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中国成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林景和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心中充满了希望。

二儿子的降生,恰似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他的人生,于是他给孩子取名林伟明,寓意着伟大而光明的未来。

可谁能想到老天却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长子竟在某天因吃了块红薯而意外噎死,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宛如晴天霹雳,让林景和的世界瞬间崩塌。

历史的齿轮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悲伤而停滞,翻过年后,划分成分,由于家产早己挥霍一空,再加上上缴家产和小弟被污蔑通共,父亲幸运地没有被划分为地主,仅仅领了个中农的身份。

而林景和也因为建国时主动把开的小工厂上交国家,是以为了优待他,仍保留了他的铺子,随着供销社的推出,又私转公合并了左右两间铺子成了供销社,给了林景如补贴,也算变相的租房子的租金。

让林景如当了供销社的会计,当然供销社经理是组织上安排的,搬离了原来的房子,住进了筒子楼,卢月平日去接点零碎活,召集孩子们呼呼火柴盒,自家织的土布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忙忙碌碌。

这段时间三子和二女相继降临人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夫妻的伤痛。

只是人一空下来就会想起那个可爱的孩子,想起那微卷的头发,睁着大大的眼睛,露出细细的小米牙叫着“爸爸、姆妈”,那时候夜深人静,两夫妻还是要絮絮叨叨回忆下,哭一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席卷而来,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之中。

粮食短缺,物资匮乏,人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林景和所在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一家老小都要依靠他来维持生计。

林景和的家庭本就不富裕,母亲留下的首饰是家中为数不多的值钱物件。

然而,面对饥饿的威胁,为了能让家人吃上一口饱饭,他不得不狠下心来,将母亲留下的首饰变卖了。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极其痛苦的决定,那些首饰承载着他对母亲的思念和回忆,但生存的压力让他别无选择。

可即便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依旧是难以为继。

日子一天天过去,情况没有丝毫好转,无奈之下,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妻子的首饰。

妻子虽然心中不舍,但也理解丈夫的难处,只能默默同意。

于是,林景和变卖了妻子的部分首饰,以此勉强支撑着家庭的开销。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地终于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人们的生活也开始慢慢地走出阴霾,渐渐地有了向好的转变。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供销社,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街头巷尾。

它虽然不大,但却承载着周围居民们日常生活的诸多需求。

走进这家供销社,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琳琅满目的商品陈列架。

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日用品、食品以及一些简单的农具等。

每一件物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在等待着顾客将它们带回家。

林景和虽然是会计,但是还是供销社总有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也会去当下售货员,他总是面带微笑地站在柜台后面,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光临的客人。

他耐心地倾听着顾客们的需求,并熟练地从货架上取下相应的商品递给他们。

无论是购买一包盐还是一块肥皂,林景和都会认真对待,确保每个顾客都能满意而归。

除了销售商品,林景和还经常与街坊邻居们聊天交流。

他关心着大家的生活状况,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有时候,遇到经济困难的家庭,他甚至会主动给予一定的优惠或者赊账帮助,让那些暂时陷入困境的人们能够度过难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供销社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凭票购买的年代,售货员是个吃香的职位,会计也是个稳定受人尊敬的职位。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这家小小的供销社成为了人们心中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

卢月也终于得以过上一段轻松惬意、令人愉悦的时光。

这座筒子楼像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一间屋子都是一个小小的巢穴。

楼道狭窄幽暗,场墙壁上剥落的涂料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楼里的居民相互之间非常熟悉,孩子们在楼道里追逐戏,家长里短,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聊天。

每到饭点,楼道里就会飘来各种食物的香味,让人感到温又亲平日里,当然也有疾风勾调的时候,人一多,是非也多,卢月是个心平气和的人,不喜争吵,卢月会时常会在小小的客厅里坐着织布,窗前摆着她的陪嫁,一架织布机,她一人织布,旁边放着小女儿的小床,大女儿带着两个弟弟在那糊。

偶有邻居路过她还会愉快地与左邻右舍闲聊家常,分享生活中的点滴趣事。

而最让一家人感到欣喜若狂的事情莫过于家中的大女儿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优异成绩,成功考入了大学!

要知道,那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啊,当时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其含金量之高简首难以想象!

当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回到遥远的乡下老家时,年迈的老夫妻俩喜不自禁,当即决定简简单单地摆设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欢庆这一难得的喜事。

深夜,夫妻二人闲话,“唉,感觉我又有了,你这死老头子,这一大把年纪,老大都上大学了,我还要生个老小,真要笑话死人。”

“笑话什么,现在你这是光荣妈妈,多生几个,国家搞不好还要发证书给你。”

“啥光荣妈妈,这一大家子人,张嘴等着吃,以前的物件都典当的差不多了,真是愁死个人。”

卢月摸着尚未显怀的肚子,愁容满面,乡下现在赚公分,但是公婆自己都不怎么下地赚公分,婆母割草赚那三瓜两枣,还不够老两口嚼用的,靠着偷藏的祖产勉强过活,幸而大女儿有补贴。

翻过年,林家的小儿子出生了,日子更是捉襟见肘。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