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狄耿事件像一块巨石投入水中,激起的涟漪持续扩散。
部门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
公开的顶撞没有再发生,但一种无声的僵持在蔓延。
贾宏图明显加快了修改方案的速度。
他办公室的灯每晚都亮到深夜。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频繁地出来“视察”和“鼓劲”。
而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停地打电话、开会、修改文档。
偶尔看到他,也是行色匆匆,眉头紧锁。
那份贴在他门外的方案,边缘已经有些卷曲,上面多了许多红蓝两色的笔迹。
周五,他召集了一个小范围的“方案细化讨论会”。
参加的有我,还有几个小组长。
贾宏图看上去有些疲惫,但强打精神。
他把修改后的方案电子版投屏出来。
“这几天,结合大家的反馈,我对方案做了一些……呃……优化和细化。”
他说“优化”两个字时,有点底气不足。
我们看向屏幕。
果然,变化很大。
之前那些“最大化”、“赋能”之类的虚词少了很多。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具体得多的描述。
比如,“引入前沿架构”那条,后面被加上了括号备注:“(暂缓,待二期资源评估后实施)”。
“打通外部资源壁垒”后面,增加了具体的外部部门联系人名单。
“提升用户体验”被拆解成了几个可执行的小任务,分配给了具体的设计师。
虽然很多地方还能看到打补丁的痕迹,比如“暂缓”、“待定”这样的字眼不少。
但至少,它开始像一份可以勉强执行的计划了。
贾宏图一边翻着PPT,一边解释他的修改思路。
语气不再是以前那种慷慨激昂,而是带着一种解释和……甚至是商量的口吻。
“这个地方,我觉得可以这样调整……”
“关于资源问题,我正在积极协调,大家先按这个过渡方案执行……”
他甚至开始征求我们的意见。
“小甄,你是项目经理,你觉得这个时间节点安排合理吗?”
“巩翔,你是技术负责人,这个技术选型有没有风险?”
这种转变,让在座的人都有些诧异。
尤其是几个老员工,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贾总居然会问我们“合理吗”?而不是直接说“必须完成”?
我心中了然。
他不是变了,他是怕了。
怕方案再次无法执行,怕狄耿那样的事件重演,怕最后无法收场。
现实的毒打,比任何劝诫都有效。
他开始学着面对现实,尽管是被迫的。
会议的气氛,不再像以前那样是贾宏图的一言堂。
大家开始提出一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
虽然贾宏图对一些细节仍然答不上来,但至少,他不再用空话搪塞,而是会说“这个我记下来,会后确认”。
会议结束时,贾宏图做了总结。
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谨慎。
“方案呢,还在不断完善中。大家先按这个细化版执行,遇到问题,及时反馈。”
他没有再提“绩效翻番”的事。
散会后,大家默默离开会议室。
巩翔走在我的旁边,低声说了一句:“有点人样了。”
我笑了笑,没说话。
我知道,这离真正的“人样”还差得远。
这只是一个开始,是贾宏图在压力下的暂时妥协。
他的本性难移,只要压力稍减,他很可能会故态复萌。
而且,方案里还有那么多“暂缓”和“待定”,这些都是潜在的雷。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它证明了我的方法奏效了。
让制定规则的人,亲自体验一下规则执行起来的滋味,比任何***都管用。
让空想家亲手触摸一下现实的粗糙地面,他才能学会脚踏实地。
这份修改后的方案,就像一面镜子。
照见的,不仅是项目的困境,也是贾宏图自己的尴尬和狼狈。
而这一切,才刚刚进行到第一幕的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