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面试大逃杀
她的鞋后跟刚被早高峰的阿姨踩掉一层——很舒适,仿佛预演了等会儿面试官的神经刀式提问。
“莺儿,你确定你不是冲着门口那锅红汤来的?”
洪苑之拄着伞,隔着仅剩两米的距离喊。
她妆容精美,但脚步一到人堆里就像小泥鳅,溜溜拐着。
蒋莺翻了个白眼。
疫苗一样的讽刺与早八精神此刻正好混合在一起,她开口就默念:“打怪闯关,面试即演出,姐的剧本全靠套路和现场发挥。”
第一站是那栋写字楼。
门口的金色logo在晨光里闪,像是提醒大家——梦想这东西,得先过了门禁闸。
候面区堆满各路刷题精英,不少人神情紧张,手机屏幕上全是“十种自我介绍模板”。
洪苑之等候时还在用小程序画大饼:“我要是这次能把我的APP讲清楚,投资人肯定得考虑一下我们这种新型社交模式!”
她的“洪氏创业讲义”本地下载人数目前是个位数,但热情逼格在线。
蒋莺的材料薄得能当扇子,背后的家庭近况更是连地图都不敢描精确坐标。
但她人首一抬,却自带一种“没事就好玩”的冒险表情。
候场时,洪苑之戳了戳她:“你简历里‘学生会活动策划’别忘了说成‘跨部门协调’,才显大气。”
蒋莺想笑,低声道:“不然面试官听到‘学生会’,都得自动下调30分——放心,我己升级成‘全场最佳调解员’。”
进入第一轮笔试。
空气里涌动着浆糊纸味和紧张的呼吸,卷面上一句“请描述你最有挑战的一次经历”,蒋莺百思不得——是家里停电,还是大学竞选输给隔壁寝室的黑马?
最后写下:“租房搬家时,两百斤沙发和八层楼没有电梯。”
最后一句,她给自己画了个笑脸。
刚递交答卷出来,被带去了第二轮小组面试。
五人围坐,桌上只有一瓶饮用水,像是都市版‘求生营’,大家眼神里要是有武器,估计都能斗出小伤口。
第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团队合作与个人贡献的平衡?”
有人开始背书:“团队协作很重要,每个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蒋莺听到第三句模板时,差点下意识想翻白眼。
她清清嗓子,露出正经的“求稳”微笑:“个人贡献是基础,但只有大家都不掉链子,团队才能把项目送到终点。
我上大学那会,策划活动遇上断网,最后大家一起蹲在打印店背PPT,不分主副,全是劳模。”
旁边的青年皱眉:“蹲打印店也能成功?
你们是靠什么搞定的?”
洪苑之悄悄使了个眼色,蒋莺顿时心生一计:“靠打印店老板大爷的无线网络密码。
团队合作,有时候得靠资源外部化——比如和大爷搞好关系。”
小组里一阵哄笑,有的人开始放松,面试官的视线在她身上多停了一秒。
第二道题更***:“如果发现同事犯了严重错误并试图掩盖,你会怎么办?”
几人面露难色,李楠这时冷静开口:“遵循公司规定,立即向上级汇报。”
蒋莺接话,故意弹了弹手指:“首先得判断错误的影响范围,不是所有的坑都需要紧急报警。
有时候先劝导同事自查,给他个改正机会,其实更容易拿到结果。”
面试官推了推眼镜,似乎要再追问。
蒋莺继续:“毕竟,我们小时候打玻璃球,都是谁闯祸谁先自救,妈妈还给机会。
公司嘛,既得讲原则,还得讲温情脉脉。”
李楠似乎有些不服,反问:“可原则能力压情感吧?”
蒋莺第一次认真端详她,感觉这姑娘和自己一样不甘平庸,但面上的强硬多少带点自我防护。
她轻笑:“原则是底线,情感是润滑剂。
办事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
就像这空调,今天调到二十西度最宜人。”
话落,面试官抬眼,犹豫片刻后在记录本上画了个勾。
轮到最后的“压力测试环节”,面试官拿出了传说中的“灵魂拷问”:假如今日面试失败,你会怎么想?
洪苑之果断开口:“没关系,我下次还来,比你们HR坚韧!”
李楠眼神很淡:“失败是常态,下一次准备更充分。”
蒋莺思索两秒,嘴角一扬:“我会去楼下麻辣烫,给自己加根肠,安慰完再继续找下一个公司。
有时候,人生就是连环签到送惊喜。”
边上的面试官猛地抬头,似乎终于认真端详了她:这个女生,好像哪都能生存。
整个面试下来,蒋莺几乎没喘口气,脑袋晕晕沉沉。
出来时,洪苑之抓着她手:“你那最后一句,太有画面了。
HR要不招你,肯定是他们亏。”
蒋莺嘀咕:“就怕他们在会议室研究我‘加根肠’的深层寓意。”
突然,从另一边走来的沈逸辰,手里还拎着昨天落在邻居门口的菜篮。
他路过蒋莺,停顿半秒,随手递给她一瓶水,“城市里不宜干燥,面试完人要补水。”
洪苑之用香芋色美甲点了点沈逸辰的手:“逸辰同学,你这暖男人设快塌了。”
沈逸辰不为所动,嘴角的‘你们都蠢’笑意又冒了头,“补水是科学,不补就会降低思考能力。
面试结果,不如先想怎么多喝两杯。”
蒋莺看着两人嘴上互怼,心头忽然莫名安定。
失败?
胜利?
人生总归是一场“多喝水”的流动战。
候车厅外,暮色渐浓。
蒋莺望着都市楼群,觉得这一轮面试仿佛打怪升级,还意外收获了一瓶水、一份笑意、几抹小城的温情。
她拎起包,准备和洪苑之去楼下麻辣烫庆祝。
面试结果还未揭晓,但生活仿佛又给了她一场奇遇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