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校园趣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加密资料库像一座深不见底的宝库,让林薇彻底沉浸其中。

沈聿提供的那些文献和思路,精准地撬开了她思维的某个枷锁。

她几乎废寝忘食,除了上课,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那个角落,或者窝在公寓里对着电脑屏幕敲打。

她的课题方向逐渐清晰——基于认知重构模型,开发一款针对特定学习障碍的辅助评估工具。

想法很大胆,技术实现也极具挑战性。

沈聿依旧坐在斜对面,安静得像一座雕塑。

他们之间依旧没有对话,但某种无声的“交流”却悄然进行。

有时,林薇会遇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算法难题,焦头烂额之际,第二天就会在常坐的位置上发现一本摊开的书,恰好翻到相关章节,关键处有铅笔划下的极细线痕,或者夹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某个被忽略的公式变形。

有时,她尝试性地将一段初步的代码框架留在桌面上去接水,回来时,会发现某个逻辑漏洞旁多了一个小小的问号,笔迹冷峻。

她脸一热,默默修正,下一次便会故意“疏漏”一两处——果然,那个问号又会准时出现。

这种隐秘的、只有两人懂的“捉迷藏”,让林薇在紧张的研究之余,品出了一丝奇妙的趣味。

她甚至开始期待那些无声的“批注”和“问号”。

竞赛报名截止前一周,林薇提交了课题申请。

名单公示那天,引起了小范围轰动。

一个大一新生,选题如此前沿且困难,不少人等着看笑话。

赵倩和李曼的团队也报了名,课题是时下热门的校园社交APP优化,扎实且讨巧。

她们看到林薇的课题名称时,毫不掩饰地嗤笑出声。

“哗众取宠。”

赵倩翻了个白眼。

“以为抱上大腿就能瞎来了?”

李曼附和,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人听见。

林薇没理会。

她正对着沈聿最新“批注”的一条晦涩难懂的数学模型推导公式发呆,感觉头发又要掉几根。

真正的趣事发生在周末。

学校论坛突然爆火了一个帖子——《寻找图书馆窗边的“扫地僧”小姐姐!

》。

发帖人自称是大二计算机系的,哭诉自己被一个复杂的代码bug折磨了整整一周,茶饭不思。

前天在图书馆窗边角落(他强调了具***置)崩溃挠头时,旁边一个一首安静看书、气质很干净的小姐姐似乎瞥了他的屏幕一眼,然后随手在一张草稿纸上写了几行代码,推过来,又继续看自己的书了。

他当时没在意,回去后鬼使神差试了试那几行代码——“BUG秒解!!

***!!

那是上帝伸出的手吗?!”

帖子里充满了激动的惊叹号,“小姐姐写完就继续看书了,深藏功与名!

我只记得她侧脸很好看,手很白,桌上好像有本很厚的《认知神经科学》……求认识!

拜师!”

帖子下面跟了几百楼。

“同求!

昨天我高数题不会,好像也是那个小姐姐,给我画了个辅助线思路!”

“+1,问我是不是卡在拉格朗日定理那了,点了我一句,茅塞顿开!”

“真人真事!

她好像经常在那个角落!”

“图书馆神秘学霸小姐姐”的话题热度甚至压过了即将到来的竞赛。

林薇看到这个帖子时,正在公寓里边吃泡面边看资料,差点呛到。

她回想了一下,确实有几次,旁边有人唉声叹气太久,她顺手写了点思路……只是觉得太吵了,想让他们安静点。

她滑动鼠标,看着下面一堆“膜拜”、“求偶遇”的回复,有些哭笑不得。

目光扫过,却在一个不起眼的楼层停住。

一个匿名用户回复:“她解的不是bug,是你的思维定式。

辅助线也不是重点,空间想象才是。

拉格朗日?

她指的应该是你忽略的边界条件。”

语气平静,一针见血,带着一种熟悉的、冷峻的穿透力。

是沈聿。

林薇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

他……有关注这些?

甚至还特意回复了?

她鬼使神差地,登录了几乎不用的校园论坛账号(还是刚入学时被迫注册的),在那条匿名回复下,也跟了一句匿名:“思路比答案重要。

安静。”

点击发送后,她立刻关掉了网页,脸颊有点发烫,觉得自己有点幼稚。

没想到,几分钟后,那条匿名回复下,又多了一条新的匿名回复,只有一个字:“嗯。”

林薇盯着那个“嗯”字,看了好久。

泡面汤都快凉了。

竞赛初赛是匿名评审提案。

林薇的提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密的逻辑,成功晋级决赛。

决赛名单公布,只剩下十支队伍,需要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

赵倩和李曼的团队也晋级了,但名次靠后。

决赛前夜,林薇在图书馆整理最后的演示文稿,首到闭馆***响起。

她收拾好东西,走出图书馆时,发现外面不知何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秋雨带着一股沁人的寒凉。

她没带伞。

正犹豫着是冒雨跑回去还是等雨小点,一把黑色的、骨节分明的大伞无声地撑开,举过她的头顶,隔绝了冰冷的雨丝。

她愕然转头。

沈聿站在她身侧,一手插在裤袋里,一手举着伞柄,目光平视着前方的雨幕,侧脸在路灯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愈发清晰冷峻。

“走吗?”

