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宁闭了闭眼,七年建筑设计生涯磨出的严谨本能让他冷静下来:“验证参数,启动基础分析。”
没有键盘敲击声,也没有鼠标操作,他只需在意识里 “调出” 3 号楼的核心数据:Q355 低合金高强度钢的屈服强度(345MPa)、M20 高强螺栓的预紧扭矩、近三日累计降雨量(127mm)、空气相对湿度(89%)。
每一组数据确认的瞬间,脑海中的模型就会微微闪烁,像是在吸收信息。
很快,“墨玄” 的冷冽电子音首接在意识中响起:基础数据集完整,是否启动多变量优化分析?
“启动。”
下一秒,意识里的模型开始动态调整。
钢缆首径从原方案的 12mm 收缩至 10.5mm,临时支撑点间距由 1.5 米拉至 1.8 米,模型旁同步浮现半透明注解:基于当前湿度与钢材疲劳系数(1.12),耗材用量减少 23%,承重冗余度≥1.2,符合 GB51210-2016 规范。
更惊人的是,一段暴雨冲击的模拟画面在意识中展开 —— 蓝色水流撞击支架时,优化后的结构晃动幅度比原方案小了近 40%,应力集中的红***域渐渐淡成粉色。
“补充未来七天降雨预报。”
芈宁突然想起老张清晨的抱怨,在意识里录入 “累计雨量预计 95mm”。
模型瞬间迭代,支撑点螺栓旁多了个橙色提示:建议添加 0.2mm 厚聚西氟乙烯涂层,摩擦系数提升至 0.45,规避雨天滑移风险。
他睁开眼,拿起手机翻出工地实时监测数据,和意识中模型的参数比对,误差竟不到 2%。
凌晨一点,芈宁打开电脑,并非启动系统,只是将脑海中 “墨玄” 生成的方案导出为 PDF。
文档末尾自动附带 “优化效益分析表”:钢材节省约 1.2 吨,人工缩短一天,正好赶在下***雨前完工。
他犹豫片刻,把 “优化依据”改成“基于 BIM 系统增强版 + 实时环境数据耦合分析”,才发给结构总工。
第二天一早,工地门口的电话里,结构总工的声音满是急切:“技术部用 MIDAS Gen复核过,你这受力计算比专业软件还准!
涂层建议正好补上雨天防滑缺口!”
芈宁含糊应着,意识里立刻响起提示音:完成 3 号楼钢结构优化(小型项目),科技点 + 15,解锁材料参数库(基础版)—— 含 12 类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热传导系数。
他低头看手机,屏幕边缘浮起半透明进度条:15/100(下一级:结构拓扑优化)。
晚上回家,陈雨正蹲在沙发旁叹气:“你儿子把绘本都翻出来了,我的规划图纸塞了三个箱子,找着太费劲。”
芈宁的目光扫过客厅 —— 这套 89 平米的房子是他当年画的图,如今确实满是遗憾。
他闭上眼,意识里立刻浮现出家里的户型模型:“帮我录入各房间尺寸,还有绘本、图纸的收纳需求。”
陈雨报数据时,芈宁在意识里调整模型:客厅储物柜改成 L 型,下层 0-85cm 留作芈佑的玩具区(适配他 102cm 的身高),上层放图纸;主卧飘窗改成 45cm 高的抽屉柜,既能储物又能当小书桌。
“材料用 18mm 多层实木板,比 25mm 的轻 15%,还能多 2cm 收纳深度。”
他睁开眼,把意识中的方案画在纸上。
“你这图纸比装修公司还细。”
陈雨摸着 “人体工学高度 85cm” 的标注笑了。
周末改造时,老木工反复比对图纸:“差半毫米都卡不进榫卯,转角柜侧板角度居然算到 0.5 度!”
芈宁看着工人组装,意识里的模型与现实渐渐重合,心底涌起一阵踏实 —— 这不是虚无的幻想,是能落地的建造。
深夜,芈宁坐在新改的储物柜前,下层是芈佑码整齐的恐龙积木,上层是陈雨分类好的图纸。
他闭上眼,意识里的 “墨玄” 静静悬浮,没有能耗预警,没有电量困扰,只有那个灰色的 “能源模块” 选项,像个待解锁的谜题。
窗外月光落在手边的碳纤维模型上,模型纹路与意识中系统的蓝光隐隐呼应。
他忽然明白,“墨玄” 的核心是 “平衡”—— 结构的平衡,空间的平衡,而未来要走的路,或许就是找到更多 “平衡” 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