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勺鲜”开张
“阿砚姐,我按你说的,把米都磨成粉了。”
春桃指着盆里细腻的米粉末,脸上带着几分得意,“我磨了整整一个时辰,一点颗粒都没有呢!”
阿砚检查了一下,满意地点头:“磨得真好。
来,我教你接下来怎么做。”
两人在狭小的厨房里忙碌着。
阿砚将野菜洗净切碎,又取出昨日买来的少量猪肉,切成细丝。
春桃则按照阿砚的指导,将米粉加水调成糊状,加入切碎的野菜和少许盐巴。
“为什么要加这么多水?”
春桃好奇地问。
“这样煎出来的饼才会外酥里嫩。”
阿砚一边调整火候一边解释,“水多,饼就软;火候到了,表面自然就酥脆了。”
春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认真看着阿砚的每一个动作。
天蒙蒙亮时,第一锅菜米饼出锅了。
金黄的饼皮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春桃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尝尝看。”
阿砚笑着递给她一块。
春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真好吃!
比我以前吃过的任何饼都好吃!”
阿砚也尝了一口,虽然调料有限,但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味道确实不错。
她心里盘算着,等赚了钱,一定要去买些香料来提升味道。
“走吧,该出摊了。”
阿砚将煎好的饼放在篮子里,盖上干净的布保温。
春桃连忙帮忙搬桌子板凳,两人将小摊摆在临街的门口。
阿砚还特意用木炭在一块木板上写下“一勺鲜”三个字,挂在门口显眼处。
清晨的街道渐渐热闹起来。
赶早市的商贩、上工的工匠、买菜的妇人陆续经过,不少人被“一勺鲜”的招牌和食物香气吸引。
“这是什么新鲜吃食?”
一个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停下脚步,好奇地问道。
“菜米饼,两文钱一个,客官要尝尝吗?”
阿砚热情地招呼。
男子点点头:“来两个。”
春桃麻利地用油纸包好饼递过去。
男子咬了一口,连连称赞:“不错不错,这饼做得有特色。
再给我包五个,带回家给夫人孩子尝尝。”
开门红让两个女孩相视一笑。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客人络绎不绝,准备的菜米饼很快卖了一大半。
“阿砚姐,照这个势头,咱们今天准备的东西恐怕不够卖啊。”
春桃一边收钱一边小声说。
阿砚也注意到了这点:“明天我们多准备些。
不过现在得留几个,我答应给隔壁布庄的王大娘留两个的。”
正说着,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阿砚姑娘,给我留饼了吗?”
正是隔壁布庄的王大娘。
她五十来岁,为人热情,自从阿砚父母去世后,没少照顾她。
“早就给您留好了。”
阿砚笑着递过两个用油纸包好的饼,“特意多加了点野菜,您不是说喜欢吃野菜吗?”
王大娘接过饼,闻了闻,满意地点头:“真香啊!
比我家厨子做得还好。”
她掏出西文钱,阿砚连忙推辞:“大娘您这就见外了,这两个饼是我孝敬您的。”
推辞不过,王大娘只好收回去,笑道:“那好,我就不客气了。
对了,你们刚开张,缺什么尽管跟我说。
我认识集市上卖肉的张屠户,明天我带你们去,保证价格公道。”
阿砚感激地道谢。
王大娘又看了看忙碌的春桃,压低声音问:“这丫头可靠吗?
你可别好心收留了不知根底的人。”
“春桃很能干,帮了我大忙。”
阿砚真诚地说,“要不是她,我一个人还真忙不过来。”
王大娘点点头:“那就好。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钱财方面还是要留心。”
送走王大娘,阿砚若有所思。
王大娘的话不无道理,但她相信自己的判断——春桃眼神清澈,手脚勤快,不像是奸猾之人。
午时前后,生意渐渐清淡下来。
阿砚让春桃守着摊子,自己去集市采购明天的食材。
靖安城的西市热闹非凡,各种叫卖声不绝于耳。
阿砚先去了米铺,买了更多糙米,又到菜摊挑选新鲜的野菜。
最后来到肉铺前,犹豫着要不要买些肉。
“小姑娘,买肉吗?
