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却早己醒来,或者说,他几乎一夜未眠。
脑海中那个关于稀土元素掺杂的方案,如同烙印般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这种“不劳而获”的清晰,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寒意。
他轻手轻脚地爬下床,洗漱时看向镜中的自己。
额角的伤口己经结痂,很小,但一种微弱的、持续的温热感却始终萦绕不去,仿佛皮肤下埋藏着一粒即将萌芽的种子。
“必须验证。”
他对自己说。
只有冰冷的实验数据,才能衡量这“机遇”的真实分量。
不到七点,材料学院实验楼还空无一人。
他独自进行着制备流程——称量、配料、放入高温炉。
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得可怕,仿佛肌肉记忆。
当炉门关闭,程序启动,他才感到自己的心跳在寂静中擂鼓。
等待期间,他试图主动去“思考”课题的其他难点,但大脑空空如也。
那个神秘的“推演”能力并未再现,它只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答案”,然后悄然隐匿。
“叮——”制备完成。
当那块呈现出深邃暗灰色、流淌着奇异陶瓷光泽的金属块呈现在眼前时,林风的心跳漏了一拍。
仅仅是外观,就与他过去所有的失败品截然不同。
后续的性能测试更像是一场接一场的无声地震。
力学性能、微观结构、阻尼测试……每一项数据都远远超出了课题预期,甚至突破了现有理论的桎梏。
报告单上的曲线和数字,不再是学术成果,更像是一份来自未知文明的“技术施舍”。
成功的狂喜只持续了瞬间,随即被巨大的迷茫和恐惧吞噬。
这不正常。
这太不正常了。
他独自坐在冰冷的实验台前,手里捏着那份足以在顶尖期刊引发轰动的报告,却感觉它烫得吓人。
额角的温热感似乎更明显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风陷入了极度的矛盾和焦虑之中。
他按时上课,完成日常作业,但在实验室里,他不敢再进行任何与那方案相关的深入测试。
他反复研究那份数据,试图从自己己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但每一次都徒劳无功。
这技术像是凭空出现,完美得令人恐惧。
他开始大量查阅资料,从材料学前沿到神经科学,甚至偷偷搜索了“流星”、“陨石”、“超自然现象”等关键词。
结果要么是科幻小说,要么是未经证实的传闻,没有任何东西能解释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
他变得沉默寡言,下意识地回避人群,尤其是熟人的目光。
他害怕被人看出端倪,害怕脑海中的秘密会不受控制地泄露。
“风子,你最近怎么了?
魂不守舍的。”
食堂里,老周啃着鸡腿,含糊不清地问,“是不是流星雨那天晚上吓到了?”
林风心里一紧,勉强笑了笑:“没事,就是课题压力有点大。”
“嗨,我就说嘛,别把自己逼太紧。
走走走,晚上打球去?”
“不了,我……还有点数据要处理。”
林风找了个借口匆匆离开。
他无法坦然面对朋友的关心,内心的秘密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他与外界隔开。
独处时,他不断地权衡:隐瞒下去?
利用这能力,他可以轻易发表顶级论文,获得荣誉、金钱,甚至开创自己的科技公司。
但然后呢?
这力量的源头是什么?
它会不会有未知的风险或代价?
一个人,能守住这样的秘密多久?
如果被其他势力发现,他是否有能力保护自己和家人?
上报国家?
这意味着他将失去对自身命运的部分掌控,他的一切都将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但同样,国家机器拥有他无法想象的资源和力量,能够深入调查“星璇”的来历和风险,能够将这份技术真正转化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力量。
这或许,是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更大危机的最负责任的方式。
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
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一些画面:基于这种新材料制造的航天器突破天际,更高效的能源系统点亮城市……以及,流星雨那晚,那颗轨迹诡异的、暗红色的“流星”。
它来自哪里?
是善意,还是陷阱?
个人,在如此浩瀚而未知的力量面前,实在太渺小了。
他猛地坐起身,打开电脑,登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网站,然后又茫然地关上。
该通过什么渠道?
怎么说?
谁会相信一个本科生关于“外星脑机接口”的天方夜谭?
正当他彷徨无措时,一个极其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意念”或“提示”,并非语言,更像是一种首觉,在他脑海中闪过——安全、信任、最高权限——与此同时,他下意识地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一个他从未关注过的词条:“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重大技术专项办公室”。
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官方页面和联系邮箱,林风深吸了一口气,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但天平己经开始倾斜。
他意识到,独自背负这个秘密,或许比将它交托出去,更需要勇气,也承担着更大的、他无法预估的风险。
他关掉网页,清除历史记录。
还需要时间,需要更周密的思考,也需要……一个契机。
他拿起桌上那块暗灰色的金属样品,冰冷的触感透过皮肤传来。
这不再是荣誉的敲门砖,而是命运交到他手中,一份沉甸甸的、福祸未知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