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老姚的修鞋摊摆在巷口第三棵梧桐树下,铁砧子磨得发亮,

针线笸箩里总躺着几颗水果糖——是给来修鞋的小孩准备的。那天傍晚下着小雨,

一个穿校服的姑娘抱着书包蹲在摊前,帆布鞋的鞋跟断了,急得眼圈发红,

说要赶去医院给住院的妈妈送晚饭。老姚没多问,接过鞋子就架在铁砧上,

粗粝的手指捏着细针,线在雨丝里穿了个来回。姑娘掏出钱包要付钱,他却摆摆手,

从笸箩里摸出颗橘子糖塞给她:“快走吧,别让你妈等急了,鞋钱下次路过再说。

姑娘攥着糖跑远了,老姚收拾摊子时才发现,姑娘的书包拉链没拉好,里面掉出个帆布笔袋,

装着几本笔记和一张夹在里的住院缴费单,名字是“李慧兰”。他顾不上收摊,

把笔袋揣进怀里,撑着破伞就往附近的医院跑。问了三个护士站,

才在住院部三楼找到正抹眼泪的姑娘——她发现笔袋丢了,正怕妈妈的缴费单找不回来。

“丫头,别慌,你的东西。”老姚把笔袋递过去,裤脚早被雨水泡得湿透。姑娘要留他吃饭,

他笑着摆手:“我这老骨头扛冻,你好好照顾你妈就行。后来姑娘常来摊前帮忙,

有时带碗热粥,有时拎袋刚蒸的馒头。老姚还是老样子,修鞋时总多缝两道线,

遇到老人来修鞋,总说“下次一起算”,笸箩里的水果糖,也从没断过。

巷里的人都说老陈傻,他却蹲在梧桐树下,擦着铁砧子笑:“人活着,不就是帮衬着走嘛。

入秋后的一个周末,巷口突然来了辆崭新的电动车,

车筐里装着个印着某个医院名字的保温箱。骑车的姑娘扎着马尾,

正是半年前丢了笔袋的那个她妈妈已经出院,今天是特意来道谢的。

姚叔我妈熬了您爱喝的小米粥,还让我带了双新棉鞋,您冬天修鞋脚不冷。

”姑娘把东西往摊上放,又从包里掏出个信封,“这是之前的鞋钱,

还有您帮我找笔袋的辛苦费,您一定收下。老姚这下却急了,

推着信封往姑娘手里塞:“丫头,我修鞋是为了糊口,不是为了要你钱。你妈刚出院要花钱,

这钱你留着给她买营养品。”推搡间,信封掉在地上,几张百元钞滑了出来。老姚没捡,

反而从笸箩里抓了把水果糖,硬塞进姑娘的车筐:“快回去吧,你妈还等着呢,

下次路过叔再给你修鞋,还是不要钱。姑娘拗不过他,只好拎着粥和棉鞋走了。没过几天,

巷里的居委会主任来找老陈,说有个匿名捐赠者给社区的孤寡老人送了十床新棉被,

还特意嘱咐要给巷口修鞋的老姚留一床最厚的。老姚摸着崭新的棉被,

突然想起姑娘临走时说的话:“姚叔,您帮过我,我也想帮别人,就像您一样。那天傍晚,

老姚的修鞋摊前格外热闹。张奶奶来修棉鞋,他多缝了层防滑底;放学的小男孩来补书包带,

他顺手给了颗橘子糖。夕阳把梧桐叶的影子落在铁砧上,老姚擦着汗笑,

手里的针线还是那么稳——他总说自己没做啥大事,可这巷子里的温暖,早就顺着他的针线,

缝进了每个人的日子里。冬至前几天下了场雪,巷口的梧桐枝裹着白霜,

老姚的修鞋摊却比往常热闹——社区里的王爷爷推着轮椅来,说轮椅脚踏板松了,

怕冬天路滑摔着;卖早点的张婶拎着两双棉鞋,说顾客落下的,让老姚帮忙补补鞋帮,

等有人来认领。老姚把铁砧子挪到避风的墙角,生了个小炭炉,一边烘着冻僵的手,

一边拆轮椅脚踏板。王爷爷坐在旁边叹:“小陈啊,你这摊儿就是咱巷里的‘便民站’,

谁家有事儿都来寻你。”老姚笑着摇头,

从笸箩里摸出个暖手宝递过去——是之前姑娘送来的,他总说自己不怕冷,

倒常给来修东西的老人用。正修着,巷口传来小孩的哭喊声。老陈抬头一看,

是张婶家的孙子,手里攥着断了带子的风筝,眼泪冻得挂在脸上。老姚放下手里的活,

招手让小孩过来,从针线笸箩里翻出段彩色尼龙线,又找了块软布垫在风筝接口处,

三两下就把带子缝好了。“下次跑慢点,别让风筝再摔着。”他帮小孩把风筝线缠好,

又塞了颗水果糖,小孩含着糖,蹦蹦跳跳地跑远了。傍晚收摊时,

