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铁门在身后“哐当”合上时,林秋雅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抖了一下,却始终没有回头。

五月的阳光太烈,像无数根细针扎在脸上,

她下意识地抬手挡了挡——她已经习惯了监狱车间里昏黄的灯光,

她的手习惯了指尖被缝纫机针磨出的厚茧,却忘了阳光本该有的温度。

她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帆布背包,带子断了一截,用同色的线缝上了,如果不仔细看,

根本看不到这根带子断过。包里装着她全部的家当:一张银行卡,

里面有她这几年的劳动所得;一百多块的现金;三件叠得整整齐齐的纯棉衣裤,

边角都仔细收了边;一张塑封的释放证明,

照片上的女人眼神空洞;还有一本深蓝色封皮的服装设计草图册,封皮被磨得起了毛边,

边角用透明胶带粘了又粘,那是她五年牢狱生活里唯一的光。

公交站台的不锈钢座椅烫得人不敢久坐,林秋雅靠在广告牌的阴影里,一阵眩晕感涌上来。

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马路上的汽车比记忆里多了一倍,

喇叭声此起彼伏;行人手里的手机屏幕亮得晃眼,

没人多看她这个穿着旧衣服的中年女人一眼。他们不知道,这个站在阴影里的女人,

刚刚从一个时间仿佛静止的地方走出来,带着五年的空白,闯入这片喧嚣。“阿姨,

您没事吧?”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停在她面前,手里攥着一瓶冰镇矿泉水,眼神里满是关切。

女孩的马尾辫上系着粉色的蝴蝶结,随着说话的动作轻轻晃动,

像极了儿子小宇小时候有一次在公园捉住的那只小蝴蝶。林秋雅摇摇头,

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微笑:“没事,谢谢你。”善意,她已经太久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了。

在监狱里,每个人都裹着厚厚的壳,眼神里要么是麻木,要么是戒备,

偶尔的温暖也像寒冬里的火星,转瞬即逝。公交车“吱呀”一声停在面前,

林秋雅投了两枚硬币,金属碰撞的声音在空荡的投币箱里格外清晰。

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玻璃明亮又干净,她沉默的看着窗外,

高楼一栋接着一栋拔地而起,广告牌上的明星她一个都不认识,

连公交车身的广告都变成了她听不懂的“人工智能”“元宇宙”。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成几折的纸条,上面是用圆珠笔写的地址:和平巷17号,

向阳缝纫工作室。字迹娟秀,是王姐写的。王姐是她在狱中学习缝纫时的老师,

很欣赏她在缝纫制衣上的灵性、认真,执着和负责,临走前塞给她这张纸条,

说:“要是出来没地方去,可以考虑来找我。”公交车在和平巷口停下,

林秋雅跟着导航往里走。巷子不宽,两旁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墙上爬满了绿油油的爬山虎,

空气里飘着隔壁包子铺的香味。走到17号门口,

她停住了脚步——那是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木质门楣上挂着一块手写的木牌,

上面刻着“向阳缝纫工作室”,字体娟秀,却透着一股韧劲。门帘被掀开,王姐走了出来。

她穿着一件藏青色的棉布围裙,头发用一根皮筋简单扎在脑后,眼角有淡淡的细纹,

看到她并不惊讶,笑得很亲切。“来了?来了就好。”王姐接过她的背包,

语气里没有多余的寒暄,“后面有个小房间,带个窗户,你先住着。白天帮我打打下手,

晚上你想琢磨什么就琢磨什么。”林秋雅点点头,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一个“谢”字怎么也说不出口。她知道,王姐是故意不说那些尴尬的话,

故意不打听她的过去——这份体谅,比任何安慰都珍贵。有些恩情,不是语言能够承载的。

那晚,林秋雅躺在小房间的木板床上,睁着眼到天明。房间很小,

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书桌,却干净得一尘不染,枕头上还带着阳光晒过的味道。

记忆像涨潮的海水,一波接一波地涌来,根本挡不住。她想起赵强第一次打她的那天,

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的纪念日。她炖了他最喜欢的排骨汤,做了四菜一汤,等着他回来。

可他回来时满身酒气,手里攥着一张被揉皱的工资条,劈头盖脸就骂:“你个不下蛋的女人,

老子养你有什么用!”巴掌落在脸上时,

她还不敢相信——这个恋爱时会给她买棉花糖、会蹲下来帮她系鞋带的男人,

怎么突然就变了。后来,她生了儿子,但暴力还是成了家常便饭。他失业后,

更是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她身上。酒气混合着暴怒的咆哮,拳头落在背上、脸上、胳膊上,

