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慧眼识珠与破冰之旅
刚才与顾雨柔、王哲的交锋,如同拂去了一件珍宝上的尘埃,让她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前行的道路。
她深吸一口气,压下所有纷杂的情绪,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中的手机上。
屏幕上显示着一条刚收到的短信,来自一位在独立电影圈有些门路的学长:”清晏,你要找的韩枫导演联系上了。
号码是138xxxxxxx7。
不过他这人有点……怪,脾气不太好,最近好像碰了不少壁,你联系他时最好有点心理准备。
““怪”?
“脾气不好”?
顾清晏的嘴角反而牵起一丝了然的弧度。
有才华的人,尤其是在不被理解和认可时,有些棱角再正常不过。
前世的韩枫,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视觉语言的极致追求闻名,但也同样以其在艺术上的固执和不妥协著称。
他此刻的落魄,恰恰是她最好的机会。
她没有丝毫犹豫,首接按下了那个号码。
听筒里传来漫长的“嘟——嘟——”声,每一声都敲在她的心弦上。
就在她以为无人接听,准备挂断重拨时,电话突然被接通了。
“喂?”
一个略显沙哑、带着明显不耐烦的男声传来,背景音有些嘈杂,似乎还有搬动东西的碰撞声。
“您好,请问是韩枫韩导吗?”
顾清晏立刻调整语气,声音清晰、沉稳,带着恰到好处的尊重。
“是我。
你谁?
如果是推销保险或者问贷……”对方的语气充满了戒备和驱赶之意。
“我不是推销员。”
顾清晏迅速打断他,语气不卑不亢,“我叫顾清晏,是一名制片人。
我偶然看到了您的剧本《破碎循环》,对它非常感兴趣,认为它具有非凡的潜力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希望能与您见面详谈合作的可能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消化她的话,随即传来一声毫不掩饰的嗤笑:“制片人?
顾清晏?
没听过。
小姑娘,你是不是打错电话了?
或者又是哪个无聊的富二代,拿着家里的钱出来找乐子?
我没空陪你玩过家家的游戏。”
“韩导!”
顾清晏在他挂断电话前,立刻提高了声音,语气斩钉截铁,“我知道您最近见了很多制片方,他们对《破碎循环》的评价无非是‘题材小众’、‘成本太高’、‘没有市场’。
但我认为,他们都错了,错得离谱!”
她的话语如同利剑,穿透了电话那头的嘈杂。
韩枫准备挂电话的动作停顿了一下。
顾清晏抓住这瞬间的间隙,语速加快,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您剧本里那个关于时间悖论的嵌套结构,第三幕那个利用视觉错位来暗示平行空间交汇的创意,还有结尾那个开放式的、留白无尽的隐喻……这些都不是商业流水线上能生产出来的东西!
这是天才的构想!
它需要的不是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去迎合市场,而是一个真正懂它、并且有能力将它完美呈现出来的团队!”
电话那头彻底安静了下来,连背景的嘈杂声似乎都消失了。
只有略微加重的呼吸声,表明对方还在听。
顾清晏知道,她的话,击中了要害。
她放缓了语气,带着真诚的邀请:“韩导,给我三十分钟。
就在您方便的地方。
如果见面之后,您仍然觉得我只是在‘玩过家家’,我立刻离开,绝不再打扰。”
长时间的沉默。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韩枫那沙哑的声音才再次响起,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波动,报出了一个地址:“……城东,‘边缘’影像工作室。
下午西点,过时不候。”
“边缘”影像工作室,名副其实地位于城市边缘的一个旧厂区改造的艺术区里。
斑驳的红砖墙,生锈的铁艺楼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颜料和旧木材的味道。
顾清晏按照地址,找到了一扇没有任何标识的灰色铁门。
她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声闷闷的“进来”。
推开门,是一个挑高很高、空间巨大的loft。
光线有些昏暗,靠墙的位置杂乱地堆放着各种摄影器材、灯光设备、绿幕和疑似自己搭建的微缩模型。
几张电脑桌拼在一起,屏幕上还闪烁着未完成的特效镜头。
整个工作室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泡面和……失意潦倒的味道。
一个穿着沾满颜料污渍T恤、头发乱糟糟的年轻男人正背对着门口,蹲在地上整理一堆线缆。
他看起来比顾清晏印象中后来那个意气风发的名导要消瘦和落魄得多。
听到脚步声,韩枫转过头。
他看起来二十七八岁,面容清俊,但眼下的乌青和紧抿的嘴唇透露出他的疲惫与警惕。
他的目光在顾清晏身上扫过,带着审视和毫不掩饰的怀疑——她太年轻,太光鲜,与这个杂乱破旧的工作室格格不入。
“你还真来了。”
他站起身,语气谈不上热情,甚至有些冷淡,用下巴指了指旁边两张看起来还算干净的折叠椅,“坐。”
顾清晏没有丝毫介意,坦然地在布满灰尘的椅子上坐下,目光却快速而专业地扫过工作室的环境,尤其是在那些半成品的模型和电脑屏幕上停留了片刻。
她心中更加确定,这就是她要找的人,那种对视觉细节的偏执和创造力,即使在这种环境下也无法完全掩盖。
“韩导,废话不多说,我们首接谈项目。”
顾清晏开门见山,从包里拿出自己打印并仔细研读过的《破碎循环》剧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批注和理解。
“我对《破碎循环》的理解是,它表面上是一个科幻悬疑故事,但内核探讨的是记忆的可靠性、身份的认同以及人类在科技洪流下的异化与孤独。
您同意吗?”
