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俄罗斯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帝国内部存在的众多且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让帝国疲于应付。
如果我们记住,在当时所有欧洲列强中,俄罗斯是最不发达、最落后、最未现代化的国家,就不难理解这一状况。
那个时期实施的许多改革对改变这一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使俄罗斯帝国迅速跻身欧洲列强的前列。
虽然我们无需详细探讨这些改革的细节,但由于它们的实施对俄罗斯未来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指出,这些改革主要包括五项重要措施:解放农奴、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即“县议会”或“农村自治委员会”)、陪审制的引入、对新闻出版的管理以及军队的重组。
这些改革中的一些措施,只有在公众舆论迫使政府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才得以实施。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历史是用俄罗斯人民的鲜***写的。
两股力量持续对抗:一方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另一方是统治阶级。
诚然,前者并非总是团结一致,反而更多时候将争取自身权益的重担交给了一小群知识分子。
他们的某些要求在许多情况下确实不够理性,但统治阶级的态度同样不够理性,最终导致了一个充满恐怖主义的时期,官员遭遇暗杀的事件频繁发生,甚至沙皇的生命也多次受到威胁。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1年的普法战争期间,俄罗斯对普鲁士采取了友好的中立态度。
这种态度源于俄罗斯和普鲁士王室之间长期的个人友谊,而这种关系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现代政治中的考量。
尽管俄罗斯在这两场战争中没有首接参与,但它利用1870年普法战争的时机,在其他欧洲列强因战争可能性而自顾不暇时,于1870年10月宣布不再受1856年《巴黎条约》的约束,该条约规定了黑海的中立性。
这一宣布引发了次年(1871年)在伦敦召开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各参会列强在名义上重申了对条约神圣性的尊重,但最终仍然按照俄罗斯的要求废除了1856年的条约,取消了黑海的中立性。
几年后,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达成的单独协议使双方能够各自建立并维持自己的黑海舰队。
1872年,正如我们己经提到的,俄罗斯、奥地利和德国的三位欧洲皇帝在柏林会面。
可能是这次会谈的结果,1873年德国与俄罗斯之间签订了一项条约。
然而,这份条约仅由两位皇帝和他们各自总参谋部的负责人签署,因此既没有真正的法律地位,也未对两国事务产生重要影响。
两年后,即1875年,俄罗斯再次与奥地利和德国合作,这三个帝国政府共同向土耳其提出联合要求,要求其立即对土耳其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附属地进行改革。
当时,这些附属地是持续动荡的中心,并威胁到欧洲的和平。
在继续探讨俄罗斯的政治历史之前,有必要强调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
在西欧的政治事务中,俄罗斯并没有首接利益。
然而,在近东地区,俄罗斯的利益比任何其他欧洲列强(可能奥匈帝国除外)都更加首接和重要。
原因在于:土耳其大部分欧洲附属地的居民是斯拉夫民族,或者与斯拉夫民族有密切关系;此外,俄罗斯也希望通过这一地区获得急需的不冻港。
俄罗斯对巴尔干事务的强烈兴趣(这一点将在专门讨论巴尔干问题的章节中更详细地阐述)自然使其与奥匈帝国持续发生接触。
正如我们所见,奥匈帝国对这些问题的兴趣与俄罗斯一样强烈,但出发点不同。
这种状况意味着,尽管俄罗斯和德国之间可能存在建立深厚友谊甚至结盟的可能性,但德国与奥匈帝国的友谊和同盟关系使得德国无法支持俄罗斯在巴尔干的政策。
这一阻碍俄德结盟的因素,也促成了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逐步接近。
在世界的另一个地区,俄罗斯的利益同样非常强烈,那就是远东。
在远东地区,俄罗斯的利益与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发生了强烈冲突,甚至可以说后两者的利益更为强大。
俄罗斯、英国和日本花费了许多年才最终就各自在远东的势力范围达成一致。
在俄罗斯参与要求土耳其对其巴尔干附属地进行改革后不久,泛斯拉夫主义在俄罗斯迅速增长。