每一次都让她觉得自己快要死了。五年牢狱里的每一个夜晚,她都会重温这一幕,

像一场永远醒不来的噩梦。但今晚,她强迫自己继续回想下去:那天晚上,赵强又喝醉了,

手里拿着一个啤酒瓶,扬言要“教训教训”不听话的她。她害怕极了,挣扎着爬向门口,

想逃出去,却被他一把拽住头发拖了回来。头撞在茶几角上,眼前一片发黑,

儿子小宇手里拖着一个兔子的布偶,光着脚,站在卧室门口,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

她胡乱地摸向身边的东西,摸到了那个沉重的玻璃烟灰缸——那是赵强生日时,

她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然后,就是失控的瞬间。一下,两下,三下。直到他不再动弹,

直到鲜血染红了茶几上的桌布,她才像被抽走了脊椎一般,紧紧抱住小宇瘫坐在地上。

再后来,是警笛声由远及近,是手铐扣在手腕上的冰冷,

是法庭上公公婆婆仇恨的目光——他们说她是“毒妇”,说她杀了他们的好儿子。

最让她心碎的,是最后一次见小宇时,六岁的儿子躲在外婆身后,小小的身体不停地发抖,

无论她怎么喊“小宇”,都不肯让她抱一下。

她甚至没有机会跟小宇说:“妈妈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很久才能回来。你要乖乖听话,

好好吃饭,好好上学。”小宇现在十一岁了。五年,对一个成年人来说,

是一段漫长的刑期;可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从懵懂幼儿长成少年的匆匆时光。第二天清晨,

天还没亮,林秋雅就醒了。她走到前面的工作室,王姐已经坐在缝纫机前,

手里拿着一件需要缝补的衬衫。“看看这个,

跟你之前用的型号一样”王姐指了指旁边的一台旧缝纫机,“是我从旧货市场淘来的,

还能用。”林秋雅点点头,坐在缝纫机前,手指抚过冰冷的机身。在监狱里,

她就是靠着这台机器度过了无数个难熬的日子。那时候,车间里有十台缝纫机,

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哒哒哒”的声音从不间断。

只有在踩动踏板、看着针脚在布料上穿梭时,她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至少,

她能控制手里的布料,能把破碎的地方缝补好。她拿起一件需要改裤脚的牛仔裤,

熟练地量好尺寸,用粉饼在布料上画好线,然后踩下踏板。缝纫机“哒哒”地响起来,

布料在她手中听话地移动,针脚细密而整齐。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她的手上,

落在布料上,温暖得让她鼻子发酸。王姐的店生意很清淡,

大多是附近居民拿来缝补的旧衣服,或是改改尺寸的裤子。林秋雅却从不敷衍,

每一件衣服她都仔细处理。遇到破了洞的衣服,她会根据破洞的位置,悄悄绣上一朵小花,

或是缝上一个小巧的布贴;遇到款式过时的衣服,她会调整一下领口的弧度,

或是在腰间加一个小小的蝴蝶结——她总觉得,衣服也有生命,

不该因为一点破损或过时就被丢弃。一个月后的一天,

一位老太太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来到店里,脸上带着惊喜:“姑娘,你还记得我吗?

上次我拿来这件破了袖口的外套,是你帮我补的。”林秋雅愣了一下,想起是上周的事。

那件外套的袖口破了一个大口子,老太太说这是她孙女结婚时穿的衣服,舍不得扔。

她便在破口处绣了一圈小小的珍珠花纹,刚好遮住破损的地方,还让衣服看起来更精致了。

“我穿着这件衣服去参加广场舞比赛,姐妹们都问我在哪里买的新衣服!

