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老师的疑惑
与梁璐的对峙耗费了他大量心力,但值得。
他保住了尊严,又没有彻底撕破脸皮,这为他在这个关键时期争取了宝贵的喘息空间。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线洒在桌面上。
从一个上锁的抽屉深处,他取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封面是朴素的黑色。
在扉页上,他郑重地写下西个字:“暗夜档案”。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祁同伟开始疯狂记录那些即将发生的关键事件。
他的字迹急促而有力,仿佛在与时间赛跑:“5月17日,岩台市山体滑坡,造成37人死亡...6月3日,吕州市开发区征地冲突,村民李红旗被推土机碾压致死...8月12日,林城化工企业排污导致饮用水源污染,上千人中毒...”每写下一行字,他的心就沉重一分。
这些前世发生的悲剧,如今都还来得及阻止。
但他不能首接站出来预言,那只会被当成疯子,甚至引来不必要的怀疑。
他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改变这些事件的走向。
写到手腕发酸时,祁同伟的目光落在桌角那本《万历十五年》上。
这是前世高育良最喜欢的一本书,他特意找来重读,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位老师的思维方式。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
看来电显示,祁同伟的心跳漏了一拍——是高育良。
“同伟啊,现在方便吗?
来我办公室一趟。”
高育良的声音温和而沉稳,听不出情绪。
“好的老师,我马上到。”
祁同伟恭敬地回答,同时大脑飞速运转。
高育良这个时候找他,很可能与梁璐有关。
他迅速收拾好“暗夜档案”,锁回抽屉,然后深吸一口气,整理好仪容。
面对高育良,他必须格外小心。
这位老师有着狐狸般的敏锐和狮子般的威严,能看透人心深处隐藏的东西。
高育良的办公室在省委大院,祁同伟轻车熟路地来到门前,轻轻敲了三下。
“进来。”
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
祁同伟推门而入,看到高育良正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看文件。
眼镜片后的眼睛抬起来,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老师,您找我。”
祁同伟微微躬身,态度恭敬但不过分谦卑。
高育良放下文件,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
最近怎么样?
工作还顺利吗?”
典型的迂回开场。
祁同伟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还好,正在熟悉省厅的工作节奏。”
“听说你最近和梁璐见面了?”
高育良看似随意地问道,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祁同伟心中一凛,消息传得真快。
他斟酌着词句:“是的,梁老师找我聊了聊。”
“哦?
聊得怎么样?”
高育良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眼神却透过镜片仔细观察着祁同伟的反应。
祁同伟保持平静:“梁老师关心我的个人问题,但我认为现阶段还是应该以工作为重。”
高育良的动作微微一顿,显然对这个回答有些意外。
他放下茶杯,身体前倾:“同伟啊,梁书记对我们有知遇之恩,这个你要明白。”
“我永远感谢梁书记和老师的栽培。”
祁同伟回答得滴水不漏,“正因为如此,我更应该做出成绩,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高育良若有所思地看着他,良久,忽然转换了话题:“你对当前我省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出乎祁同伟的意料。
按照前世,高育良应该继续施压,让他接受梁璐。
看来他的反应己经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祁同伟沉思片刻,决定适度展示一些前瞻性的见解:“我认为汉东的发展不能只盯着GDP数字,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比如林城的化工产业,虽然贡献了大量税收,但对环境的破坏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
高育良的眉毛微微挑起:“哦?
这个观点倒是很新颖。
继续说。”
祁同伟知道自己引起了老师的兴趣,便继续道:“我最近看了一些资料,发现国外现在特别重视‘绿色GDP’的概念。”
“如果我们能早做准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未来就能抢占先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特别是水资源保护。”
“我省有几条重要河流都发源于林城山区,如果水源被污染,下游十几个县市都会受影响。”
高育良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问:“这些想法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
祁同伟心中一紧,但面上保持平静:“主要是平时看书和资料的积累,再加上一些思考。”
他巧妙地补充道,“当然,很多想法还不成熟,需要老师指点。”
高育良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站起身,踱步到窗前。
“同伟啊,”他背对着祁同伟,声音有些飘忽,“你今天似乎有些不同。”
祁同伟的心跳加速,但声音依然平稳:“可能是最近思考比较多。
到了新岗位,总想尽快做出成绩。”
高育良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仅仅如此吗?”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祁同伟感到后背渗出细密的冷汗,但他强迫自己迎上高育良的目光:“不敢隐瞒老师。”
“我只是觉得,作为一名干部,不能只想着个人得失,更应该考虑如何为人民做实事。”
这句话说得冠冕堂皇,却又无懈可击。
高育良盯着他看了足足十秒钟,忽然笑了起来:“好,好啊!
有这样的觉悟很好!”
他走回办公桌后坐下,语气恢复了平时的温和,“看来让你到省厅锻炼是对的,视野开阔了不少。”
祁同伟暗中松了口气,知道这一关算是过了。
高育良又随意地问了几个工作上的问题,祁同伟都谨慎而得体地回答了。
在谈话即将结束时,高育良的目光无意中扫过祁同伟带来的文件袋,忽然停住了。
“你也看这本书?”
高育良指了指那本露出袋口的《万历十五年》。
祁同伟心中一动,面上却故作轻松:“是的,听说这本书很有深度,就找来看看。
不过很多地方还看不太懂。”
高育良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真实笑容:“好书啊!
什么时候看完,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心得。”
他的语气中带着知音难觅的欣慰。
祁同伟恭敬地点头:“一定向老师请教。”
离开高育良的办公室,祁同伟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
与这位老师交锋,不亚于一场高强度的心理战。
他知道,自己今天的表现己经在高育良心中种下了种子。
那种子包含着欣赏,也包含着疑惑——(对他突然“开窍”的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