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突然一阵天旋地转,我像是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眼前光芒闪烁,紧接着便失去了意识。
当我再次恢复知觉,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房间,雕梁画栋,锦幔低垂。
周围的一切都散发着浓厚的古韵,而我身上穿着华丽的服饰,材质上乘,绣工精细,彰显着不凡的身份。
还没等我弄清楚状况,一个身着太监服饰的人,满脸恭敬地走上前来,轻声说道:“太子殿下,您可算醒了,陛下正召集众臣商议北伐之事,已等候多时,有请殿下即刻前往。”
我瞬间瞪大了眼睛,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太子殿下”?这称呼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我。
我下意识地看向周围的布置,种种迹象表明,我竟然穿越成了朱元璋的长子朱标!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但很快,我就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严峻形势。
历史上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之后一系列极端的举措,让大明王朝的传承充满波折,给国家带来了诸多隐患。
既然命运将我安排到了这个位置,那我定要逆天改命,改写这一切。
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脑海中迅速梳理着应对之策。
片刻后,我整理好衣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向朝堂。
走进朝堂,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神色威严,不怒自威。
下方群臣分立两侧,身着各异的朝服,神色凝重。
我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儿臣拜见父皇,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看向我,说道:“标儿,今日召众臣商议北伐,北元残余势力在边境肆意滋事,烧杀抢掠,扰我大明百姓不得安宁。
你对此有何见解,说来与众卿听听。”
我思索片刻,上前一步,朗声道:“父皇,儿臣以为,北伐一事虽可扬我大明国威,打击北元嚣张气焰,但如今我大明初立,百废待兴。
连年征战,百姓疲惫不堪,国库也消耗巨大。
此时贸然北伐,粮草辎重供应艰难,且胜负难料。
儿臣以为当下或许可先采取怀柔之策,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整顿军备,修筑坚固的关隘堡垒,训练精锐的边防士卒;另一方面,与周边部族开展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分化北元势力。
待时机成熟,我大明国力强盛,再一举出击,可事半功倍,彻底消除北元隐患。”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兵部尚书一脸不悦,向前踏出一步,拱手说道:“太子殿下此言差矣!对北元这般蛮夷,向来只有以武力镇压,才能让他们心生畏惧。
怀柔之策,不过是妇人之仁,只会让他们以为我大明软弱可欺,变本加厉地侵扰我边境。”
我看向兵部尚书,神色从容,缓缓说道:“尚书大人,并非儿臣软弱。
如今我大明百姓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渴望的是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贸然发动北伐,百姓又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且战争耗费巨大,粮草、兵器、兵力,哪一样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支撑?若战事不利,不仅损兵折将,还会让我大明元气大伤。
而贸易往来,可使双方受益,从内部瓦解北元势力,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策。”
这时,户部尚书也站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道:“太子殿下,开展贸易虽好,可这前期投入巨大,且贸易往来需耗费大量的物资,如今国库并不充盈,恐难以支撑。”
我看着户部尚书,诚恳地说道:“尚书大人,贸易初期确实需要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贸易可促进经济发展,带动边境地区的繁荣,增加税收,充实国库。
而且,与周边部族贸易,并非一味地付出,我们也可从他们那里获取所需的物资,实现互利共赢。”
正当我与几位大臣争论不休时,一向支持我的宋濂站了出来,说道:“太子殿下所言有理,如今我大明根基未稳,应以稳定民生为首要任务。
以和为贵,先通过贸易安抚各方,再图大业,实乃良策。
且加强边境防御,也可保百姓平安,此二者并行不悖。”
朱元璋一直静静地听着众人的争论,此时他微微皱眉,沉默不语,似乎在权衡利弊。
最终,他缓缓开口说道:“此事暂且搁置,众卿再议。
标儿留下,其他人退下。”
群臣纷纷行礼,退出朝堂。
朝堂上只剩下我和朱元璋。
朱元璋看着我,目光中带着审视,缓缓说道:“标儿,你今日所言,与往日不同,可是有何想法?为何突然如此坚持怀柔之策?”我心中一紧,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父皇,儿臣只是觉得,治理国家应以百姓为本。
连年征战,受苦的还是黎民百姓。
