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像一场无休止的鼓点,混杂着电话***、快递员的呼喊还有咖啡机抽搐般的低吼。
李沐然窝在工位一角,背靠还没来得及扔掉的外卖盒,屏幕里那条刚刚蹦出来的政务通告让他一下屏住了呼吸。
“市政数据平台升级中,原有数据暂时不可查阅,预计72小时内恢复。”
这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通告,配图还是极其敷衍的PPT截屏。
可在那一瞬,李沐然下意识捕捉到了“暂时不可查阅”后面藏着的意味。
他手敲几行代码,爬虫飞快扫过历史数据——市政环卫合同审批那栏,六月的部分数据忽然消失不见,只有空白和模糊的“待调整”字眼。
李沐然眯起了眼,脑海里电光火石:这是不是一场遮掩?
或者,只是一场懒政?
他迅速翻查相关微博和豆瓣小组,竟惊讶地发现己经有小范围的网友注意到这件事,有人在吐槽系统太烂,有人毫无头绪地转发。
他嘴角翘起,被激起了久违的兴奋感。
“沐然!”
同事贺晴探出头来,手里还攥着半截包子。
“又在科学上网?
小心赵总查岗!”
“查什么岗,数据库都瘫了。”
李沐然瞥了一眼对方,“我在查民声,政策温度计,这不比整天盯热搜强?”
贺晴一脸羡慕地咀嚼着包子,回头补刀:“玩儿心别太重,小心给自己玩火点着。”
李沐然心里却盘算着另一套算法。
他将异常时段的数据、环卫公司变更、支出流水和过往投诉记录相互对比。
不到半小时,一张诡异的支出曲线跃然眼前,跟平台出故障正好重合。
他嗅到新闻的味道——比咖啡还提神。
简单写了六百字的爆料稿,“市政平台大故障背后:一夜消失的环卫支出与‘数据幽灵’”,加上一组图表和网友评论截图,挑三张最具代表性的通话录音,任选了一个交通论坛发了出去,没有留名,也没指望会立马有人注意。
但十分钟后,后台流量突然蹿升。
一条点赞量过千的评论把帖子推上了热门:“又是政府遮羞布?
数据怎么说断就断?”
李沐然的手机开始疯狂震动。
豆瓣、知乎、微博,私信、艾特、热评蜂拥而来。
连母校的辅导员也在群里转发:“同学们关注下当前城市热点话题……”编辑部气氛瞬间变了。
赵总试图用厚脸皮的语气稳定军心:“新闻要谨慎啊,别道听途说。”
但更多人的视线却齐刷刷投向李沐然的屏幕,仿佛他不再是那个爱抠便宜外卖券的农村娃,而是一台能把新闻转化成流量的奇迹引擎。
“李哥,这爆料你写的吧?”
贺晴低声问。
“告诉你我就死定了。”
李沐然嘴上嘟囔,心里却止不住激动。
他想起新年聚餐那个略显失落的时刻——别人成稿推送轻松爆流量,他的调查稿总被编辑嫌“没意思”,屡屡被搁置。
没想到,这次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反而炸了锅。
评论跟帖越来越极端:“市政环卫合同,有猫腻?”
“哪个环保公司牵头的?
背景查查!”
“有关部门装聋作哑?”
李沐然看着如潮的观点,忽然也有一丝不安。
他知道,舆论虽然热烈,但一场波澜很快就会冲击到自己头上。
编辑部老大钟彦华,这时候端着茶杯踱步过来,嘴唇抿得很紧,眼神中带着与时代对弈的沉郁——那是老记者在网络巨浪前的首觉。
“小李,”他语速很慢,“这种事,要查得明白,也要写得沉稳。
这流量,既是机会,也是刀口舔血。”
贺晴凑趣,看向李沐然:“大佬发话了,别昏了头,后面可能还有好戏。”
李沐然表面无波,内心翻江倒海。
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微微倾斜:追真相,还是追流量?
这热闹的流量里,有多少是真问题,又有多少是被算法催肥的错觉?
午休时,一条短视频链接悄然跳进编辑群。
林悠的ID出现在消息框里,看似无辜的表情包底下,是她刚刚发布的视频:一个笑着吐槽市政平台出故障的段子,配上魔性BGM和大头特效。
“市政平台坏了?
哥,刷我视频也查不到脏东西哦!”
评论区早己炸开了锅,弹幕密集得像蚊子。
流量滚滚袭来,林悠账号关注度暴增。
“抓住热点,这才是媒体人该干的事!”
群里有人笑骂,却忍不住点开“再看”。
一时间,三种报道路径——深挖调查、幽默段子、碎片吐槽,彻底交缠在网上。
整个编辑部的人都陷入流量色彩斑斓的洪流,每个人都想踩着浪头,一飞冲天。
而匿名爆料帖再度被引用,不少政企、公关公司账号开始评论,“恶意引导舆论,信息不实即将追责”的官方口吻挤进了评论区。
有人暗暗删帖,有人反复抓取数据备份,甚至有资本大V私信问:“有料,能聊聊资源置换吗?”
傍晚,阳光褪去锋芒,城市霓虹初亮。
李沐然望着仍在跳动的消息铃铛,有些茫然。
他突然意识到,属于新闻人的“黄金时刻”来了,是乘势而上,还是收手观望?
哪一条路,才没有那么多刀光剑影?
他重新敲下几行字,把数据包存进隐藏硬盘。
窗外的车流像一条奔涌的数据河,拥挤在城市的心脏。
他低头看了眼即将爆表的流量后台,深吸一口气,拉出座椅,准备迎接又一波“热浪”——这个夜晚,注定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