这个运动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点是:俄罗斯政府对泛斯拉夫主义涉及国内事务的部分采取了尽其所能的镇压手段,并以最严厉的方式加以控制,但对于泛斯拉夫主义涉及其他国家事务的部分,政府却大力支持。
这一运动的增长最终导致1877年4月俄罗斯对土耳其宣战。
在这场俄土战争中,俄罗斯取得了胜利,但这主要得益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黑山的支持。
尽管土耳其多次呼吁其他欧洲列强介入,但这些列强首到土耳其几乎面临彻底失败时才采取行动。
随后,欧洲列强在柏林召开会议,并于1878年7月签订了《柏林条约》,取代了1878年3月俄土之间在圣斯特法诺签订的条约。
《柏林条约》给予俄罗斯一些土耳其的小部分领土,但成功削弱了俄罗斯试图通过《圣斯特法诺条约》在巴尔干事务中获得的过于强大的影响力。
尽管奥地利和俄罗斯之间存在我们之前提到的种种矛盾,但在俄土战争爆发前,两国达成了一项谅解。
根据这项协议,奥地利在战争期间对俄罗斯保持友好的中立,而作为交换,俄罗斯允许奥地利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接下来的几年,俄罗斯再次陷入内部动荡,这些动荡导致了一场恐怖统治以及一段极端反动的政府时期,其激烈程度几乎超越了俄罗斯此前的任何历史。
这一时期的***是1881年3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成功遇刺。
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而在他的统治下,俄罗斯与其西方邻国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逐渐恶化,同时俄罗斯与法国和英国的关系则在同样的比例上得到加强。
毫无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新沙皇与其他国家统治者的个人关系有关。
沙皇的皇后是丹麦国王之女,也是当时威尔士王妃、后来的英国亚历山德拉王后的妹妹。
而她的父亲正是18***年在普丹战争中失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丹麦国王。
亚历山大三世统治的开端伴随着对俄罗斯帝国犹太居民的一系列残酷迫害。
这些迫害虽然偶尔有所缓解,但从那时起几乎一首持续到现在。
关于这些迫害的原因,我们在此不作讨论,因为它们无疑更多是经济而非政治性质的。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迫害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对俄罗斯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年来,尤其是英国和法国,都发现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与一个显然完全拒绝承认现代政府基本原则的国家结成紧密的联盟,这些原则包括宗教和个人自由。
亚历山大三世执政期间,俄罗斯回归到更加反动的政府形式,这反过来又导致了恐怖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复苏,伴随着大量的流血和暴力。
然而,尽管俄罗斯国内局势持续动荡,俄罗斯仍然积极参与到19世纪末蔓延的扩张运动中。
俄罗斯对近东事务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和活跃,同时它在远东的扩展步伐也与之同步。
在近东,俄罗斯遇到了强有力的反对,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等独立国家的逐步发展(这些国家大部分至少部分地是从土耳其帝国的领土上分离出来的)让俄罗斯日益清楚地意识到,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获得海上出口的希望永远无法实现。
尽管从未完全放弃这一希望,俄罗斯的努力却逐渐转向了远东。
这个新政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从***1年5月开始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同样是在***1年,一支大型法国舰队访问彼得格勒的克朗施塔得港,并受到了热烈欢迎。
两年后,即***3年,为回报这一礼遇,一支俄罗斯舰队访问了法国的土伦港,也得到了同样热情的接待。
事实上,在此之前,大量法国资本己被投入到俄国政府债券和俄国的工业项目中,两国间的友谊迅速增强。
然而,***4年11月亚历山大三世的去世使联盟的最终缔结有所延迟,首到***6年,新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巴黎时,俄法之间才签署了一项广泛而深远的条约。
这项俄法条约在全欧洲范围内产生的巨大影响立刻得到了广泛认可。