”老太太笑得合不拢嘴,“我给你带了点自己做的酱菜,你尝尝。”王姐看了林秋雅一眼,

没说话,却在第二天早上,在“向阳缝纫工作室”的牌子下面,

挂了一块新的小牌子:“专业服装修改与设计”。从那天起,

林秋雅开始尝试设计自己的衣服。她把王姐裁衣服剩下的边角料收集起来,

有碎花布、格子布、条纹布,还有一些颜色鲜艳的丝绸碎料。她把这些碎料拼在一起,

在纸上画好草图,然后一针一线地缝制成小裙子、小外套。

王姐看着她桌上堆得越来越多的设计稿和成品,良久,说:“你应该去南秀路看看。

那里有很多独立设计师的小店,可能适合你的风格。”南秀路是条老巷子,

以前是卖布料的地方,现在聚集了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开了不少创意小店。

林秋雅揣着自己的设计稿,在巷子里逛了一圈,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最后,

她在一家名为“素衣”的店铺前停住了脚步——这家店的风格很简约,

橱窗里挂着几件素色的衣服,却在细节处透着精致,和她的设计理念很像。她深吸一口气,

推开了店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女子,正对着一条白色的连衣裙发愁。

那条裙子的面料很好,是上好的真丝,可侧缝处太紧了,穿在模特身上显得很局促。“这里,

”林秋雅忍不住开口,指了指裙子的侧缝,“侧缝拉得太紧了,放松两厘米,再加个暗褶,

就能既合身又不绷,还能显得腰细。”年轻女子惊讶地抬起头,打量着林秋雅:“你懂设计?

”“我以前学过一点,也做过很多修改的活。”林秋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要是你不介意,

我可以帮你改改。”便把自己的设计稿递了过去。年轻女子接过来,翻了翻,

对其中几页仔细的上下打量了一下,也问了林秋雅几个服装设计和修改的问题,

林秋雅一一答了,年轻女子沉默的想了一想,把裙子递给她:“那麻烦你试试。

”林秋雅拿着裙子,在店里找了个角落的桌子,拿出自己带的软尺、粉饼和针线。

她先量好尺寸,在侧缝处做好标记,然后小心翼翼地拆开原来的缝线,放松了两厘米的宽度,

又在腰侧加了一个小小的暗褶。三小时后,当她把修改好的裙子递给年轻女子时,

她的眼睛亮了。“太完美了!”她把裙子穿在模特身上,绕着模特转来转去看了又看,

“比我原来设计的还要好!对了,忘了自我介绍,我叫苏晓,这家店是我开的,

这是给你的报酬。”她从钱包里拿出一百元,递给林秋雅。林秋雅愣了一下,

连忙摆手:“不用这么多,只是举手之劳。”“不多,”苏晓笑着说,“这是你应得的。

以后我这里要是有搞不定的活,还找你怎么样?这是我的电话。

”林秋雅接过苏晓递来的名片,指尖有些颤抖。这是她出狱后,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赚到钱,

不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她真正热爱的设计。一天天的苏雅来了电话,

给她推了第一个独立订单,来自一位准备参加闺蜜婚礼的女士,姓陈。陈女士说,

她不想穿和别人一样的礼服,想要一件“既能在婚礼上穿,平时也能穿,

还不会撞衫”的衣服。林秋雅根据陈女士的身材和需求,设计了一件深蓝色的真丝长裙。

裙子采用前后两穿的设计,正面是简约的V领,背面是露背的款式,

还搭配了一个可拆卸的手工刺绣领饰——领饰上绣着小小的白色栀子花,

是陈女士最喜欢的花。平时穿的时候,可以去掉领饰,作为一条简约的长裙;参加婚礼时,

加上领饰,又多了几分精致感。陈女士收到衣服后,特意发来一张照片——她穿着那条裙子,

站在婚礼的草坪上,笑得格外开心。她还在社交媒体上发了照片,

特意提到了“向阳缝纫工作室”,配文:“一件能穿很多次的礼服,感谢设计师的用心,

让我感受到了衣服的温度。”从那以后,店里的订单开始多了起来。有人拿着旧衣服来修改,

有人直接找林秋雅设计新衣服,甚至还有人把自己妈妈、奶奶的旧衣服拿来,

希望她能改成现在能穿的款式。一年后,“向阳缝纫工作室”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

林秋雅租下了隔壁的空屋,打通后作为新的工作室,还雇了两名年轻的助手——一个叫小敏,

学过服装设计;一个叫阿杰,擅长手工刺绣。王姐负责接待顾客和管理账目,

林秋雅则专注于设计和裁剪。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林秋雅设计的衣服,有简约的日常装,

有精致的礼服,还有一些用旧衣服改造的创意作品。每一件衣服旁边,都贴着一张小卡片,

写着衣服的故事——比如那件用奶奶的旧旗袍改成的连衣裙,

比如那件用丈夫的旧衬衫改成的亲子装。成功来得比林秋雅预期的要快,但每个夜晚,

她仍然会回到那个小小的房间,拿出藏在枕头下的照片。照片上的小宇才六岁,

穿着一件黄色的小外套,手里拿着一个棉花糖,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这是她入狱前,