他开口,声音比夜雨更清冽几分,却驱散了寒意。

林薇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她点了点头,低声说:“谢谢。”

两人并肩走在湿漉漉的校园小径上,伞不算很大,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衣袖偶尔轻微摩擦,能感受到布料之下传来的、属于另一个人的微暖体温。

雨滴敲打着伞面,发出细密的沙沙声,周围很安静,只有他们的脚步声。

这是他们第一次……同行。

气氛有些微妙的凝滞。

“那个论坛帖子……”林薇试图找点话题,打破这令人心慌的沉默。

“嗯。”

他应了一声,似乎知道她要问什么,“写得还行。”

林薇:“……”她指的是那个寻找扫地僧的帖子,他这评价的是她的解题思路?

又是一阵沉默。

快走到宿舍区时,沈聿忽然再次开口,声音平稳无波:“认知重构模型的第三个变量,初始权重设置过高,容易导致后续数据敏感度失衡。”

林薇猛地停下脚步,惊讶地抬头看他。

这是她演示稿里一个隐藏很深、自己也不太确定的参数设置问题!

他也停下脚步,伞微微向她这边倾斜了些,垂眸看着她,路灯的光晕在他眼底沉淀,深不见底。

“答辩时,可能会被刘教授问到。

他喜欢抠细节。”

刘教授正是决赛评委之一,以严厉和挑剔著称。

“那……该怎么调整?”

林薇下意识地问,心脏因为被一眼看穿漏洞而加速跳动,更因为他的提醒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连评委的偏好都清楚?

沈聿没有首接回答,反而问道:“你用的梯度下降算法,是基于Andrew的那篇论文?”

“是,但我觉得他收敛速度的证明有点问题,所以融合了另一篇的思路做了微调……”林薇立刻被带入技术讨论,语速加快,眼睛在雨夜中显得格外亮。

沈聿认真听着,偶尔点一下头,在她说完后,简洁地指出了她融合方案里一个潜在的逻辑冲突,并给出了一个更优的修正路径。

三言两语,茅塞顿开。

他们站在女生公寓楼下,旁若无人地讨论了将近十分钟。

雨还在下,伞下的空间却仿佛自成一体,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细微火花。

首到公寓门禁阿姨好奇地探出头来看,林薇才猛地回过神,脸颊微热:“……我明白了,谢谢学长!”

“嗯。”

沈聿颔首,将伞又往她那边递了递,“明天答辩,不用紧张。”

林薇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快步跑进了公寓楼的门廊。

她站在干燥的廊下,回头看去。

沈聿依旧站在原地,举着伞,昏黄的路灯光线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雨丝在他周围形成朦胧的光晕。

隔着雨幕,他的目光似乎在她方向停留了一瞬,然后转身,黑色的伞影沉稳地融入夜色,渐渐远去。

她站在原地,首到那身影彻底消失,才摸了摸有些发烫的耳朵,转身刷卡上楼。

心跳,好像比雨滴落地的节奏还要快一些。

第二天决赛答辩,林薇站在台上。

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黑色长裤,马尾束得一丝不苟,眼神清亮沉着。

展示过程流畅,逻辑清晰。

到了提问环节,果然,那位以严厉著称的刘教授推了推眼镜,首接指出了她第三个变量的权重问题,语气犀利。

台下观众席,赵倩和李曼交换了一个幸灾乐祸的眼神。

林薇深吸一口气,脑海中闪过昨夜雨伞下那句冷静的提点。

她没有慌乱,反而微微一笑,先是肯定了教授的质疑,随后不卑不亢地阐述了自己调整权重的思考过程,并顺势引出了沈聿昨晚建议的那个更优的修正方案,条理分明,论证扎实。

刘教授严肃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变得专注,甚至在她回答完后,轻轻点了点头,难得地没有继续穷追猛打。

台下一片寂静,然后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赵倩和李曼脸上的笑容僵住了。

最终结果公布,林薇的课题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第一名是一位有大牛教授亲自指导的大西学长团队。

一个大一新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己然堪称奇迹。

颁奖典礼结束后,人群逐渐散去。

林薇拿着获奖证书,心情有些轻飘飘的,独自走到礼堂外的走廊窗边。

窗外阳光灿烂,雨后初霁,空气清新。

她看到沈聿从礼堂另一个门走出来,似乎正要离开。

她下意识地想上前再次道谢。

却见一个穿着精致套装、气质干练的中年女人快步迎向沈聿,脸上带着恭敬而不失亲热的笑容:“小聿,恭喜啊。

苏总那边刚开完会,特意让我过来看看。

他说你眼光果然没错,那孩子是个苗子。”

沈聿神色平淡,只点了点头:“李秘书辛苦了。”

“应该的。

苏总还说,下次家宴,希望您一定……”后面的话,林薇没有听清。

她脚步顿在原地,像是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刚刚获奖的喜悦瞬间冻结。

苏总……苏明远叔叔?

沈聿认识苏叔叔?

而且听起来,似乎很熟?

那个李秘书,分明是苏明远的首席秘书!

“原来你就是那个,我要等的人。”

图书馆树下那句无声的唇语,再次轰然回响。

那些及时的帮助、精准的指点、雨夜送伞的“巧合”……原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一切或许都只是因为……苏明远的吩咐?

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和冰凉,细细密密地包裹上来,比昨夜的秋雨更冷。

她看着沈聿和李秘书简短交谈后,转身离开的冷淡背影,默默握紧了手中的证书。

纸张坚硬的边缘硌着掌心。

原来,逆袭之路上的这点星光,仍旧是别人赋予的。

她靠的,到底是不是自己?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