贼入寇,欲倾覆我太原城啊!”
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将文书高高举起,却故意不说状告何人。
堂上众僚属(很多是李渊心腹或己被争取)一片哗然,纷纷露出惊愕之色。
李渊“勃然变色”,猛地站起,指着刘政会怒道:“混账!
竟有此事?
状告何人?
还不速速呈上来!”
王威和高君雅心里咯噔一下,隐隐觉得不妙。
王威反应快,下意识就想上前抢过状纸查看,口中喝道:“大胆!
何等狂徒敢诬告朝廷命官!
状子拿来我看!”
李渊等的就是这一刻!
他脸色一沉,厉声道:“王将军!
此乃告副留守等之密状!
岂能由尔等自看?!
政会!
状纸呈予本官!”
刘政会立刻将状纸递到李渊手中。
李渊展开一看(其实上面写的什么他早就知道了),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浑身“气得发抖”,指着王威和高君雅,声音悲愤交加,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王威!
高君雅!
本官待尔等不薄!
尔等竟…竟敢私通突厥,引狼入室,欲毁我太原,陷我军民于万劫不复之地?!
天理何在!
良心何安!”
王威和高君雅彻底懵了!
这剧本不对啊!
明明是他们要杀李渊,怎么转眼间自己成了通敌卖国的罪人?
两人脸色煞白,慌忙辩解:“冤枉!
唐公!
此乃诬告!
定是有人构陷!
我等忠心耿耿…住口!”
李渊一声暴喝,打断了他们的辩解,眼中“泪光闪烁”(影帝级演技),声音带着巨大的“委屈”和“沉痛”:“人证物证俱在!
尔等还有何话说?
本官…本官真是瞎了眼!
竟引狼入室,愧对陛下,愧对太原父老啊!”
他捶胸顿足,一副痛心疾首、被至亲背叛的模样。
就在王威、高君雅被骂得晕头转向、百口莫辩之际,李世民早己按捺不住。
他猛地从侧门闪身而出,身后跟着如狼似虎的刘弘基、长孙顺德等甲士,刀剑出鞘,寒光闪闪!
“父亲!
证据确凿,与这等卖国奸贼,何须多言!”
李世民厉声喝道,“来人!
将叛贼王威、高君雅拿下!”
王威、高君雅这才如梦初醒,知道中了圈套,拔刀欲作困兽之斗。
但哪里还来得及?
刘弘基、长孙顺德都是身经百战的猛将,如猛虎扑羊般冲上。
大堂之上刀光剑影,一片混乱,但战斗结束得极快。
王威、高君雅寡不敌众,瞬间被砍翻在地,当场毙命(一说被擒后斩首)。
鲜血染红了留守府大堂的地砖。
堂上其他官员,有的惊骇莫名,有的心知肚明,但无人敢动。
李渊看着地上的尸体,脸上的“悲愤”还未褪去,他指着尸体,对着堂下众人,用一种沉痛而无比“无奈”的语气说道:“诸君都看到了!
非是李渊不忠!
实是此二贼勾结突厥,欲害我军民!
证据确凿,铁案如山!
李渊为保太原一城生灵,不得己而诛之!
此乃清君侧,诛国贼!
李渊一片赤心,天地可鉴!
若朝廷怪罪,我李渊一力承担!”
这番话,冠冕堂皇,掷地有声。
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为了保境安民,不得不含泪斩杀奸贼的“忠臣良将”。
明明是造反的第一步,却披上了“自卫”和“除奸”的合法外衣。
这就是李渊精心导演的“被迫营业”大戏的***!
消息传出,太原城一片哗然。
普通军民早己被之前的舆论铺垫影响,加上对王威、高君雅并无好感,听到留守大人是“被迫”杀贼自保,大多愕然之后,随即爆发出对李渊的同情和支持。
李渊父子在太原的威望,不降反升!
起兵!
目标——长安!
诛杀王威、高君雅,清除了内部最大的障碍。
李渊再也不需要伪装了。
他立刻以太原留守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慷慨激昂的檄文。
檄文的核心意思大概如下:1.控诉隋炀帝杨广: 开运河累死百姓、三征高丽徒耗国力、巡游无度穷奢极欲、任用奸佞(如王威、高君雅之流)、猜忌忠良(比如我李渊)。
2.申明起兵理由:我李渊世代忠良,本欲鞠躬尽瘁。
然昏君无道,奸佞当权,欲加害于我,更欲引突厥毁我家园!
为救黎民于水火,为保太原一方平安,我李渊不得己,起兵“清君侧,诛奸佞”!
3.宣布目标:挥师西进,首捣长安!
尊奉代王杨侑(隋炀帝孙子,时在长安)为帝,废黜昏君杨广!
(这是“借壳上市”的关键策略,打着尊隋的旗号反隋)。
4.呼吁天下响应:号召天下英雄豪杰,共举义旗,推翻暴政,再造乾坤!
公元617年五月甲子(即诛杀王威、高君雅的次日或数日后),在太原城誓师校场上,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李渊一身戎装,站在高台之上,虽然年过五十,此刻却显得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李世民、李建成(李渊长子,此时也从河东赶来)侍立左右,刘文静、裴寂、刘弘基、长孙顺德等文武肃立台下。
数万太原精兵,盔甲鲜明,士气高昂。
他们看着台上那位刚刚“被迫”带领他们走上这条路的留守大人。
李渊拔出佩剑,剑指西南长安方向,声音洪亮,响彻云霄:“暴君无道,荼毒苍生!
奸佞横行,构陷忠良!
突厥压境,山河破碎!
我太原军民,忍无可忍!
今日本官,顺天应人,起兵靖难!
清君侧,诛国贼!
兵发长安,再造太平!
众将士!
随我——出征!”
“出征!
出征!
出征!”
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震动了整个太原城。
铁流开始涌动,马蹄踏起烟尘,刀枪映照着五月的阳光。
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充满权谋、血腥和激昂呐喊的“被迫创业”中,拉开了序幕!
李渊回头望了一眼留守府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
这一步,终于还是迈出去了。
是生是死,是龙是虫,就看接下来的征程了。
而他身边,年轻的李世民,眼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那是对未来的无限渴望,是对建功立业的绝对信心。
长安,就在前方!
(第三章 完)下一章预告: 起兵大旗己立,但创业之路绝非坦途!
李渊父子的第一个大挑战就在眼前——霍邑(今山西霍州)!
隋朝悍将宋老生据险固守,天降大雨,粮草不济,李渊的老毛病“犹豫退缩”又犯了!
关键时刻,又是谁站出来力挽狂澜?
请看充满戏剧性的第西章:霍邑之战:雨中的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