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做法是预防疾病,其次是在疾病萌芽时就加以治疗,肌肤腠理的疾病若不清除,等病入骨髓又该怎么办呢?”
黄帝问歧伯说:“我听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行动没有衰退的迹象,如今的人到了五十岁,行动就己经衰弱疲惫,是时代不同了吗?
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效法阴阳变化,调和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作,所以能使形体与精神协调统一,因此能够尽享天年,活到百岁。
如今的人却不是这样,把酒当作水来饮用,把胡作非为当作常态,醉酒后行房事,因欲望而耗尽精气,散失真元,不懂得保持精气充盈,不懂得驾驭精神,只求一时快乐,违背养生之道,起居没有节制,所以到五十岁就衰老了。”
《亢仓子》说:“导引筋骨可使形体健全,剪除情欲可使精神完整,言语安静可使福气完备。”
《唐书》说:“记忆过多会损伤心神,言语过多会消耗元气。
内心的元气受损,外在的形体与精神就会消散。
起初虽没有察觉,时间久了就会成为弊病。”
《续博物志》说:“眼睛就像身体的镜子,耳朵如同身体的窗户,看的东西过多镜子就会模糊,听的声音太杂窗户就会关闭。
脸是精神的庭堂,头发是大脑的精华,内心悲伤脸就会憔悴,大脑衰弱头发就会变白。
精气是身体的神明,明亮是身体的珍宝,劳累过度精气就会散失,营求竞争过度明亮就会消逝。”
应璩的诗说:“从前有个行路之人,在田间小路上遇到三位老者,他们年龄都一百多岁,一起在田间锄草。
行人上前拜问三位老者:‘你们是如何获得这般长寿的呢?
’年长的老者上前回答说:‘家中妻妾容貌粗陋。
’第二位老者上前说:‘饮食只根据食量来摄取。
’第三位老者上前说:‘晚上睡觉不蒙头。
’这三位老者的话实在关键,这就是他们长寿的原因。”
柳公度八十九岁,有人问他养生之道,他说:“我不让脾胃接触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吃未经煮熟的食物,不用元气来助长喜怒情绪,让气海始终保持温暖。”
温公《解禅六偈》说:“愤怒就像烈火,利欲如同锋利的刀刃,整天忧心忡忡,这就如同身处阿鼻地狱。
颜回安于贫困的陋巷,孟轲顺应自然,把富贵看作浮云,这就是极乐世界。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可与神明相通,忠诚守信即使在蛮夷之地也能通行,积累善行就会招来诸多吉祥,这就是因果报应。
仁爱是人的安身之处,道义是人的正确道路,真诚且长久地践行,这就是不坏之身。
用道德修养自身,功德泽被万物,成为贤能或大圣之人,这就是佛菩萨。
言论成为百世的准则,行为成为天下的规范,时间久了也不会被掩盖,这就是光明宝藏。
若以这些为标准,报应十分分明,只是有时换了形式让人难以察觉。
有些人大量购置田庄、修建豪宅,把西周邻居的土地都买尽了还嫌不够,建造雕梁画栋的高楼大厦没有停歇的时候,可又能在这宅中住上几日呢?
建造田庄还未停止,堂上就传来哭声,人己经死去。
哭泣的人都是来分钱财的,嘴上哭着心里其实很高兴。
众生内心昏昧,长久处于无明的深渊,心里想着欺诈之事,口中却假装念佛。”
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话。
听到这些,年轻人应当引以为戒,更何况是老年人呢!
薛子说:“修养到心中没有杂念,内心就会浩然宽广无边。
心中有欲望,邪气就会乘虚而入,没有欲望,邪气就无从进入。
而且没有欲望,行为自然简约,又会觉得心中宽和平静、快乐无比,安静之中蕴含着无限妙理。”
又说:“常常保持沉静,就能蕴含深刻的义理,应对事务也会有力。
所以稳重、镇定、宽厚、从容,是增进品德的基础,也是老年人养生的关键。”
“一个错误的念头出现就要立刻遏制,一个虚妄的举动发生就要马上改正,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和虚妄,都应当克服去除。
志向固然难以坚守,气质固然难以调养。
秉持恭敬的态度可以坚守志向,减少欲望可以调养气质。”
“人如果不用理智来控制内心,就会犯下无穷的过错。
所以一个刻薄的念头就是不仁,一个贪婪的念头就是不义,一个轻慢的念头就是无礼,一个欺诈的念头就是不智。
君子不可有一念之差,大恶往往是由一个不善的念头,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修养德行、践行道义,坚守正道、涵养真性,应当默默去做而不是只说不做,不张扬而暗自修行,除此之外,一切都听凭天意。
如果计较能否成仙成佛,追求名声和赞誉,就会日夜忧虑,况且未必能实现,只是白白给自己增添烦恼,这就是不知天命。”
“刚一放松就要立刻收敛,刚一开口说话就要想到简洁沉默。
不可趁着高兴就多说话,不可趁着快意就多做事。
做事要有包容,这样才会有余味,表露得太过彻底,恐怕难以持续。
所以谨慎言语,是修养品德的重要方面;节制饮食,是保养身体的重要方面。”
“积累德行和善举,虽不知道这些善举何时会发挥作用,但有时会得到回报;抛弃礼义,虽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但有时会遭受灾祸。
所以端庄恭敬会使人日益强大,轻佻放纵会使人日益苟且。”
“圣人不抱怨上天,不责怪他人,心地多么洒脱自在。
普通人一旦与人不合就责怪他人,一旦事情不顺就抱怨上天,内心充满怨恨、烦躁不安,没有一刻安宁,这哪里是安于命运、顺应时势的做法呢?”
“内心真诚,脸色温和,语气平和,言辞委婉,必定能够打动人心。
如果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可急于让别人了解;如果别人与自己意见不合,不可急于求同。
察觉到别人的欺诈,不表现在言语上,就会有无限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