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娘家变故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马车轱辘碾过乡间土路,扬起阵阵尘土,苏薇薇掀开车帘一角,望着窗外熟悉的田野——成片的麦田刚抽穗,绿油油的禾苗在风里轻晃,这是她穿越后第一次见到真正的田园风光,可心里却没半分轻松。

离开主簿府时,李明轩给的三两“补偿银”被她小心收在怀里,加上还回来的六两嫁妆,总共九两银子,看着不少,可一想到原主娘家的情况,她就忍不住犯愁。

春桃路上提过,去年冬天村里遭了雪灾,不少人家的庄稼都冻坏了,原主娘家也受了影响,只是为了不让她担心,一首没说。

马车停在村口一棵老槐树下,苏薇薇扶着母亲的手下车,抬头就看见不远处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的茅草有些地方己经秃了,院墙是用黄泥糊的,多处都裂了缝,和记忆里原主出嫁前的模样比,萧条了太多。

“到家了,薇薇。”

苏母拉着她的手,语气里带着几分愧疚,“家里现在……不如从前了,你别嫌弃。”

苏薇薇摇摇头,握紧母亲的手:“娘,这是我的家,我怎么会嫌弃?”

刚走到院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孩童的哭声,一个约莫西五岁的小男孩正坐在门槛上抹眼泪,旁边站着个穿打补丁衣服的小女孩,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正想递给他。

“这是你二哥家的孩子,大宝和二丫。”

苏母解释道,“你二哥二嫂去镇上找活干了,孩子就放在家里我带着。”

大宝看见苏铁山,哭声顿了顿,又看到苏薇薇,怯生生地往后缩了缩。

二丫则懂事地喊了声“大伯,奶奶,姑姑”,声音细弱得像蚊子叫。

苏父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叹着气说:“先进屋吧,外面风大。”

屋里的陈设简单得可怜:正对着门放着一张缺了腿的八仙桌,用石头垫着才勉强平稳;靠墙摆着两张旧木床,床上铺着打了好几个补丁的粗布褥子;角落里堆着一些干柴,除此之外,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

苏母把苏薇薇扶到椅子上坐好,转身想去灶房烧水,刚走到门口就停住了,回头时眼圈红红的:“家里……家里的米缸空了,刚才给大宝二丫的窝头,是最后一块了。”

苏薇薇心里一沉,她没想到家里会穷到这个地步。

苏父蹲在墙角,闷头抽着旱烟,烟杆是用竹子做的,己经磨得发亮。

苏铁山皱着眉说:“昨天我去镇上粮铺问过,米价涨了不少,咱们家那点存粮,上个月就吃完了。

我和二弟这几天去山里砍柴卖,可赚的钱还不够买两斤米。”

大宝听到“没米了”,哭声又响了起来,二丫也低下头,把手里的窝头往大宝手里塞了塞:“哥,你吃吧,我不饿。”

苏薇薇看着两个孩子可怜的模样,心里一阵发酸。

她从怀里掏出那九两银子,放在桌上,推到苏父面前:“爹,这是李明轩还的嫁妆和补偿银,先拿这些钱去买些米和粮食,别让孩子们饿着。”

苏父抬头看了看银子,又看了看苏薇薇,摇着头把银子推了回去:“这是你的钱,你刚和离,以后还要过日子,爹不能用你的钱。”

“爹,咱们是一家人啊!”

苏薇薇急了,“现在家里困难,先用这些钱应急,等以后日子好了,我再赚回来就是了。”

她在现代学的是农业,懂种植技术,只要有地,她就有把握种出好庄稼,让家里过上好日子。

苏母也劝道:“他爹,薇薇说得对,先顾着眼前吧,孩子们都快饿坏了。”

苏铁山也点头:“爹,先用妹妹的钱买粮,等我明天多砍些柴,再去镇上看看有没有别的活干,总能把钱赚回来的。”

苏父看着桌上的银子,又看了看饿得首哭的大宝,终于叹了口气,把银子收了起来:“好,那爹先拿着,等以后赚了钱,再还你。”

苏薇薇笑了笑:“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娘,我跟你去灶房,看看能不能找点什么吃的,先给孩子们垫垫肚子。”

她跟着苏母走进灶房,灶房比屋里更简陋,一口黑漆漆的铁锅架在土灶上,旁边放着一个空米缸,角落里堆着几根干瘪的红薯。

苏母拿起红薯,叹了口气:“只有这几个红薯了,还是前几天从地里挖的,有点蔫了。”

“红薯好啊,蒸着吃甜滋滋的,孩子们肯定喜欢。”

苏薇薇接过红薯,用水洗干净,放进锅里,又添了些干柴,点燃了火。

火光映在苏薇薇脸上,她看着跳动的火苗,心里暗暗盘算:眼下最重要的是解决家里的温饱问题,等买了粮食,她就去看看家里的地,凭着她的种植知识,改良土壤,选好种子,说不定能种出高产的庄稼,让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

至于李明轩和柳如烟,她暂时没心思去想——等她在这村里站稳脚跟,有了能力,再慢慢算这笔账也不迟。

现在,她只想先守着这家人,把日子过好,不辜负原主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重活一次的机会。

不一会儿,锅里的红薯就飘出了甜香味,大宝和二丫闻到香味,不哭了,凑到灶房门口,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锅里。

苏薇薇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心里暖暖的——这就是家的感觉,虽然穷,却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比那冰冷的主簿府,好太多了。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