和小宇一起去游乐园拍的,也是她唯一一张小宇的照片。五年来,

她无数次尝试联系公公婆婆,想看看小宇,想听听小宇的声音。可每次打电话,

公公要么直接挂掉,要么就是冷冰冰地说:“你别再来打扰我们的生活,

小宇没有你这样的妈妈。”她寄去的礼物,也都被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她不敢再打,

害怕有一天那个号码变成冷冰冰的“您拨打的号码是空号”,

害怕公公婆婆带着小宇搬离现在住的地方,她只能悄悄的躲起来,

远远的看着公婆接送小宇上学或者回家。但是就算这样,能看到小宇的机会也是凤毛麟角。

她甚至请了律师,想通过法律途径把抚养权要回来。律师看完她的资料,

摇了摇头:“林女士,恕我直言,你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太可能变更抚养权,

除非能证明现任监护人不合格。你有犯罪记录,这对你很不利。”律师的话像一盆冷水,

浇灭了她最后的希望。她知道,公公婆婆恨她,

恨她杀了他们的儿子;小宇也可能害怕她或者恨她,害怕她那天做的事,

恨她让他失去了爸爸,也在他最需要妈妈的时候,离开了他。秋天的一个下午,

工作室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女士,穿着一件米色的风衣,气质优雅,

手里拎着一个精致的丝绒盒子。“我叫周敏,”女士坐下后,轻轻打开盒子,

里面是一件黑色的香奈儿外套,“这是我丈夫在我们结婚三十周年时送我的礼物,

也是他送我的最后一件礼物。”林秋雅拿起外套,仔细地检查着。外套的面料是上好的羊毛,

做工精致,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了,但保存得很好,只是款式有些过时,

肩部的设计也显得有些臃肿。“我丈夫去年去世了,”周女士的声音有些哽咽,

“我想把这件外套改造成现在能穿的样式,可问了很多家店,他们都不敢接,说怕弄坏了。

我听朋友说你这里很擅长修改旧衣服,就想来试试。”林秋雅抚摸着外套的面料,

能感受到上面残留的时光的温度。“周女士,我可以帮你改,”她说,

“但这件外套的做工很精细,需要完全拆解后重新剪裁,可能会有风险。您能信任我吗?

”周女士看着林秋雅的眼睛,良久,点了点头:“我相信你。我听说你是这里最好的设计师,

也听说你很懂旧衣服的故事。”拆解这件外套,花了林秋雅整整两天时间。她没有用剪刀,

而是用一根细细的针,小心翼翼地挑开每一个针脚,生怕弄坏了面料。每挑开一针,

她都觉得像是在解开一段时光的结,里面藏着周女士和丈夫的爱情,藏着那些温暖的回忆。

重新剪裁时,林秋雅保留了外套的精髓——经典的黑色、精致的金属扣、胸前的口袋设计,

却在细节处做了修改:她把肩部的垫肩去掉了,

让线条更柔和;把过长的袖子改短了;还在领口处加了一圈小小的珍珠镶边,

让外套多了几分优雅。三天后,周女士来取外套。当她穿上修改后的外套,站在镜子前时,

眼眶瞬间湿润了。“太完美了,”她抚摸着外套的领口,声音哽咽,

“它还是那件我丈夫送我的外套,却又像是新的一样。我穿着它,就像他还在我身边一样。

”周女士握住林秋雅的手,轻声问:“你怎么做到的?既能保留原来的样子,

又能变得这么好看。”林秋雅看着镜子里的周女士,轻声说:“只是缝合了过去和现在而已。

旧衣服里藏着回忆,不能丢;但我们也要往前走,所以需要一点新的改变。

”这句灵光一闪的话像一道闪电,也照亮了林秋雅自己。当晚,她回到房间,

拿出那本深蓝色的草图册,翻到最后一页。那里贴着小宇六岁时的照片,

旁边是用铅笔反复描画的一件母子装设计——上衣是浅灰色的,裤子是浅蓝色的,

胸前都绣着一个小小的恐龙图案。这是她是入狱前的一个深夜画的,当时小宇发着高烧,

她坐在床边守着孩子,手里握着铅笔,想象着等孩子病好,

一家三口去公园野餐的场景——她和小宇穿着一模一样的浅灰色外套,

外套上绣着小宇最喜欢的恐龙图案,赵强在旁边笑着给他们拍照。那时候,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