儿臣希望能找到一条更稳妥的路,让大明长治久安,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而且,儿臣近日研读史书,发现诸多朝代在建国初期皆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国力得以迅速恢复,为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儿臣以为,我大明亦可借鉴。”
朱元璋微微点头,神色缓和了一些:“你有此心,甚好。
但记住,帝王之道,恩威并施。
怀柔与武力,皆不可偏废。
在适当的时候,武力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手段。”
我恭敬地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儿臣也深知武力的重要性,加强边境防御便是为了在必要时能有力地回击外敌。
只是当下,先以怀柔之策稳定局势,积蓄力量,更为妥当。”
朱元璋看着我,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你能如此思考,朕很欣慰。
下去吧,继续好好谋划,若有可行之策,再来与朕商议。”
我再次行礼:“儿臣告退。”
走出朝堂,外面阳光刺眼,但我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我深知,改变历史的道路必定充满艰难险阻,刚刚在朝堂上的争论不过是个开始。
但我已下定决心,哪怕前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也要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改变朱标的命运,奋力拼搏,绝不动摇。
自朝堂上提出对北元的新策略后,我便马不停蹄地在东宫展开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
深知此策略若要成功实施,需面面俱到,容不得半点马虎。
我即刻召集东宫的一众幕僚,齐聚议事厅,共同商讨如何将与周边部族开展贸易以及加强边境防御的计划落到实处。
待众人坐定,我率先开口:“诸位,当下我大明对北元策略已初定,然实施之路困难重重。
今日召大家前来,便是共商良策,如何顺利推进贸易与防御诸事。”
幕僚陈铭率先发言,他双眉紧锁,一脸忧虑:“殿下,开展贸易虽为良策,但北元各部族习性迥异,利益诉求更是千差万别。
如何协调各方,让贸易顺利进行,着实是个棘手难题。
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部族间矛盾,甚至影响我大明与北元的关系。”
我微微点头,深表认同:“陈先生所言极是。
北元各部族情况复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需先派遣精明强干之人,深入各部族,详尽了解他们的需求,据此制定不同的贸易方案。
同时,在边境设立互市,要加强管理,制定公平公正的交易规则,确保交易双方都能满意。”
这时,幕僚李贤接上话茬:“殿下,加强边境防御同样刻不容缓。
如今边境兵力分散,军备老旧,难以应对突发战事。
重新部署兵力,更新军备,迫在眉睫。
然而,这两项举措皆需耗费大量军费,恐怕会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毕竟,当前国库并不充盈,他们或许会认为此举会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我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军费之事,我会寻机与父皇商议,陈明利害。
至于***,可挑选精锐之士,组建一支机动性强的边防军,重点防守关键隘口。
同时,鼓励边境百姓参与防御,给予他们一定的奖励和支持,如此既能增强防御力量,又可增进百姓对朝廷的向心力。”
正当我们热烈讨论之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
我眉头一皱,心中暗忖何事如此喧哗,当即问道:“怎么回事?”一名侍卫匆匆进来,单膝跪地禀告:“殿下,有几位大臣求见,说是对殿下朝堂上所言的策略不满,言辞颇为激烈,非要与殿下理论一番。”
我心中一凛,看来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麻烦找上门来了。
但我并未慌乱,镇定地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不多时,几位大臣怒气冲冲地走进议事厅。
为首的是御史中丞王大人,他拱手行礼,虽礼数周全,但语气却毫不客气:“太子殿下,您提出的怀柔之策,实乃姑息养奸。
我大明向来以武力定天下,自太祖皇帝起兵以来,历经无数征战,方有今日之基业。
怎能对北元示弱?此举恐让天下人耻笑,损我大明国威。”
我看着他,神色从容,不卑不亢地回应:“王大人,我并非示弱。
大明初立,根基未稳,百姓渴望安宁,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此时贸然北伐,风险巨大。
贸易与防御并行,是为了积蓄力量,并非姑息迁就。
若贸然出兵,一旦失利,不仅损兵折将,还会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动摇国本。
还望大人以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
王大人却不依不饶,情绪愈发激动:“殿下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我等追随陛下多年,历经无数战事,何曾怕过北元?如今对其怀柔,日后他们必定更加猖獗,边境百姓又将饱受战乱之苦。”
我心中有些恼怒,但仍强压怒火,耐心解释:“王大人,战争非儿戏,不能仅凭一腔热血。
当下大明需要的是稳定发展,而非一时的意气之争。
开展贸易可使双方获利,从内部瓦解北元势力,减少冲突。
加强防御则可保边境安宁,让百姓安居乐业。
此乃相辅相成之策,并非长敌人威风。”
这时,一旁的户部侍郎也附和道:“殿下,开展贸易所需钱财甚巨,如今国库并不充裕,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