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年路上发现的致富切入点
“你鼓捣这破信皮有啥用?”
赵淑琴瞅了眼三屉桌上的座钟,“都七点多了,还不给猴子拜年去!”
“中午吃啥?”
林卫东像是没听见她的话,用镊子仔细捋平信皮封口处的褶皱。
“我擀点面,吃炸酱面得了。”
赵淑琴随口应着。
“大过年的,吃啥炸酱面?”
林卫东把信皮夹在毛巾里,搁窗台上晾着,搓着手笑道:“整西个菜儿,我再喝点小酒,咋样?”
赵淑琴白了他一眼:“啥家庭啊炒西个菜?
钱呢?”
林卫东摸遍上下口袋,最后只掏出几个钢镚,悻悻地撇了撇嘴:“那…… 吃炸酱面吧。”
赵淑琴从柜子里翻出条“红云”:“幸亏我早有准备,不然你连拜年的东西都没有。
去给猴子送去。”
“他是你妹夫,我给他拜啥年啊?”
林卫东坐在床边没动地方儿。
赵淑琴叹了口气:“唉,你这死脑筋,啥时候能开窍?”
“人家猴子现在是车间副主任,咱正好趁过年热络热络,让他给调个工资高的岗位;你去给厂长拜年,人家能理你吗?”
“切~,”林卫东随口道:“有啥用?
这厂子早晚得改制破产,当啥官都白瞎。”
“少胡说!
快去!”
赵淑琴把烟往他手里一塞,推着他往外走,“别磨蹭!”
林卫东无奈,只好夹着烟出门。
厂区家属院的水泥路上结着层冰,一步一打滑,冰面上随处可见红色的鞭炮皮碎屑;路上来往拜年的人群说着各种吉祥话儿,一片祥和喜庆。
林卫东边出溜边琢磨:在这个遍地黄金的年代,如果想靠文玩发家,具体切入点到底在哪儿?
挨家挨户收旧物?
去废品站淘宝?
还是旧货摊捡漏?
可无论哪种都得有本钱,就眼下这光景,凑一百块钱都难如登天。
走着走着到了俱乐部门口,几个半大孩子穿着臃肿的棉袄,蹲在俱乐部广场上玩玻璃球,脸蛋冻得通红。
“卫东!”
有人喊他。
林卫东抬头一看,是邮递员老李,正背着绿色的邮包往这边走。
他赶紧笑着打招呼:“李师傅过年好!
大年初一不休息啊?”
老李搓了搓手,哈着白气:“邮政哪能歇呢!
节前攒了不少拜年信,得抓紧送。”
说着从邮包里翻出一封格外厚实的信,“皮革厂王主任还住那儿不?
没搬家吧?”
“还住那儿。”
林卫东往身后指了指,目光转向玩玻璃球的孩子们:“喏,这不他儿子在嘛,穿蓝袄、戴绿棉帽子的那个就是王小军,把信给他就行。”
老李上前让王小军签字的时候,林卫东注意到了那封信。
厚实的牛皮纸,鼓鼓囊囊的。
最惹眼的是右上角:一枚大幅彩色邮票,印着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面值 “10 港元”。
他的心跳莫名加快,这可是香港 “风光第一组” 小型张!
这张邮票即便在八十年代也是稀罕物,邮市上能卖到三十多港元。
更重要的是,再过几十年,随着香港回归、收藏市场升温,这枚承载着八十年代跨境通信记忆的实寄封,会成为见证时代的珍品。
到那时,其价值翻上千倍都不足为奇。
他的目光落在王小军身上。
那孩子把信封胡乱***棉袄里,一角还露在外面,自己却全神贯注地弓着腰,眯眼瞄准地上的玻璃球。
这一幕让林卫东的思路瞬间打开,伟人说过:“要从娃娃抓起”,眼前的孩子不就是致富之路的第一扇门吗?
“嘿,小军!”
林卫东冲他勾了勾手指。
王小军抬眼瞅了瞅他,又低下头盯着玻璃球。
“输啦!”
旁边几个孩子爆发出一阵欢呼,眼疾手快地收走了王小军的玻璃球,嬉笑着跑开。
原地只剩下王小军呆立在寒风中,绿棉帽的帽翅被风吹得忽扇忽扇,冻得通红的小鼻子一抽一抽的。
他哭丧着脸,紧紧攥着仅剩的一颗 “光珠”,眼看就要掉下泪来。
林卫东走过去,指了指他手里的珠子:“都啥年代了,谁还玩这种光珠?
我那儿有猫眼珠,你要不?”
“要!
给我!”
王小军立刻抬起头,首勾勾盯着林卫东的手。
“过两天给你,” 林卫东慢悠悠地说,指指他棉袄里的信,“但你得用这个信皮换。”
王小军低头瞅瞅领口,眨巴着眼睛:“就要信皮?
里面的东西不要吧?”
林卫东点头:“对,只要信皮。
我用三颗猫眼珠跟你换。”
王小军立刻伸出冻得发红的小拇指:“拉钩!
说话算数!
谁反悔谁小狗!”
林卫东勾住他的手指,心里暗暗后悔:“***,给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