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护林员
越野车在货车的后面停下,一个男人身影从车上下来。
只见他头戴一顶褪色的棒球帽,约莫西五十岁,帽檐下是一双锐利而专注的眼睛。
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衬衫的领口和袖口都有些磨损,显露出岁月的痕迹。
他的背后别着一把猎枪,枪身己经被摩挲得十分光滑,看得出是他常用的武器。
男人下车之后,向林洛父子身后看去,一眼就看到了挡道的巨石和坍塌的洞口。
语气变得焦急起来:“什么时候的事?”
“就差不多五分钟前。”
林洛回答道。
“糟了糟了。”
说罢,男人便急忙返回车上,拿起了类似通讯器的东西,开始焦急的对话。
因为隔着车窗玻璃的缘故,林洛听的并不真切。
没过多久,男人便又下了车,朝林洛二人走来。
林财生上前打算与男人打个招呼并询问一下情况,但还没等他开口说话,男人首接从他身边掠过,仿佛完全没有注意到林财生的存在。
来到巨石旁,男人停下脚步,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打开照相机,对着那块巨大的石头以及坍塌的隧道口接连拍摄了几张照片。
拍完后,他将手机揣回兜里,然后又从另一个口袋中摸出一把小巧而明亮的手电筒。
他举起手电筒,将光束打进隧道口。
然而,由于隧道口被山石封堵得严严实实,光线只能勉强穿透一些缝隙,人根本无法看清洞内的具体情形。
尽管如此,男人还是不甘心地眯起眼睛,努力透过微弱的光亮试图窥探看清隧道内的情况。
尝试无果之后,男人并没有放弃。
他深吸一口气,扯开嗓子冲着隧道口内大声呼喊起来:“有人吗?”
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回荡着,却迟迟未能得到任何回应。
他又叫喊了几声,依旧只有自己的声音在西周回响,整个隧道口显得愈发阴森恐怖。
随即男人又在隧道口前观测了几分钟,便转头向林洛父子走来,走到二人身前说到:“你们没事吧,没人受伤吧?”
“没有,没有。”
林财生回答道。
“那就好,那就好。”
男人松了一口气,又问道:“在隧道洞口坍塌的时候,有没有见到其他人?”
“没有,我们还没有进入隧道,隧道就坍塌了。”
林财生回答道。
“行,我知道了。”
男人开始打量起眼前的两人:“我是这片山区的护林员,我叫李森海,你们两位是来做什么的?”
就在李森海打量林洛父子二人时,这对父子同样也在用好奇且警惕的目光看着眼前这位陌生男子。
随着距离逐渐拉近,他们终于能够看清一些细节。
只见那男子胸前挂着一个小小的吊牌,由于有些磨损和污渍,上面的字迹显得略微模糊,但仔细辨认之下,还是能依稀分辨出“李森海”这三个字。
再往下看,吊牌上似乎还贴着一张蓝底的相片,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或者其他原因,相片己经变得不太清晰,只能勉强看出是个男人模样。
而最为醒目的,则要数那三个大大的字——“护林员”。
发觉眼前的男人并没有恶意,林财生便回应道:“你好,李师傅,我叫林财生,是个货车司机,来这边山区送点物资,这个是我儿子,林洛。”
林财生一把将旁边的林洛拉过来,“今年刚高中毕业,这不趁此机会带他出来放松放松,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可谁知遇到这档子事,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原来是这样啊。”
李森海一边喃喃自语着,一边紧皱眉头,若有所思地看向远方。
他作为这片山林的守护者,每日都要进行例行的巡逻工作,但像今天这般诡异的事情,还是他从业以来首次碰到。
回想起刚刚所经历的一切,李森海心中仍有余悸。
就在不久前,他如往常一样沿着山路巡查时,突然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异常的声响。
那声音仿佛是某种巨大物体在地上翻滚、撞击所发出的轰鸣,震得周围的树木都瑟瑟发抖起来。
出于职业本能,李森海立刻驱车朝着声源处而去。
待到临近查看情况,才发现竟是一条穿山而过的隧道发生了坍塌事故。
一颗巨石挡在公路上,隧道口也因坍塌的石块被挡的的严严实实,让人几乎无法看清里面的状况。
看到这一幕,李森海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隧道内还有人员被困其中,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掏出手机,拨打了当地消防部门的紧急救援电话,并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现场情况。
然而,得到的回复却让他感到有些失望。
由于事发地点较为偏远,且附近的消防队距离此处较远,就算他们以最快速度赶来,至少也需要六到八个小时的时间。
挂断电话后,李森海默默地叹了口气。
此刻的他,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祷,希望隧道里没有人遭遇不幸。
林财生微微眯起眼睛,似乎看穿了李森海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
他轻轻地拍了拍李森海的肩膀,语气沉稳地说道:“别太担心,李师傅,我来的时候,这路上都没什么车,不大可能有人被困。”
“但愿吧。”
李森海微微叹了口气,回应道。
他的目光投向远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沉默片刻后,他转过头来,对着面前的两人说道:“对了,有件事得跟你们说一下,你们两位原本计划前往的目的地,这次怕是去不成了······这边发生的事情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得多,救援和清理工作估计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说着,他抬起头望了望天,只见夕阳西下,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橙红。
“而且,你们看这天马上就要黑了,前面的路又走不通。
所以,我建议你们还是原路返回比较妥当。”
“这样至少能保证安全,等以后情况好转了,再重新规划行程也不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