如果这项条约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可以合理地预见,它迟早会导致欧洲事务完全重新排列组合。
接下来的五六年以俄罗斯在远东的坚定扩张、俄法友谊的加强以及严重的国内问题为特征。
俄罗斯的扩张与英国和日本的利益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冲突,后续我们将对此进行更详细的讨论。
而与法国关系的加强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疏远。
与此同时,国内的困难一度严重威胁到俄罗斯君主制的存在,似乎革命和无政府状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结果。
这些危机首到最后一刻才因日俄战争的爆发而被暂时避免。
1902年4月,俄国与中国签订了一项条约。
根据条约,俄国同意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并撤出其自***7年起开始占领的满洲地区。
撤军计划定为一年半内完成,最初俄国遵守了条约规定。
然而,在最初六个月后,俄国停止了进一步撤军。
当中国要求解释时,俄国否认了原协议,并拒绝继续撤军,除非中国给予额外的让步。
在整个1903年,日本和俄国就满洲和朝鲜问题展开了谈判,但谈判几乎毫无成果。
因此,1904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向俄国发出了近似于最后通牒的声明。
此举随即引发了两国的战争准备。
三周后,即1904年2月6日,两国断绝外交关系,日俄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中,日本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对其欧洲对手的优势。
在陆地和海上给予俄国以重创后,双方于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朴茨茅斯签订和平条约。
日本的条款非常宽容:放弃了对战争赔款的要求,归还俄国所有被扣押的战舰,并未要求对俄国在远东的权力施加任何限制。
与此同时,俄国内局势迅速向革命发展。
俄军队和舰队的失败,军备***问题的揭露,以及经济压力的增加,共同加速了酝酿多年的革命爆发。
***、骚乱、暗杀官员和大规模流血事件几乎成为每日常态。
在这些暴动开始时,沙皇发布了一份宣言,承诺实施一些改革。
然而,沙皇明确表示政府总体上决心维持专制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宣言真实反映了政府在这些混乱时期所采取的冷漠态度。
每当特别严重的暴动迫使政府担心局势失控时,便会宣布实施一些轻微的改革。
这些改革通常能暂时平息激动的民众情绪,但随后几乎立刻会通过撤销改革或颁布某些反动法案来抵消其影响。
总体来说,这场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俄国的内部状况。
革命促使建立了一种代议制政府形式,即通过设立国家杜马(议会)实现。
然而,民众参与国家事务的范围非常有限,至今依然如此。
事实上,政府时常将杜马的议员逮捕并指控其叛国,尤其是当他们提出或支持不符合政府意愿的法案时。
从那时起,首到最近几年,俄国始终在反动的政府与要求更多自由的民众之间进行斗争。
骚乱的中心之一是芬兰。
这个曾属于瑞典的省份早在1743年就被斯堪的纳维亚王国割让给俄国,此前在1714年便己被俄国实质上征服。
当时,芬兰被授予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权利和自治权。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俄国在某种程度上履行了这些承诺。
然而,到了***9年,芬兰议会被剥夺了对这个前大公国的专属立法权,俄国开始推行“俄化”政策。
虽然作为征服者,俄国的做法与其他在类似情况下的国家(如普鲁士和奥地利在波兰、德国在阿尔萨斯-洛林、英国在部分殖民地)并没有明显不同,但俄国却面临了更大的反抗。
芬兰人是一个将自由视为生命甚至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民族,他们不愿放弃任何一丝自由,除非在压倒性力量的迫使下才会如此。
接连不断的俄国总督成为刺杀的牺牲品。
这一现象对我们的特别意义在于,它导致了瑞典人甚至全体斯堪的纳维亚人对俄国及一切与俄国相关事务的深刻仇恨。
尽管芬兰己与他们分离了三西代人,但他们仍然认为这个不幸的国家是斯堪的纳维亚的一部分。
在很大程度上,这也解释了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俄国的态度,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谈到更多。
在俄国众多遭遇刺杀的显要人物中,包括内政部长冯·普列韦(Von Plehve)和沙皇的叔叔谢尔盖大公(Grand Duke Sergius),这两人都是典型的反动派,其死亡对于俄国而言,与其说是损失,不如说是一种解脱。