今天的猪肉新鲜着呢!”
满脸横肉的张屠户热情招呼。
阿砚看了看挂着的猪肉,确实不错,但价格让她有些犹豫。
正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阿砚姑娘,来买肉啊?”
阿砚回头,见是王大娘,连忙行礼:“大娘,您也来集市了?”
王大娘笑着对张屠户说:“张大哥,这是我家隔壁的阿砚姑娘,自己开小饭馆不容易,你可得给个公道价。”
张屠户一听,顿时笑了:“原来是王大娘的邻居,早说嘛!
这样,我给你算便宜两成,以后常来啊!”
阿砚感激地看了王大娘一眼,买了两斤猪肉和一些猪骨。
王大娘又带着她去了几家相熟的摊贩,一一介绍,都嘱咐给阿砚优惠。
“谢谢大娘。”
回程路上,阿砚真诚道谢,“要不是您,我今天可要多花不少钱呢。”
王大娘摆摆手:“邻里之间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你一个姑娘家独自经营不容易,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回到“一勺鲜”,春桃己经卖完了所有食物,正在收拾桌椅。
见阿砚回来,她高兴地汇报:“阿砚姐,全卖完了!
一共卖了一百二十文钱呢!”
阿砚也很高兴,将买来的食材放好,开始清点收入。
扣除成本,今天净赚了六十文,对于一个刚开张的小店来说,算是不错的开始了。
下午,阿砚教春桃如何处理猪骨熬汤。
春桃学得认真,不时问一些问题。
“阿砚姐,你懂得真多。”
春桃羡慕地说,“这些厨艺都是跟谁学的啊?”
阿砚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随即笑道:“自己琢磨的。
我娘在世时教过我一些基础,后来我就喜欢在厨房里试验各种做法。”
这半真半假的回答让春桃信服了。
阿砚心里暗暗提醒自己,以后要更注意,不能流露出太多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厨艺知识。
傍晚时分,阿砚用熬好的骨汤煮了一锅野菜粥,配上剩下的一个菜米饼,就是两人的晚餐。
春桃吃得津津有味,连夸阿砚手艺好。
“明天我们试试做肉丝饼。”
阿砚边吃边规划,“把肉切丝,和野菜一起包在米饼里煎,应该会更好吃。”
春桃兴奋地点头:“一定很香!
我今天听到好几个客人说,要是有肉馅的就更好了。”
饭后,两人盘点剩余的食材和调料。
阿砚发现盐快用完了,油也不多了,这些都需要补充。
“明天卖完早市,我去杂货铺买盐和油。”
春桃主动请缨,“阿砚姐可以留在店里准备午市的食材。”
阿砚想了想,点头同意:“也好,你知道杂货铺在哪吗?”
“知道,我昨天路过看到了。”
春桃说着,脸上闪过一丝不安,“不过...阿砚姐,你让我拿钱去买东西,不怕我...”阿砚拍拍她的肩:“我相信你。
咱们既然在一起做事,就是一家人了,互相信任是最重要的。”
春桃眼眶微红,重重地点了点头。
夜幕降临,靖安城渐渐安静下来。
阿砚和春桃收拾好厨房,准备休息。
躺在床上,阿砚望着从窗户透进来的月光,心里既踏实又有些忐忑。
踏实的是,她在这个陌生世界终于有了立足之地;忐忑的是,前方还有许多未知的挑战。
但她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总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阿砚姐,你睡了吗?”
春桃在另一张床上轻声问。
“还没,怎么了?”
“谢谢你收留我。”
春桃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我一定会好好干活,不辜负你的信任。”
阿砚微微一笑:“快睡吧,明天还要早起呢。”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静静地照耀着这座古城,也照耀着这两个相依为命的女孩。
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
而在不远处的县衙里,县令周明远正对着一宗棘手的案子发愁——今早城南发现了一具无名男尸,老仵作验尸后毫无头绪。
这起命案,即将把阿砚卷入一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