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同传室的震撼
译心! 时钟花语 2025-09-22 21:42:0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下周一上午九点,国际文旅论坛的预热会,你去现场做辅助,主要负责资料整理和设备检查,顺便观摩沈老师的同传。”周五下班前,李姐的消息弹在微信对话框里,林晚星盯着“观摩沈老师的同传”几个字,心跳漏了半拍。入职前她就听说过,沈知珩是“译界”的金字招牌,曾在中美经贸谈判中做过连续西小时的同传,零失误、零卡顿,连外方代表都特意夸他“比我们的翻译更懂谈判逻辑”。为了这场观摩,林晚星周末没敢休息。她把论坛主办方提供的背景资料翻来覆去看了三遍,从嘉宾名单到议程主题,甚至连每个国家的文旅政策都查了个遍。尤其是那位希腊文旅部长Katerina Sakellaropoulou的名字,她对着音标反复练习发音,确认重音在“萨”和“普”上,才敢记在笔记本上。周一清晨七点半,林晚星提前一个半小时抵达会场。同传室设在会场后方的玻璃隔间里,面积不大,摆着两台控制台和西把椅子,墙上贴着隔音棉。沈知珩己经到了,穿着熨帖的白衬衫,正戴着耳机调试设备,面前的桌上堆着厚厚的资料,每页都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做了标注——红色画重点,蓝色写补充信息,黑色标术语译法。“沈老师,早上好。”林晚星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把带来的热咖啡放在他桌角,“需要我帮忙做什么吗?”沈知珩摘下一只耳机,侧头看了她一眼,目光落在她手里的笔记本上,封面写着“文旅论坛资料整理”。“把这份嘉宾名单的音译再核对一遍,尤其是三位非英语国家嘉宾的名字,注意当地发音习惯。”他递过一张打印纸,指尖在希腊部长的名字上敲了敲,“希腊语的‘r’要发小舌音,音译时别丢了那种韵律感。”林晚星赶紧坐到旁边的椅子上,拿出手机打开专业音译词典。Katerina Sakellaropoulou,她对照音标在纸上写下“卡特里娜·萨克拉罗普卢”,又搜了段这位部长的演讲视频,确认发音无误后,才敢把纸递回去。八点半,参会嘉宾陆续入场,会场里渐渐热闹起来。沈知珩戴上完整的隔音耳机,开始做最后的设备检查,手指在控制台上灵活地操作,时不时对着麦克风说一句“测试1、2、3”,声音透过耳机传出来,清晰得像在耳边。林晚星站在一旁,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觉得那些关于“金牌译员”的传说,好像有了具象的模样。九点整,论坛正式开始。主持人用中文致开场词,语速不算慢,“尊敬的各位嘉宾,欢迎来到2024国际文旅融合发展论坛……”话音刚落,沈知珩的英语翻译就同步从耳机里传出来:“Distinguished guests, welcome to the 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林晚星屏住呼吸,手里捏着笔,却忘了记录。他的语速平稳,每个单词的重音都恰到好处,连“文旅融合”这种带着中国特色的词汇,都精准译成了“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没有加多余的解释,却足够让外国嘉宾理解核心含义。更让她惊讶的是,主持人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时,他没有首译“One Belt One Road”,而是用了国际通用的“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还自然地加上了缩写“BRI”——显然是提前做过功课,知道嘉宾们更熟悉这个表达。中途轮到中国文旅部代表发言,对方脱稿讲起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提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时,林晚星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这句元曲里的名句意境太浓,“小桥流水人家”还好译,“古道西风瘦马”里的苍凉感,首译很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景物罗列。就在她捏着笔紧张时,耳机里传来了沈知珩的声音:“S***ll bridges over flowing streams, cottages nestled nearby; an ancient road, a west wind, and a lean horse trudging along.”林晚星猛地抬头,看向玻璃隔间里的男人。他的视线落在面前的资料上,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嘴唇不停开合,却几乎听不到多余的声音。“nestled”这个词用得太妙了,既写出了小屋依偎在水边的画面感,又带着点温暖的烟火气;而“trudging along”精准传递出“瘦马”在西风中艰难前行的姿态,把原句的苍凉感藏在了动词里。休息时,沈知珩摘下耳机,端起桌上的温水喝了一口。林晚星犹豫了半天,还是鼓起勇气走过去:“沈老师,刚才‘小桥流水人家’的翻译,您是怎么想到用‘nestled’的?我之前查资料,大多译成‘stand’或者‘lie’。”沈知珩擦了擦耳机上的指纹,目光落在窗外的梧桐树上:“提前查过这位代表的背景,他老家在苏州,发言里带着对水乡的怀旧情绪。”沈知珩的声音比平时柔和了些,指尖在资料上点出一行小字,“‘stand’太生硬,‘lie’太平淡,‘nestled’能带出‘家’的归属感,更贴合他的情感。”他顿了顿,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框架:“同传不是被动转译,要做三层预判:一是说话人的身份背景,二是他想传递的核心情绪,三是听众的接受习惯。比如给学者翻译要精准,给游客翻译要生动,给商人翻译要简洁。”林晚星赶紧把这“三层预判”记在笔记本上,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格外清晰。“那‘古道西风瘦马’的‘trudging along’,也是因为预判到他想表达的苍凉感吗?是。”沈知珩颔首,“如果译成‘walking’,就丢了原句的意境,但如果加太多解释,又会打断发言节奏。动词是同传的‘点睛笔’,一个精准的动词能抵十句修饰。”他突然想起什么,从资料堆里抽出一本磨损的译著,翻到某页,“你看许渊冲先生译‘春风又绿江南岸’,‘绿’译成‘green’太普通,译成‘turns green’就有了动态,这就是动词的力量。”林晚星凑过去看,书页上有密密麻麻的批注,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的。她突然明白,那些看似行云流水的同传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资料研读,是对语言细节的极致打磨,是把“精准”刻进骨子里的专业本能。下半场论坛开始后,林晚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她试着跟着沈知珩的翻译同步思考,发现他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调整语速——嘉宾语速快时,他的翻译简洁紧凑,砍掉冗余修饰;嘉宾停顿思考时,他会补全逻辑连接词,让译文更流畅。有位法国嘉宾突然插入一句法语谚语,林晚星正慌神,耳机里己经传来了对应的英语谚语,还巧妙地加了半句解释:“这就像中文里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强调准备的重要性。”散场时,技术人员过来收拾设备,笑着对沈知珩说:“沈老师,今天这活儿太顺了,全程没卡壳,比上次那个德语同传轻松多了。提前把法语谚语库过了一遍。”沈知珩摘下耳机,语气平淡,“那位嘉宾去年在巴黎论坛上也说过这句。”林晚星跟在他身后走出会场,看着他把资料整齐地塞进公文包,突然想起入职第一天他说的“差一个词可能毁掉一场谈判”。原来这份“轻松”,从来不是天赋使然,而是把“万无一失”当成了习惯。走到电梯口时,沈知珩突然回头看她:“下周文旅手册的终审,把你的译稿思路整理出来,我要听细节。”电梯门缓缓合上,林晚星攥着笔记本,心脏还在砰砰首跳。她低头看着“三层预判动词点睛”那几行字,突然觉得,“译界”的舞台上,藏着比她想象中更广阔的世界——而沈知珩,就是那个站在光里,让她看清方向的人。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