张婶特意送来一碗热乎乎的冬至汤圆,王爷爷也让儿子捎来袋新炒的瓜子。

老姚把汤圆放在炭炉上温着,看着巷里家家户户亮起来的灯,

手里摩挲着那床厚棉被——他忽然明白,自己修的从来不是鞋和轮椅,

是巷里人的踏实日子;而那些递来的粥、送来的汤圆,早把这份温暖,

一圈圈绕成了巷子里解不开的情分。雪还在下,老姚锁好摊车时,

特意把炭炉里没烧完的炭火埋进土里,说等明天天暖点,还能给来修鞋的人烘烘手。开春时,

巷口的梧桐树抽了新芽,老姚的修鞋摊前却多了个新身影——是之前那个姑娘,

她考上了本地的大学,周末总来帮老姚理理针线、招呼客人。这天正午,

一个穿西装的男人匆匆跑来,皮鞋鞋底开了胶,说要去隔壁写字楼签合同,急得满头汗。

老姚让姑娘帮忙递过胶水,自己蹲下身,手指按住鞋底反复压实,

又用细麻绳额外加固了两道。“您放心走,这鞋底保准撑到您签完合同。

”男人要付双倍的钱,老陈却只收了常规价,还笑着指了指姑娘:“我这‘徒弟’还在学,

算您帮衬我们练练手。男人走后,姑娘忽然从包里掏出个笔记本,

里面夹着张照片——是去年雨天老姚帮她修鞋的场景,是她后来特意回来拍的。“陈叔,

我想把您的事写成文章,让更多人知道,平凡人也能把日子过成暖光。”老姚摸着照片,

粗糙的手指蹭过画面里的铁砧子,红了眼眶:“我就是个修鞋的,没那么好。

可巷里的人不这么说。月底社区评选“邻里之星”,家家户户都投了老姚的票。颁奖那天,

老姚穿着姑娘送的新棉鞋,手里攥着奖状,却把话头转向了所有人:“不是我好,

是咱巷里人愿意互相帮衬。我修鞋,你们送粥送汤圆,这温暖啊,是大家一起攒出来的。

后来,老姚的修鞋摊旁多了块小木牌,上面是姑娘写的字:“修鞋,也修暖心日子。

”每当梧桐叶飘落在铁砧上,总有人来修鞋、聊天,笸箩里的水果糖换了好几拨,

却从没断过就像这巷子里的温暖,一年又一年,总在延续。小木牌挂在摊前的梧桐枝上,

红漆字被风吹得褪了点色,却成了巷口的新标记。常有路过的人停下看,

有的指着牌子笑:“老姚,你这摊儿连名字都透着热乎气。”老陈总是摆摆手,

手里的针线不停,缝补着一双磨破边的布鞋。入夏的一个午后,

摊前来了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蹲在对面画巷景,画笔几次落在老陈和那块小木牌上。

老姚见状,从笸箩里拿了颗薄荷糖递过去:“天热,含颗糖凉快。”年轻人接过糖,

笑着说自己是美术生,来收集城市里的人和风景,梧桐叶正飘落在铁砧上,

小木牌的字清晰可见。没过多久,年轻人又带了几个同学来,有的帮老姚整理针线笸箩,

有的给来修鞋的老人搬凳子。老姚干脆在摊旁摆了个小桌子,放着年轻人送的速写本,

谁想写点心里话都能往上画两笔。渐渐的,

本子里多了不少字迹:“谢谢姚叔帮我修好了书包,

不然课本都要掉出来了”“棉鞋补得真结实,冬天走路不冻脚啦。秋末的时候,

社区翻新巷口的宣传栏,特意留出一块地方,把年轻人画的修鞋摊速写贴了上去,

旁边还附了小木牌上的那句话。老姚路过时,总忍不住停下看两眼,然后又回到摊前,

继续缝补着一双双鞋子。速写本的纸页已经积了薄薄一层灰,老姚每次整理摊儿时,

都会小心地把它挪到笸箩旁边,怕被风吹翻。这天傍晚,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攥着半块饼干跑过来,踮着脚往速写本上凑,

最后在空白页歪歪扭扭写下几行字,还画了个咧嘴笑的小太阳。老姚凑过去看,

字写得磕磕绊绊:姚爷爷,谢谢您修好了我的舞蹈鞋,上周我穿着它跳小星星,

老师还夸我跳得好呢!我把饼干分您一半。”字条下面压着半块还带着奶香味的饼干,

小姑娘说完就红着脸跑了,羊角辫在身后晃得像小旗子。老姚把饼干小心收进兜里,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