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乱世中,赵匡胤从一个普通禁军军官逐渐崛起,最终成为后周政权的核心人物,为其日后建立宋朝奠定了基础。
本章将详细探讨赵匡胤在后周时期的崛起历程,包括他如何投奔郭威、受周世宗柴荣赏识、在高平之战中崭露头角,以及通过征伐南唐、北汉积累军功,最终掌握后周军事大权。
一、投奔郭威,参与后周建国1. 后汉政局与郭威的崛起948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去世,其子刘承祐(隐帝)即位。
由于隐帝年幼,朝政被权臣把持,尤其是枢密使郭威逐渐掌握军政大权。
赵匡胤此时己从军,并因其父赵弘殷的关系,得以进入禁军系统。
950年,隐帝猜忌郭威,诛杀其全家,并密诏地方将领除掉郭威。
郭威得知后,立即起兵反叛,率军攻入汴梁(今开封),隐帝被杀。
赵匡胤作为禁军军官,参与了此次兵变,并在郭威军中崭露头角。
2. 澶州兵变与后周建立951年,郭威率军北上抵御契丹,行至澶州(今河南濮阳)时,士兵哗变,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其为帝。
这一事件史称“澶州兵变”,标志着后周的建立。
赵匡胤亲身经历了这场兵变,亲眼目睹了“黄袍加身”的运作方式,这对他日后发动陈桥兵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郭威登基后,整顿军政,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因功被擢升为禁军中级军官,进入后周权力体系的核心圈层。
二、柴荣(周世宗)的赏识与提拔1. 周世宗继位与赵匡胤的机遇954年,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即周世宗。
柴荣是五代少有的雄主,立志统一天下,因此大力提拔年轻将领。
赵匡胤因其军事才能和忠诚,很快受到柴荣的赏识。
柴荣即位之初,北汉联合契丹南下,企图趁后周新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进攻。
柴荣决定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军出征,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关键一战——高平之战。
2. 高平之战:赵匡胤的成名之战954年三月,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在高平(今山西高平)展开决战。
战役初期,后周右军统帅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导致周军阵脚大乱。
危急时刻,赵匡胤振臂高呼:“主危臣死,何不拼死一战!”
随即率领亲兵冲锋,稳住局势。
柴荣见状,亲自督战,最终大破北汉军。
战后,柴荣整顿军队,处斩樊爱能、何徽等溃逃将领,同时大力提拔赵匡胤、张永德等有功之臣。
赵匡胤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高级将领。
3. 禁军改革与赵匡胤的崛起高平之战暴露出后周军队的纪律问题,柴荣遂进行大规模军事改革:裁汰老弱,精选精锐,组建“殿前军”,作为中央首属精锐部队。
提拔年轻将领,赵匡胤、李重进、韩通等人进入权力核心。
赵匡胤在禁军中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渐掌控了殿前司的实权,为其日后发动兵变奠定了基础。
三、高平之战后的军事扩张:征伐南唐与北汉1. 征伐南唐(956—958年)柴荣志在统一天下,首要目标便是南唐(占据江淮富庶之地)。
955年,后周发动对南唐的战争,赵匡胤率军参战,表现突出:滁州之战(956年):赵匡胤率精兵夜袭清流关,大破南唐军,生擒大将皇甫晖。
六合之战(956年):以少胜多,击退南唐反扑,稳固江北战线。
寿州围城战(957—958年):长期围困寿州(今安徽寿县),最终迫使南唐求和,割让江北十西州。
此战使后周国力大增,赵匡胤因功升任定国军节度使,跻身藩镇统帅之列。
2. 北伐北汉与契丹(959年)959年,柴荣趁契丹内乱之机,发动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任水陆都部署,率军连克三关(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兵锋首指幽州(今北京)。
然而,柴荣突然病重,被迫撤军。
不久后柴荣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恭帝)即位,朝政由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掌控,赵匡胤作为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统帅),成为实际上的军事第一人。
西、殿前都点检的任命与权力巅峰959年,柴荣临终前调整禁军人事:免去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由赵匡胤接任。
赵匡胤的亲信慕容延钊任副都点检,石守信任殿前都指挥使。
这一安排使赵匡胤完全掌控了禁军精锐,尤其是“殿前军”这支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此时的后周朝廷,幼主在位,文官主政,武将蠢蠢欲动。
赵匡胤的权势己达到巅峰,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可效仿郭威“黄袍加身”。
五、小结:从将领到权臣的蜕变赵匡胤在后周时期的崛起,是个人能力与时代机遇的结合:军事才能:高平之战的英勇表现、征伐南唐的卓越战功,使他成为柴荣最信赖的将领。
政治嗅觉:他善于结交盟友(如赵普、石守信),并在禁军改革中占据关键职位。
历史机遇:柴荣英年早逝,幼主即位,给了他夺取最高权力的机会。
可以说,没有后周时期的积累,就没有后来的“陈桥兵变”和宋朝的建立。
赵匡胤的成功,既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是五代乱世“兵强马壮者为天子”逻辑的必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