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那,幼儿时期的点滴,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罢了,我不希望从这种岁月的太平间里去寻找我死亡己久的热情。
自从学会了“认字”之后,我孤僻的性格开始显露,在最喜欢探索的年纪,做一些无趣又苍白的事情,或许是因为年纪还小,对孤独感这一句话没有任何的概念,对书本和玩耍未曾感到过任何的乐趣,对我所看到的事物的认知越来越扭曲,我开始越来越不理解,他人的快乐为何如此简单?
他人所说的幸福又是如何?
我开始对很多事情有了疑问,但可惜这好像并不是年少的我对这些事物的探索,也并不是我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我依稀记得我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个班主任,她很瘦,瘦得跟苞米杆子一样,也很年轻,或许是因为从事教育行业,所以当时她的言语都是一些令人深思熟虑而充满哲学的言语,我记得她说过她在大学时期所研修的科目是英语,所以当时全班的学生都会拿他们蹩脚的英语跟老师交涉,但无奈似乎作为我们的班主任,她好像没有太大的耐心,她似乎对这些小孩的刻意讨好没有太大的兴趣,她的每一句言语深刻有骨感,当时我才明白言语中透露出现实的感觉,就像我们小时候打雪仗,往往会有人把雪球塞到人家衣服里的那种冰冷。
我感受到………她好像也很孤独为了排解自己的孤独,我试图找到我的兴趣爱好,我尝试了书法、绘画、田径运动等等,当时我觉得所有的兴趣项目我都好像都喜欢,而这些兴趣爱好们似乎不喜欢我,而我好像又不想刻意讨好它们在我所有学科的成绩里,我的语文成绩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我对文字之间的跳动,言语给人的冲击有了一种心动的感觉。
我开始认真对待我的每一场语文考试,我最沉迷语文考试中最后的写作文,我试着把我在书中看到的词语、深刻的语录、从字面上看着深刻的诗句写进我的作文,我当时把我的作文视为我自己的作品,有时我对我的作品很满意,有时我又很后悔写下这篇作文,因为在我的眼里,凡是我写下的每一笔字和每一篇文章老师都会认真的阅读,我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老师是否认真对待我们这些“熊孩子”的文笔能力。
因为家庭的原因,我的每一篇作文都会收到语文老师的关注,而我的老师也很默契的把这些作文内容发给我的母亲,由于年纪小的原因,有些我所写下的言语放在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会有一种奇怪的违和感,我想过因为这些高端的诗词,我会让我的老师我的母亲为我骄傲,但是我想得太多了,我自认为犀利且富含深意的文笔反倒变成了老师与母亲对我特殊关照的一个原由,我似乎成了一个心理问题很严重,孤僻未曾有人注意过的孩子。
在那种不被人理解的那段时间里,我最喜欢一本书,“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我一首都觉得海明威很厉害,到至今我也无法理解他为什么可以把孤单、寂寞、冰冷写得这么立体一个冰冷倒不能再冰冷的海洋和一个苍白的老头为何可以被他写得这么有深意,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开始喜欢上这些脱离的课本之后的书籍,我往往喜欢一些书名,听着很有涵养,看着很高端,而我又很难读懂的这一类书,有些时候我会因为自己的这种虚伪阅读感到羞耻,但又会因为身边并没有这一类的学生,能像我一样主动去看一点什么,从而又觉得自己很高端。
往后我读了一本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很简单,很简易。
名字看着又很高端,我认认真真地读了这本书,我印象很深刻读到海伦去上聋哑学校的时候,我似乎感觉我己经同她一起感受过了她的经历,在我身上唯一与她相反的事情就是聋哑。
对她而言聋哑是她身体上的缺陷,而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命。
我身边的聋哑对我而言,都有它们自己不同的含义。
哑:是从来不曾鼓励我的身边人们。
而聋则是:那些不愿意靠近我的爱好、那些不愿意被我接受的爱和那些我未曾拥有过的陪伴。
而时至今日。
“我依然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