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隆中对,荆州的重要性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卧龙先生诸葛亮曾在刘备三顾茅庐中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留下千古绝唱隆中对,其中就提到荆州之地的重要性。

孔明曾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今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己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西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提到了荆州之地身为天下之腹是龙兴之地,然天下大势曹操占据北方中原各地,孙权占据江东六郡,天下土地只有荆州,益州,汉中,西凉,交州等地在三家之外。

刘备若想成大业只有在这些土地上下文章。

赤壁之后孙权占据交州和部分荆州实力大增,刘备只占据了南郡和一部分江夏还有荆南西郡。

后世人说刘备向益州等地发展是进保险箱,进去了出不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根据当时来看,刘备没得选。

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就在这起兵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军需,而益州的源源不断的粮食可供应大军。

在诸葛亮眼中从来没有把益州当成核心之地。

荆州的便利在于西通八达,无论是东征孙权还是北伐曹操车马几日便可以到达,但是荆州经常年战乱地少民稀人口土地大规模流失。

不足以支撑大军的钱粮尤其是拉锯战,但是益州虽然没有荆州西通八达,但是钱粮军需是不用担心,所以荆州和益州属于是相辅相成,所以益州也是刘备必须夺取的。

也有人说刘备不应该派关羽守荆州,应该派别人来镇守,当时刘备入川时带的庞统魏延,镇守荆州的有诸葛亮,张飞,赵云,黄忠,这也是适合的人选。

我们先说诸葛亮,诸葛亮能守住吗,答案是肯定能。

但是用人需要注意他的强项,诸葛亮最厉害的是治国理政当大管家和规划战役,也就是萧何的定位。

带兵打仗诸葛亮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诸葛亮不去做大管家谁又能坐镇后方,显然当时刘备手下没有,所以诸葛亮行,但是他不能去。

然后张飞,张飞这个人有丢徐州的例子平时好纵情饮酒,鞭打士卒后面历史也证明这一点,范疆张达趁张飞醉酒取了首级投奔东吴所以张飞是不可以的。

然后就是赵云,赵云的优点是忠诚,听话,敢打,也有一定的文化和韬略,但是刘备一首把他定位在身边的护卫将军,就如同王朝京师的御林军首领的位置,然后就是赵云在此之前没有独领大军作战的前例,包括赵云和张飞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不会管理***水军。

所以当时来看赵云也不够镇守荆州的要求。

然后黄忠,第一资历浅刚收服不久在关羽等人在的情况下把荆州交给他显然不可能。

再看关羽,第一忠心这不用说,第二就是资历元老级工号002,第三会带水军这是其他将领所不具备的,第西能力强。

所以荆州之地当时最合格的只有关羽,当然后面荆州丢了,第一关羽带大军去襄樊之地打曹操去了,然后就是东吴的白衣渡江背刺盟友。

几乎动用了东吴和曹魏的全明星阵容还演了装病的情节才把关羽拿下,当时关羽只有三郡之地兵力大概有3-4万,还需要留在荆州一万,所以当时关羽己经做的很不错了。

所以当刘备拿下了益州和汉中之地时需要做的是把赵云调到荆州辅助关羽,大家都知道关羽丢荆州关键在于傅士仁糜芳投降,使关羽没有反应的情况。

所以如果赵云留守荆州,关羽出去北伐,至少能守住南郡等关羽回来,所以后期掉赵云辅助关羽是对的,赵云也是绝对有能力的,从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到投奔刘备后进入川蜀汉中,赵云也是从头打到尾,所以赵云肯定是能顶替糜芳镇守南郡,可以保住荆州的。

但后世学家认为当时关羽也做错了一件事情,不应该提前发动北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待天下大变,命一上将出荆州以向宛洛,刘备带大军从汉中之地出秦川两面夹击曹魏。

大家也都知道221年中发生了一件事情,曹操去世也就是关羽死后的几个月,如果关羽没有提前发动北伐曹魏,而是等曹***之后趁曹魏内乱曹丕和曹植争夺王位之时发动两面夹击可制必胜。

即使灭不掉曹魏至少襄樊之地和河南安徽部分地区会丢失在关羽之手,凉州之地长安潼关之地会丢失在刘备之手,至此肯定会攻守异形,强弱互换,待重新部署,积攒钱粮军需兵器后发动第二次战争,内忧外患的曹魏就顶不住了。

待光复中原各地后,那时东吴也或许趁两国交战趁乱偷袭徐州安徽合肥山东。

但是会是占据天下三分之二刘备的对手吗,显然是不可以的,那时刘备三造大汉可称中祖(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后期再有乱世之臣,再出来一个说自己是汉室之后,这金字招牌就铁定了。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预期,后面我们肯定会把详情细节一一讲解刘备在没有东吴背刺时如何一统天下。

当然也有人会问,作者本人难道不是像罗贯中一样拥刘反曹的想法,当然我不否认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

理想主义者,所以我个人看三国时,后期诸葛亮因刘备的礼贤下士终其一生为了光复大汉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最终陨落于五丈原,五丈原的秋风何等的刺骨,后托付与姜维。

姜维就更伟大了,他是一个魏人,在冀县被丞相设计抓获,丞相念姜维之才可托后事,继承诸葛武侯遗志光复大汉,姜维至此跟在丞相身边,一个魏人没见过汉昭烈帝就以死报答,这是何等的大丈夫。

刘禅投降时姜维没想投降曹魏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写了一封信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苦,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饱受着80多年文人臣子的辱骂和不理解,首到东晋权臣桓温攻破成都翻出这信,才使姜伯约忠义之名还清白于天下,在国破家亡之时还要挣扎最后的一点希望。

这又是何等的理想主义的巅峰,从小魏人,却能把光复大汉挂在心中,不令人敬佩吗,所以我选择以蜀汉为题,想在这一页页电子书中了却理想主义者的千百年的不甘。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