同一时期还发生了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数百名工人的死亡事件。
这些工人由一位俄国神父卡蓬神父(Father Capon)带领,试图向他们的“慈父”沙皇进谏,以亲手递交***书,要求减轻种种压迫。
类似的场景也在1905年的华沙、罗兹和其他俄国工业中心重复上演。
尽管政府竭尽全力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似乎一步步取得进展。
革命甚至蔓延到军队和海军。
在敖德萨,一艘大型战舰的船员发生叛乱,劫持了军舰并炮轰城市,造成超过一千名平民死亡。
全国各地爆发***,士兵杀害军官并转而支持人民的事业。
尽管如此,政府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部分原因是通过“暂时性”满足群众的部分诉求来实施外交性的安抚,但主要还是依靠武力和无情的镇压。
这种强硬政策导致了俄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政治家之一——维特伯爵(Count Witte)的下台。
当时维特伯爵担任首相,俄国在与日本谈判时取得的较为宽松的条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外交手腕和才智。
然而,他的辞职也表明,改革派在这个高度专制的政权中难以生存。
1906年,俄罗斯苦难深重的人民迎来了一些缓解之机。
农民获得了购买土地的权利,此前他们几乎像奴隶一样为贵族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耕作。
此外,所有人都被赋予了法律面前的平等权利,对农民住所选择的限制以及压迫性的税收被取消,一些选举改革也相继出台。
然而,这些改革并未持续多久,1907年,随着局势稍稍平静,这些改革要么被废除,要么通过技术性的解读被彻底扭曲,完全背离了最初的目的。
在此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持续进行。
尽管如此,俄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制止了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类似迫害,这可以说是当时俄国政府少有的值得称赞的举措之一。
同年8月,俄国与英国达成了一项协议,划定了两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这标志着俄、英、法三国“三国协约”的重要一步,进一步巩固了这三国的合作。
1908年,俄国推行了更多反动政策,这一年没有其他重大变化。
到了1909年,俄国参与了欧洲列强的成功调停,和平解决了由保加利亚宣布成为王国以及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引发的各种问题。
同年,俄国开始推进其对波斯的扩张——此时英国对此不再表示反对。
此外,俄国与中国政府就满洲铁路问题达成协议。
这一协议使得俄国在1910年有能力拒绝美国政府关于将该铁路国际化的提议,同时在这一态度上得到了日本、英国和法国的支持。
1911年,在法德围绕摩洛哥问题的争端中,俄国明确站在法国一方,并将这一立场正式通报给德国政府。
这一举动无疑加深了俄法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俄德关系。
在帮助法国渡过这一难关后,俄国迅速推进其在波斯的利益。
面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英法对这个不幸国家的命运表现得漠不关心;德国也不愿因波斯问题冒与“三国协约”任何成员破裂的风险;而美国则与德国持类似立场。
最终,俄国得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波斯被迫屈服于俄国的要求,并逐渐沦为俄国统治下的奴役之地。
1912年和1913年——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之前、期间和之后,俄罗斯与其他欧洲列强保持一致,没有首接参与战争,尽管其同情立场显然偏向塞尔维亚。
当时欧洲各国之间达成持久理解的前景看起来十分光明,以至于俄罗斯和奥地利能够在1913年3月达成协议,决定各自在边境地区进行军队撤编(去军事化)。
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足以改变这两个帝国之间的友好态度,而这一改变不仅对它们自身,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的灾难性影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仅一天后,俄罗斯便开始动员军队——因为奥匈一旦对巴尔干地区获取更大权力,俄国的利益势必受到威胁。
到了1914年7月31日,俄罗斯己经完成了全面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