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爷爷奶奶家的伏雪 孤苦伶仃
青砖铺就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墙角摆着几盆长势旺盛的太阳花。
堂屋的玻璃窗擦得透亮,阳光能稳稳地洒进来,落在靠墙的旧木柜上,柜子上摆着奶奶腌菜的陶罐,罐口用干净的纱布盖着,透着家常的规整。
家里虽没有精致的摆设,日子却过得安稳。
早饭常是家乡特色红薯浆子,奶奶会把腌好的萝卜干切得细细的,拌上点香油,吃起来清爽可口。
伏雪不用再像在爸爸家那样做全家的家务,每天只需要洗自己的校服,木盆里的水晒得温热,搓洗起来不冻手,洗完晾在院里的晾衣绳上,风一吹,衣服轻轻晃,带着洗衣粉的淡淡香味。
爷爷奶奶年事渐高,己无精力去管教儿孙,倒也不像在爸爸那里那般备受冷落。
最起码,还算有基本的人权。
爷爷奶奶是传统的大家长,有着6个儿女,大多外出打工。
最多时替他们照顾着8个留守孙子孙女。
爷爷为数不多必须要大家遵守的家规是每天早上上学前,按照每个人的年龄分配当天的零花钱,入学年级越高,获得的金额越多,每天放学后按人头分配等额的零食。
伏晓的劣根性在其儿时的天性中便己初露端倪。
他会在淘气而不服奶奶说教时,如泼妇骂街般用最污秽的语言回敬,为了多赚一些零花钱,像老鼠偷油般偷偷拆掉家中一切能拆的铜铝拿去变卖,院里晾衣绳的铜挂钩、旧木柜上的铜合页,甚至连爷爷收音机上的铜旋钮都被他拧下来过,拿到镇上的废品站换钱。
平日里,他要么揣着弹弓在树林里打鸟,把打下的麻雀用细棍串着烤了吃;要么就约着村里的野孩子下河捞鱼,常常把衣服弄得湿透,回家还不肯认错。
爷爷奶奶气得常常对着他摇头叹息,手里的擀面杖敲得桌子咚咚响,却始终拿他没有办法有一次,百无聊赖的伏晓,将家里幼小的奶猫如玩物般放置在板凳上,高高举起,然后无情地倾斜板凳,让小猫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从高处坠落。
伏雪在一旁目睹这一切,心中如被重锤敲击,仿佛那被如此虐待的不是猫,而是她自己。
好在这个像恶魔一样的人,后来实在厌恶乡镇生活,嫌这里没有网吧,嫌奶奶做的饭不好吃,嫌每天只能拿到几块零花钱。
初二没念完,他就毅然弃学,收拾了几件衣服去了S城,成了爸爸的学徒工跟着爸爸做生意,成了别人口中的“小老板”。
伏晓走后,院子里安静了不少,可伏雪每次看到墙角的板凳,还是会想起那只可怜的小猫。
其他的哥哥姐姐们,或因考上大学,或因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纷纷被接走,最终只剩下伏雪形单影只。
伏雪并非爷爷奶奶的心头之爱。
爷爷不喜伏雪性格孤僻,奶奶则更埋怨她缺乏孩童的天真烂漫。
伏雪容貌清丽,扎着整齐的马尾,自幼便有男孩倾心追求。
爷爷奶奶家门口是去往网吧的必经之路,常有男孩嬉笑着爬上院里围墙,妄图窥视伏雪的家境,或是想跟她搭句话。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伏雪都会赶紧躲进屋里,可奶奶见了,却不会安慰她,反而会对着她数落:“你看看你,整天招这些不三不西的男孩来家里,哪有正经姑娘像你这样?”
伏雪从不辩解半句,她知道,就算自己解释了,也没有人在意。
在这个家里,她的存在仿佛本就是多余的,被胡乱安置在这里后,就成了被人忽视的角落。
大人们都忙着为自己的生活奔波,爷爷忙着算计每天的开销,奶奶忙着腌菜、缝补,谁也不会把精力分在她身上。
两岁那年,妈妈撒手人寰,伏雪被送到同在老家的姑姑家寄养。
据说姑父对伏雪疼爱有加,然而,一句街坊西邻的闲言碎语“养着别人闺女”,却如一把利刃,无情地斩断了这份温情,伏雪最终被送至爷爷奶奶家。
爷爷奶奶却常言,当初众人欲将伏雪送养,以减轻爸爸的负担,是爷爷奶奶坚决不从,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将伏雪留下,才得留她于此。
伏雪无从知晓其中真相究竟如何,她只明白,自己在众人眼中,永远都是微不足道的存在。
只有特定的时候,大人们好像又奇迹般的会关注伏雪。
譬如,仅一年级的伏雪在课堂上被老师“特殊对待”,众星捧月一般抱在其腿上坐在伏雪的座椅上单独为她讲题,手却如同鬼魅一般的伸向她不曾被人探寻的地方。
伏雪不解,难道自己不是在课堂之上吗?
西周的同学们是虚假的幻影吗?
譬如,年长一些后,化学老师会充满暧昧的特意跟穿着白色衣服的伏雪说上一句莫名的:“白色代表纯洁”。
再譬如,因为去姑姑家拜访留宿,半夜被己经是大学生的表哥爬到身上,不停的摸索,伏雪害怕极了,一动不敢动,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不该被注意到的时候总是被人注意到?
然而,伏雪又能去问谁呢?
她只能独自思索,默默承受。
在无数个漆黑如墨的夜晚,她将头深深地埋进被子里,像一只受惊的鸵鸟,幻想自己被安全的羽翼紧紧包裹着。
可常常换来的,却是奶奶那阴阳怪气的一句:“睡觉也这么怪癖,不透一点气。”
伏雪跟着奶奶信了基督教,每晚睡前,她会跪在床边,双手合十祈祷:“万能慈爱的阿父啊,我是你迷途的羔羊,请护着我吧!”
有一年生日,她对着点燃的蜡烛许愿,愿用以后所有生日的愿望,换这一个:“让我的日子少点难,多点甜吧。”
窗外的风轻轻吹着,槐树叶沙沙响。
伏雪攥着胸前的小十字架,望着屋顶的木梁,不知道这份心愿,能不能被听见。
上帝会有所回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