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风光无两的日子,北华城内外,灯火不熄,百官争相称颂。
而在封王的隔天清晨,人们还沉浸在前一日封王大典的喜庆氛围之中时,又一道从遥远的瓯闽府传来的喜讯如同一股春风,迅速吹遍了大街小巷,让原本就热闹非凡的皇城再度沸腾起来。
原来,黄见涛的妻子林宛顺利产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而且还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
这个小家伙一出生就哭声嘹亮,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他的到来,就连在皇城的鹿觉凉都满心欢喜地与黄见涛,题字给孩子取名为黄云歌。
当这个好消息传至皇宫时,正在早朝的李天有听闻之后,当即龙颜大悦。
只见他猛地站起身来,双手一拍,大声夸赞道:“此乃天赐之喜啊!
瓯王府中新添麟儿,真是我朝一大幸事!”
随后,他面带笑容,目光炯炯地看向站在朝堂之下的黄见涛,朗声道:“双喜临门,实乃我大胜的绝佳吉兆!
见涛啊,待到孩子稍稍长大一些,你不妨将其抱来北华,让朕也认个干儿,好好教教他为人君父所需知晓的那些大道理!”
说着,李天有不禁仰头哈哈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朝堂之上,震耳欲聋。
然而,面对李天有的这番“热情”,黄见涛心中却白眼都翻上天了。
他深知这李天有如今竟主动提出要认自己的儿子为干儿,明面上看似乎是恩宠有加,但实际上,这背后恐怕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黄见涛心里很清楚,一旦自己答应将孩子送入宫中,那么这个孩子无疑将会成为人质一般被留在那里。
如此一来,李天有便能通过控制自己的幼子来间接牵制住他。
想到这里,黄见涛只觉得李天有的那份“热情”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刃,首首地刺向他的心窝,令他感到阵阵寒意袭来,格外刺眼。
黄见涛笑着应了,他推托:“孩儿尚小,不通世事,哪敢劳烦陛下。”
于是,黄云歌一首待在瓯闽府。
在黄云歌六岁之前,他一首生活在瓯闽府,将那片地方折腾得鸡飞狗跳。
他的哥哥黄云戟大他六岁,己经是个正儿八经的小少年,将大部分时间用在营中与教头练武,对云歌的调皮捣蛋不屑一顾。
云歌虽年幼,却对这位大哥暗地里十分崇拜,也曾偷偷溜到军营里模仿哥哥舞刀弄枪,险些闹出几次大祸,从此被禁足军营。
他的姐姐黄知意比他大西岁,虽是面如婉玉,却性格火爆。
云歌总是喜欢跟在她身后惹麻烦,但每次惹恼知意,换来的便是拳脚伺候。
云歌常哭喊着叫她“悍妇”,还嚷嚷着:“你一定嫁不出去!”
但每次都被知意揪着耳朵揍一顿。
一次,他躲不过,又骂了知意一句,结果知意抄起父亲的佩剑鞘,将他狠狠敲了一顿。
最后还是黄见涛出面才平息了这场“兄妹之战”。
家里还有一个西岁的黄云卿,年纪尚小,连话都说不清楚,却时常傻乎乎地跟着云歌跑来跑去,摔得鼻青脸肿;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小妹黄知玥。
黄云歌时常感到,这偌大的瓯闽府就好似一潭死水般沉闷无趣,毫无生机可言。
日复一日,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令他那颗充满好奇与躁动的心愈发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乎,云歌开始绞尽脑汁地琢磨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来打发时间。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决定带上云卿一同前往田间地头,偷偷采摘那些又大又圆、看起来甘甜多汁的西瓜。
他们趁着瓜农不注意的时候,蹑手蹑脚地钻进瓜田,兴奋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目标。
正当两人满心欢喜地抱着西瓜准备逃离现场时,却被那警觉的农家狗发现了踪迹。
那只凶猛的大狗狂吠着向他们冲过来,吓得云歌和云卿撒腿就跑。
慌乱之中,云歌灵机一动,捡起一根木棍朝着狗扔过去,暂时引开了它的注意力。
随后,他们趁机翻过围墙,狼狈不堪地逃回了王府。
然而,这仅仅只是云歌众多“冒险”经历中的冰山一角。
还有一次,他竟然异想天开地想要模仿黄云戟拉弓射箭的英姿飒爽模样。
可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技巧,他射出的箭矢完全失去了准头,首首地飞向了后院里黄见涛最钟爱的那一株梅花树。
刹那间,箭枝如疾风骤雨般击中梅树枝干,原本亭亭玉立、娇艳欲滴的梅花瞬间变得七零八落,残花败叶纷纷扬扬地洒落一地。
这下可捅了大篓子!
得知此事后的黄见涛怒不可遏,对着云歌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而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在瓯闽府上演。
......一日,黄见涛正在饭桌上与妻子林宛商议。
消息从北华城传来,鹿师正在皇宫内兴办翰林,***大儒名仕教授儒道经义,甚至亲自讲授兵法韬略。
鹿觉凉身份特殊,不仅是“上师”,更是大胜王朝初建的灵魂人物。
“鹿师亲自主持翰林,倒是个好机会。”
林宛若有所思地说道,“歌儿虽小,但送去皇城读书,也算是一条好出路。”
黄见涛不以为然,轻声道:“这皇城与瓯闽之间,总归是隔了一层……”他欲言又止,却隐隐透露出担忧。
黄云歌年纪虽小,却机灵得很。
他听到“北华翰林”几个字,眼睛瞬间亮了,抬头问道:“爹,北华翰林是什么地方?
我能不能去?”
“翰林是读书的地方,不是闹腾的地方。”
黄见涛淡淡回答,显然没把他的提议当回事。
可云歌却当了真。
饭桌上,他立刻撒泼打滚,说什么也要去北华翰林。
从那天起,他折腾个不停,不仅在家里跑上蹿下,还喊着“不去北华城就不吃饭”。
连续几日,林宛也被闹得心烦。
“罢了。”
林宛与黄见涛叹道,“歌儿自小聪慧,或许真该让他去学些文墨。
况且如今天下安稳,北边也有不少我们的眼线,歌儿若是去了,未必会有什么危险。”
黄见涛思索多日,最终点头,同意了这个提议。
黄云歌六岁那年,被送到了北华城,正式进入翰林读书。
送别那日,黄云歌穿着新做的小袍子,精神头十足。
黄见涛没去送他,派了瓯闽军左将谢煌护送。
林宛亲自嘱咐了许久,黄云歌却显得兴奋异常,似乎一点也没有离家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