韩枫原本漫不经心的眼神骤然一凝,有些惊讶地看向她。
他见过太多制片人,开口闭口都是市场、流量、明星,从未有人一上来就如此精准地切入他创作的核心母题。
“继续说。”
他抱起手臂,身体微微前倾,态度明显认真了一些。
顾清晏心中稍定,继续道:“我认为,这个项目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不迎合’。
但它面临的挑战也在于此——如何用有限的成本,将您这些宏大的、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的画面。
比如,剧本里提到的‘记忆回廊’视觉化呈现,我认为可以借鉴一些实验性的摄影技术和后期合成,而不是依赖昂贵的CG……”她侃侃而谈,从剧本结构、人物弧光,到视觉风格、拍摄手法,甚至具体到某个场景如何利用光影和构图来营造氛围……她不仅理解他的创意,更能提出兼具可行性和创造性的实现思路。
有些想法,甚至给了陷入瓶颈的韩枫新的灵感。
韩枫的眼神从最初的怀疑、审视,逐渐转变为惊讶、专注,最后甚至带上了一丝遇到知音般的兴奋。
他偶尔会打断她,激烈地反驳,或者提出更刁钻的问题,顾清晏都能沉着应对,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清晰的逻辑予以回应。
两人之间的交谈,不像是一次制片人与导演的初次会面,更像是一场关于电影艺术与技术的深度研讨会。
“……所以,我认为,”顾清晏做最后总结,目光灼灼地看着韩枫,“《破碎循环》不是没有市场,而是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它震撼人心的品质被世人看到的契机。
而我相信,那个契机,就是即将到来的‘先锋视角’国际短片电影节。”
韩枫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惊人的亮光:“你知道‘先锋视角’?”
“当然。”
顾清晏微笑,“它正是为《破碎循环》这样的作品而存在的舞台。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截止日期前,拿出一个足以让所有评委惊艳的成片。”
工作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只有电脑风扇嗡嗡作响。
韩枫深吸一口气,目光复杂地看着顾清晏,之前的轻视和戒备己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理解和被点燃的激动,但依旧夹杂着现实的忧虑。
“我承认,”他嗓音干涩地开口,“你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真正读懂这个剧本,并且敢想敢做的制片人。
但是……钱呢?
拍摄、后期、报名、差旅……即使再压缩成本,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之前拉到的投资,都因为我的‘不妥协’而黄了。”
终于来到了最现实,也最核心的问题。
顾清晏神色不变,从包里又拿出一份文件,不是合同,而是一份详尽的《项目预算与筹资计划书》。
“资金的问题,我来解决。”
她的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强大的自信,“这是我初步拟定的预算,己经将成本压缩到了极致,并且规划了几个可能的筹资渠道。”
她将计划书推到韩枫面前:“第一,我个人可以提供一部分启动资金,虽然不多,但足以支撑前期筹备和部分实拍。
第二,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对独立艺术电影有扶持意愿的小型基金或赞助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愿意签署一份协议,如果项目最终未能获得任何奖项或实质性回报,我个人承担所有投资损失,并支付您在此期间的基本劳务费用。
如果项目成功,我们按比例分享收益。”
这份计划书,尤其是最后那条协议,让韩枫彻底震惊了。
他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的女孩,她的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一丝一毫的玩笑或犹豫。
这意味着,她将所有的风险揽到了自己身上,而将创作的自由和尊严,完整地交还给了他。
这是一种怎样的魄力和信任?
“你……你为什么要做到这个地步?”
韩枫的声音有些发颤,“就为了这个,可能根本不会成功的项目?”
“因为我相信它的价值,更相信您的才华。”
顾清晏站起身,走到那堆半成品的模型前,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韩导,这个时代不缺少精明的商人,但缺少敢于为真正的好作品冒险的傻瓜。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当一次这样的‘傻瓜’。”
她转过身,向韩枫伸出手,阳光从高窗斜射进来,恰好落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我不是在给您施舍,也不是在玩一场豪赌。
我是在投资未来,投资一个注定要闪耀的天才。
给我,也给您自己一个机会。
让我们一起,把《破碎循环》这个被所有人视为废纸的剧本,变成让世界为之瞩目的杰作。”
韩枫看着那只伸向自己的、白皙却充满力量的手,又看了看眼前这个女孩眼中那燃烧着野心与真诚的火焰。
他胸腔里那股被现实几乎浇灭的热血,再一次沸腾起来。
多久了?
多久没有遇到这样毫无保留的信任和赏识了?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太快,椅子向后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他没有丝毫犹豫,一把握住了顾清晏的手。
他的手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但握得极其用力。
“好!”
一个字,掷地有声,充满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和重燃的***,“顾清晏,我跟你干!”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在这个杂乱破旧的工作室里,一个日后将震动整个行业的联盟,就此结成。
属于顾清晏的征程,终于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第一步。
窗外,夕阳正浓,将天空染成一片充满希望的橘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