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星空下的童年
那时的他还不懂什么是星云、行星,只是觉得天上的星星像洒在黑布上的糖果,遥不可及,却又真实存在。
他家住在郊区,离城市的灯火很远,夜晚的天空总是深邃而清澈——这是林泽宇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底色。
林泽宇的父亲林建国是一名天文学爱好者。
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他常常抱着一台陈旧的望远镜,倚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仰望夜空。
母亲在屋里做针线活,偶尔探出头来叮嘱父子俩别着凉。
屋外,夏夜的风吹过麦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整个世界都静谧得仿佛只剩下星光与呼吸。
那个年代,林泽宇所生活的小镇还没有被现代化的浪潮席卷。
街道狭窄,房屋低矮,电灯还只是昏黄的点缀。
偶尔有邻居家的收音机里传来新闻,谈论着远方的城市和科技的进步。
而林建国更关心的是头顶的宇宙。
他用手工绘制的星图标记出猎户座、北斗七星的位置,把那些神秘的点点光芒化作可以触碰的知识。
“泽宇,看,那是天鹅座。”
林建国指着一片星群,对儿子说。
他的语气里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温柔与***。
“每到夏天,它就会升上来。
你看那些星星连在一起,像不像展开翅膀的白色天鹅?”
林泽宇眯着眼睛,努力在父亲的描述中寻找想象的翅膀。
他的手里还攥着一只父亲亲手制作的木制小天平,那是父亲用来讲解引力作用的道具。
他不完全懂那些抽象的概念,但他喜欢这种探索未知的感觉,仿佛整个宇宙都在等待他去发现。
林建国喜欢讲宇宙的故事。
他告诉林泽宇,宇宙很大,比所有的城市、国家还要大;星星很远,光要飞行几百万年才能到达地球。
有时候,他们会一起翻开父亲收藏的天文杂志。
杂志纸张己经泛黄,封面上印着模糊的哈勃望远镜照片。
林建国用手指轻轻摩挲着那些图片,眼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爸爸,星星会说话吗?”
林泽宇曾这样问过。
林建国笑了,他蹲下来,和林泽宇对视:“星星不会说话,但它们有自己的‘声音’。
比如射电信号、光的波动。
科学家们用仪器去‘听’星星的声音,试图理解它们的故事。”
林泽宇听得入迷,他想象自己也能用望远镜“听见”星星的低语。
他觉得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谜题,等着他去解开。
林家虽然不富裕,但父母给了林泽宇最温暖的童年。
母亲温柔、细心,总在林泽宇学习累了的时候端上一杯热牛奶,轻声叮嘱他别太晚睡。
父亲则是那个带他仰望星空、讲述银河故事的人。
他们的家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温情和梦想。
时代在悄然变化。
林泽宇上小学的时候,镇上的电视开始流行起来。
邻居们聚在一起看新闻,看综艺节目,谈论着外面的世界。
林建国却依旧坚持每周带林泽宇去镇上的图书馆,借回一本又一本天文学的书。
林泽宇喜欢那些书,喜欢在纸页间寻找宇宙的痕迹。
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黑洞”这个词时的震撼:一个连光都逃不出来的地方,像宇宙的秘密之门。
有一年冬天,林泽宇生了一场大病。
母亲昼夜守在床边,父亲则在病床前讲述宇宙的故事,想让儿子在痛苦之中分心一些。
他说远方的星系正在孕育新的恒星,宇宙从未停下脚步。
林泽宇在迷糊中仿佛看见了无数星星在夜空中闪烁,那些光亮变成了他坚强的力量。
渐渐地,林泽宇开始主动向父亲请教更多天文知识。
他学会了用望远镜寻找星座,学会了辨认行星的轨迹,甚至开始尝试自己记录观察数据。
林建国将他的小本子称作“宇宙日志”,鼓励他继续探索。
随着年岁增长,林泽宇的好奇心没有减退,反而愈发浓烈。
每当夜幕降临,父子俩便搬出望远镜,在院子里等待星空的降临。
有时候,林泽宇会问父亲:“宇宙里有没有像我们一样的人?
他们也会看星星吗?”
林建国总是摇头,又点头:“谁知道呢?
也许有,也许没有。
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寻找答案。”
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林泽宇的世界是由父亲的故事和书本组成的。
他不明白宇宙有多大,但他知道,自己要去那里——去探索那些无穷的星辰。
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许下心愿,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小镇,去看更广阔的星空。
那个夏天的一个夜晚,林泽宇和父亲一起在院子里等待一场流星雨。
他们席地而坐,仰头望着夜空。
流星划过天际,仿佛为林泽宇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的大门。
父亲轻声对他说:“无论你将来走到哪里,记得抬头看看星空。
那里,有无数的未知在等待你。”
林泽宇默默记下了这句话。
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和宇宙之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夜色,星辰的声音仿佛就在耳畔低语。
在父亲的陪伴下,他在星空下度过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在心底种下了对宇宙深处孤独信号的最初好奇。
星空下的童年,仿佛为林泽宇的生命点亮了一盏灯。
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