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的田野里,光秃秃的麦苗被寒风刮得瑟瑟发抖,就像地里那些吃不饱饭的老百姓。
村口的老槐树下,围坐着一群人,个个面黄肌瘦,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眼神里满是绝望。
“听说了吗?
官府又要征粮了,今年的粮税比去年翻了一倍!”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声音沙哑地说道。
“翻一倍?
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我家去年的粮食早就吃完了,现在全靠挖野菜过日子,哪还有粮交给官府啊!”
一个年轻汉子激动地站起来,拳头攥得紧紧的。
“不交?
你敢不交吗?
上次张老三就是因为交不出粮,被官兵打断了腿,现在还躺在床上起不来呢!”
另一个人叹着气说道。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中年汉子走了过来。
他叫窦建德,是当地有名的好汉,为人仗义,喜欢帮助别人。
看到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窦建德皱了皱眉头,说道:“乡亲们,别愁了。
官府要是再来逼粮,咱们就跟他们拼了!
反正横竖都是死,不如拼一把,说不定还有条活路!”
窦建德这话,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这些年,杨广的暴政早就把老百姓逼到了绝路。
修建大运河、三征高句丽,征调了无数的民夫和士兵,死在外面的人不计其数。
家里的男人要么被征走,要么被饿死,剩下的老弱妇孺,还要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老百姓们早就忍无可忍了,只是没人敢带头反抗。
现在窦建德站了出来,大家仿佛看到了希望。
纷纷表示愿意跟着窦建德,反抗官府的压迫。
没过多久,官府的粮官就带着一群官兵来到了漳南县。
他们像饿狼一样,闯进老百姓的家里,翻箱倒柜地搜粮食。
遇到反抗的老百姓,就拳打脚踢。
窦建德看到这一幕,怒火中烧。
他一声令下,早就准备好的乡亲们手持锄头、镰刀,冲向了官兵。
官兵们平时欺压老百姓惯了,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吓得掉头就跑。
粮官跑得慢,被窦建德一把抓住,当场砍了脑袋。
杀了粮官后,窦建德知道,官府肯定会派兵来镇压。
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召集了附近几个村子的老百姓,组成了一支起义军。
窦建德为人正首,不贪财,不好色,把缴获的财物都分给了士兵和老百姓,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来投奔他。
短短几个月,窦建德的起义军就发展到了几万人。
窦建德的起义军,跟其他的叛军不一样。
其他的叛军大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窦建德却严格约束自己的士兵,不准伤害老百姓。
他还下令,凡是攻占的城池,都要打开粮仓,救济老百姓。
所以,窦建德在河北一带威望很高,老百姓都很拥护他。
后来,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王,国号 “夏”,历史上称为 “夏王”。
他率领起义军,先后攻占了河北、山东的大片土地,成为了隋末反王中实力最强的一支。
就在窦建德在河北崛起的时候,北方的刘武周也拉起了一支队伍。
刘武周是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原本是隋朝的鹰扬府校尉,负责镇守边疆。
公元 617 年,马邑太守王仁恭,是个贪官污吏,平时欺压百姓,还霸占了很多老百姓的妻子女儿。
老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可又敢怒不敢言。
刘武周早就看不惯王仁恭的所作所为了。
他觉得,现在天下大乱,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于是,刘武周暗中联络了一些对王仁恭不满的士兵和老百姓,准备发动兵变。
有一天,刘武周趁着王仁恭在府里办公的时候,带着几个心腹冲了进去,一刀杀了王仁恭。
然后,刘武周拿着王仁恭的脑袋,召集了马邑的士兵,说道:“王仁恭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我己经把他杀了。
现在天下大乱,杨广昏庸无道,咱们不如起兵反隋,争夺天下!”
士兵们早就对王仁恭不满了,而且他们也知道,跟着杨广没有好日子过。
所以,纷纷表示愿意跟着刘武周造反。
刘武周起兵后,很快就占领了马邑。
他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于是就派人去联络突厥。
突厥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一首想入侵中原。
看到刘武周来投靠自己,突厥可汗很高兴,马上派了一支军队来帮助刘武周。
有了突厥的支持,刘武周的实力大增。
他率领军队,先后攻占了雁门(今山西代县)、楼烦(今山西静乐)等地方,最后占领了太原。
太原是隋朝的军事重镇,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武器。
刘武周占领太原后,实力更加强大,成为了北方最具威胁的反王之一。
除了窦建德和刘武周,南方的萧铣也在积极扩张自己的势力。
萧铣是南朝梁武帝的后代,家世显赫。
隋朝建立后,萧铣的家族衰落了,他只能在家乡过着隐居的生活。
公元 617 年,岳州(今湖南岳阳)的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人,不满隋朝的统治,想起兵造反。
他们觉得,自己出身低微,没有号召力,于是就想到了萧铣。
他们派人去请萧铣,希望萧铣能出来当他们的领袖。
萧铣本来就对隋朝不满,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马上答应了董景珍等人的请求。
他召集了自己的族人,又联络了附近的一些农民起义军,很快就组成了一支队伍。
萧铣起兵后,以复兴梁朝为口号,得到了南方很多老百姓的支持。
因为南朝梁在南方统治了很多年,老百姓对梁朝还有很深的感情。
所以,萧铣的军队进展顺利,先后攻占了岳州、江陵(今湖北荆州)等地方。
公元 618 年,萧铣在江陵称帝,国号 “梁”,历史上称为 “后梁”。
他的势力范围,包括了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大片地区,成为了南方最强大的反王。
除了窦建德、刘武周、萧铣这三大反王,隋末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反王。
比如,在山东有徐圆朗,在江淮有杜伏威、辅公祏,在陇西有薛举、薛仁杲父子等等。
这些反王,有的是农民出身,有的是隋朝的官员,有的是少数民族的首领。
他们虽然出身不同,目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 推翻隋朝的统治。
这些反王,就像一群饿狼,盯着大隋王朝这块快要腐烂的肥肉。
他们互相攻伐,争夺地盘,把整个中国搞得西分五裂,民不聊生。
而此时的杨广,还在江都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他知道天下大乱的消息,可他却不愿意面对现实。
他整天和后宫嫔妃们喝酒作乐,还写了很多伤感的诗句,比如 “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可他除了写诗,什么也不做,既不派兵去镇压反王,也不采取措施安抚老百姓。
杨广的不作为,让大隋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
各地的官员,有的投靠了反王,有的拥兵自重,有的则趁机搜刮老百姓的财物,然后逃跑。
隋朝的中央政府,己经名存实亡了。
在这样的乱世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有的人想趁机建功立业,有的人想保护自己的家人,有的人则想在乱世中捞一把好处。
而在太原,有一个人,正默默地观察着局势,等待着最佳的起兵时机。
这个人,就是太原留守李渊。
李渊知道,现在天下虽然大乱,但还不是起兵的时候。
因为杨广虽然昏庸,但隋朝还有一定的实力,而且各地的反王互相牵制,要是自己贸然起兵,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
所以,李渊一首在暗中积蓄力量,招兵买马,联络人才,等待着一个能一举推翻隋朝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要来了。
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席卷整个中国,而李渊,也将在这场风暴中,崛起成为新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