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碎在街角的骄傲
车筐里的羊角蜜还透着新鲜气,可他一想起林挽秋那句“每个月拿死工资的公务员”,就觉得那甜味里都裹着刺,扎得人喉咙发紧。
路过县医院门口的报刊亭,他停住脚,掏出五块钱买了本最新的《创业家》。
封面是个穿着西装的年轻老板,笑容灿烂,标题写着“从月薪三千到年入千万,他用三年改写人生”。
顾海棠摩挲着封面,指尖传来纸张的粗糙感,心里那点刚冒头的火苗,又旺了些。
回到家时,母亲正在院子里摘豆角,看见他回来,手里的动作顿了顿,眼神里满是期待:“怎么样啊海棠?
挽秋那姑娘……”顾海棠把自行车支在墙角,低头踢了踢脚下的石子,声音比蚊子还小:“妈,我们不合适,她……她看不上我这工作。”
母亲手里的豆角“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她快步走过来,抓住顾海棠的胳膊:“她怎么说的?
是不是嫌我们家条件不好?
我跟你说海棠,咱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你这公务员是铁饭碗,多少人羡慕……不是条件的事,”顾海棠打断母亲,声音里带着点委屈,又有点不服气,“她说我安于现状,说跟我在一起,一辈子都没奔头。”
母亲愣住了,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咽了回去。
她知道儿子的性子,老实、本分,在税务局待了三年,连跟领导大声说话都不敢,哪有什么“奔头”的样子?
可这话从外人嘴里说出来,还是像巴掌一样,扇得她脸上发烫。
“别听她的!”
母亲捡起地上的豆角,语气硬了些,“上海回来的又怎么样?
还不是得在老家找工作?
咱海棠哪点差了?
她看不上,是她没眼光!”
顾海棠没说话,走进屋,把那本《创业家》放在桌子上,又从公文包里掏出羊角蜜,递给母亲:“妈,这蜜你留着吃吧,挺甜的。”
他躲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把外面的声音都隔在门外。
房间很小,靠墙放着一张书桌,上面堆着考公务员时的教材,还有几本翻旧了的小说。
顾海棠坐在椅子上,翻开《创业家》,一篇篇看那些创业故事,眼睛越看越亮。
有个做农产品电商的老板,跟他一样是农村出身,没背景没资源,靠在网上卖家乡的苹果,三年就做到了年销百万;还有个开家政公司的,以前是超市收银员,靠口碑积累客户,现在手下有两百多个员工。
“他们能行,我为什么不行?”
顾海棠小声嘀咕,手指在书页上划过,停在“县城创业机遇”那一页。
上面写着,现在县城的本地生活服务还没饱和,做跑腿、外卖、社区团购,都是低成本高回报的项目。
他想起林挽秋在上海做电商运营,心里忽然冒出个念头:要是他在县城做个本地生活平台,既能赚钱,说不定还能让林挽秋刮目相看。
正想得入神,手机响了,是发小王胖子打来的。
王胖子比他大两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着家里做水果批发生意,现在在县城水果市场有个不小的摊位,为人仗义,顾海棠有心事,总爱跟他说。
“海棠,晚上出来撸串啊?
我新认识个朋友,做装修的,你不是想装修房子吗?
正好聊聊。”
王胖子的声音透着股子热闹。
顾海棠犹豫了一下,想起自己的创业想法,觉得或许能从王胖子那儿套点经验,就答应了:“行,在哪儿?
我下班过去。”
“就老地方,张记烧烤,六点啊,别迟到。”
挂了电话,顾海棠看了眼墙上的挂钟,才下午两点多。
他把《创业家》放进公文包,又拿起税务教材翻了几页,可眼睛看着字,心里想的全是创业的事。
他甚至开始在纸上画草图,写平台的名字,想哪些商家可以合作。
下午去税务局上班,顾海棠魂不守舍的。
纳税人来办业务,他好几次把表格拿错,被科长批评了两句:“顾海棠,上班别走神,干好手里的活才是正经事。”
顾海棠低着头道歉,心里却不服气。
他觉得自己手里的活,不过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没什么意思。
可他又不敢辞职,母亲肯定不同意,而且他现在连创业的本钱都没有,只能先忍着。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顾海棠换了件干净的T恤,骑着自行车往张记烧烤赶。
张记在县城老街上,傍晚时分,街上挤满了人,烧烤的香味飘得老远。
王胖子己经到了,坐在露天的桌子旁,身边还坐着个穿格子衬衫的男人,看起来三十多岁,手里夹着根烟。
“海棠,这儿呢!”
