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暗流初显,皇庄试手
登基大典那天,林凡穿着重达二十多斤的衮冕,在天坛祭天,在太庙祭祖,整整站了三个时辰,膝盖都快僵了。
可他不敢露出丝毫疲态,只能挺首腰杆,接受百官的朝拜——那一声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听在耳里,不是荣耀,是沉甸甸的责任。
大典过后,朝堂格局逐渐清晰: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凡事皆与三杨商议;杨士奇管吏部,掌官员任免;杨荣管兵部,掌军事;杨溥管礼部,掌礼仪教化;六部尚书各司其职,王振则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偶尔替皇帝批答一些简单的奏章。
林凡表面上依旧是个“听话的小皇帝”,每天按时上经筵,批阅奏章时都先问三杨的意见,可暗地里,他却在悄悄布局。
首先是人才。
他借着“选伴读”的名义,从锦衣卫和羽林卫的子弟中挑了三个孩子:一个叫石亨,十西岁,力大无穷,性格憨厚,是未来“北京保卫战”的功臣,此刻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卫所子弟;一个叫袁彬,十二岁,识字,记性好,历史上是朱祁镇被俘时的贴身侍卫,忠心耿耿;还有一个叫王越,十岁,心思缜密,说话做事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是未来的名将。
林凡让这三个孩子陪他读书,偶尔“玩闹”时,会故意考他们一些问题:“石亨,你说如果两军对阵,敌人躲在山谷里,怎么才能把他们引出来?”
“袁彬,你记不记得去年大同卫的军粮,是怎么运过去的?
路上花了多少天?”
“王越,你要是管着一个庄子,怎么才能让庄户多打粮食?”
三个孩子起初以为是皇帝的玩笑,可渐渐发现,陛下的问题都很实在,回答得好,还会得到赏赐——不是金银,是林凡画的“简易地图农具草图”,虽然画得简单,却让人一看就懂。
石亨照着图练布阵,袁彬照着图记路线,王越则照着图琢磨庄户的活计,都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小皇帝多了几分敬畏。
其次是技术。
林凡记得,宣德朝的纺织机还是“手摇单锭纺车”,效率很低。
他凭着记忆,画了一张“脚踏三锭纺车”的草图,找了个机会,把图交给了太皇太后身边的大太监:“张伴伴,你把这个交给内织染局的工匠,让他们试试能不能做出来。
就说……是朕做梦梦到的,觉得好玩。”
太皇太后知道后,笑着摇了摇头:“皇孙年纪小,净想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不过一个纺车而己,让他们试试也好。”
没想到半个月后,工匠真的做出了脚踏三锭纺车——虽然不如现代的精密,但比原来的纺车效率提高了三倍。
内织染局的掌印太监特意来奏报,说用新纺车纺出来的纱更细,速度更快,太皇太后都忍不住去看了一眼,对林凡道:“没想到你这梦,还真梦出了有用的东西。”
林凡趁机道:“奶奶,既然这纺车好用,能不能让工匠多做一些,分给京郊的皇庄?
庄户们多纺些纱,就能多换些钱,皇庄的收入也能多些。”
皇庄是皇室的私产,由太监掌管,收入归内帑。
太皇太后觉得有理,便答应了。
林凡又趁机提出:“皇庄的账目太乱了,朕想让袁彬去帮忙记账,用朕之前画的表格记,这样清楚。”
太皇太后没多想,便同意了。
袁彬去了皇庄后,按照林凡教的方法,把庄里的土地、人口、收支都记在表格上,还查出了几个太监虚报账目、克扣庄户粮食的事。
林凡把这事告诉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大怒,把那几个太监贬到了南京,还让袁彬正式掌管皇庄的账目。
这一来,林凡不仅有了第一个“据点”(皇庄),还培养了第一个能用的人(袁彬)。
他借着“关心皇庄收成”的名义,经常让袁彬汇报庄里的情况,还悄悄教袁彬用“堆肥法”改良土壤,用“轮作”的方式种庄稼——这些都是现代农业的基础知识,却在宣德朝的皇庄里,悄悄发了芽。
可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王振看着林凡越来越“有主意”,心里有些不安,便想讨好林凡,同时试探他的心思。
一天,王振给林凡送来一只西域进贡的鹦鹉,会说“吾皇万岁”,林凡表面上很高兴,赏了王振一些银子,可转身就对袁彬说:“王振最近和哪些官员走得近?
你让庄里的人悄悄盯着,有消息告诉朕。”
袁彬很快回话:王振经常和工部的一个郎中来往,那个郎中是王振的同乡,最近在申请“修缮紫禁城角楼”的项目,想让王振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
林凡把这事记在心里,没声张——他知道,王振的野心才刚刚开始,现在还不是动他的时候,得等自己的力量再强一些。
与此同时,三杨也在观察着这个小皇帝。
杨荣发现,陛下虽然年幼,却对军事格外感兴趣,经常问他“大同卫的兵力瓦剌的动向”;杨士奇发现,陛下对官员的考核很在意,会追问“这个官员在任上做了什么实事”;杨溥发现,陛下对“格物”(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经筵上偶尔会问“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月亮会变圆”。
“陛下天资过人,只是年纪太小,需引导他多关注经史,少想些‘奇技淫巧’。”
杨士奇在私下里对杨荣说。
杨荣却摇了摇头:“不然。
陛下问军事,是忧国;问吏治,是恤民;问格物,是求真。
这样的皇帝,比那些只知享乐的昏君强多了。
我们做臣子的,该做的是帮他把这些‘想法’落到实处,而不是阻止他。”
杨溥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可太皇太后年纪大了,王振又在旁边窥伺,陛下的路,不好走啊。”
他们的对话,林凡不知道。
但他能感觉到,三杨对他的态度,从最初的“敷衍”变成了“重视”,从“引导”变成了“商议”。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只要他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力量,迟早能真正掌握大权。
正统元年春,京郊的皇庄传来消息:用了陛下教的“堆肥法”和“轮作法”,冬小麦的收成比去年多了两成。
袁彬把新收的麦子送到宫里,林凡看着金黄的麦粒,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他拿着麦粒,去见太皇太后:“奶奶,您看,这是皇庄新收的麦子,比去年多了好多。
庄户们都说,是陛下的法子好,让他们能多吃一口饭。”
张氏看着麦粒,又看了看眼前的皇孙,眼神里满是欣慰:“好,好,祁镇长大了,知道为百姓着想了。”
林凡趁机道:“奶奶,皇庄的法子好用,能不能让户部选几个地方试试,推广到全国去?
这样天下的百姓都能多打粮食,大明就更稳了。”
张氏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这事让三杨和户部商议一下,可行就办。”
走出慈宁宫,林凡抬头看向天空,春日的阳光洒在朱墙上,温暖而明亮。
他知道,这只是他改变大明的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边境的瓦剌在崛起,王振的野心在膨胀,文官集团的阻力在潜伏,还有很多未知的挑战在等着他。
但他不再是那个刚穿越时惊慌失措的林凡了。
他是朱祁镇,是大明的皇帝,是带着现代知识穿越而来的“学霸”。
他有信心,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让大明,走向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第一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