王胖子看见他,挥手喊了一声。
顾海棠走过去坐下,王胖子指着身边的男人介绍:“这是李哥,做装修的,手里有不少活。
李哥,这是我发小顾海棠,在税务局上班,铁饭碗。”
李哥笑着伸出手:“顾兄弟,幸会幸会。
税务局好啊,稳定,不像我们做装修的,风吹日晒的。”
顾海棠跟他握了握手,客套了几句,心里却有点别扭。
他现在最不爱听别人说他“稳定”,总觉得那是在说他没本事。
服务员把烤串端上来,王胖子开了两瓶啤酒,给顾海棠和李哥各倒了一杯:“来,先干一个!”
顾海棠端起酒杯,跟他们碰了碰,喝了口啤酒,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心里的燥热消了点。
“海棠,你不是想装修你那套老房子吗?
李哥这儿价格公道,手艺也好,你跟他聊聊。”
王胖子一边撸串,一边说。
顾海棠笑了笑,没接话,反而问李哥:“李哥,你当初怎么想起做装修的?
刚开始难不难?”
李哥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这个,不过还是老实回答:“难啊,刚开始没人信我,只能从亲戚朋友的活做起,慢慢积累口碑。
那时候天天跑工地,跟工人一起吃盒饭,晒得跟黑炭似的。”
“那你后悔吗?”
顾海棠追问。
“后悔啥?”
李哥夹了口烤串,嚼得津津有味,“现在我手下有十几个工人,一年能赚几十万,比上班强多了。
人啊,就得敢闯,光守着那点稳定,一辈子也没大出息。”
这话像颗石子,砸进顾海棠的心里,泛起一圈圈涟漪。
他想起林挽秋的话,想起《创业家》里的故事,又想起自己在税务局的日子,心里的天平,慢慢往“闯一闯”那边倾斜。
“我想创业。”
顾海棠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很坚定。
王胖子和李哥都愣住了,王胖子差点把嘴里的串喷出来:“海棠,你没开玩笑吧?
你那公务员工作多好,创业风险多大,赔了怎么办?”
“我想做本地生活平台,就是帮人跑腿、送外卖、团购那种。”
顾海棠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眼睛里闪着光,“现在县城还没人做,我觉得有市场。”
李哥皱了皱眉:“这项目我听说过,大城市挺火的,但县城不一样,人少,消费能力也没那么高,而且得有团队,还得推广,前期投入不少。”
“我可以先从小的做起,自己跑,慢慢找帮手。”
顾海棠说,语气里带着点不服输,“我手里有五万块积蓄,应该够启动了。”
王胖子急了:“五万块?
那是你攒了三年的钱!
万一赔了,你喝西北风去?
你妈能同意吗?”
顾海棠沉默了。
他知道王胖子说得对,母亲肯定不会同意,而且创业的风险确实大。
可他一想起林挽秋看他的眼神,想起自己心里的不甘心,就觉得就算冒险,也值得试一试。
“我再想想。”
顾海棠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口,啤酒的苦味里,似乎多了点不一样的滋味。
吃完烧烤,王胖子还在劝他别冲动,顾海棠嘴上答应着,心里却己经有了主意。
他骑着自行车回家,路上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洒在他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
路过文化路时,他又看到了那家咖啡馆,林挽秋下午就是从这里走的。
他停下车,看着咖啡馆的招牌,心里默默说:林挽秋,你等着,我一定会做出点样子来,让你看看,我顾海棠,不是你想的那样。
夜风拂过,带着点凉意,顾海棠踩上自行车,加快了速度。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不好走,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哪怕摔得头破血流,也要闯一闯。
因为他不想一辈子都活在“稳定”的壳里,更不想让自己的骄傲,碎在那个夏天的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