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还得等几个世纪!”
“这分明就是个骗局!”
地球之上,叛乱者如汹涌潮水,将各国各地政府团团围困。
喧嚣与愤怒,在这颗古老星球的上空弥漫,仿佛一场即将吞噬一切的风暴。
人类踏入二十一世纪后,技术如脱缰野马,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一路狂奔。
然而,进入20年代,科技看似风驰电掣,实则如负重的蜗牛,缓慢前行。
彼时,弱人工智能主宰时代,多数人沉醉于当下,以为科技己能满足一切需求。
但总有那么一群人,目光如炬,深知现有科技不过是沧海一粟,远非终点。
2025年,联合国的声明如重锤,敲响了变革的鼓点。
第三条“技术发展方向范围扩大”一经发布,全球技术发展便以人工智能为基石,如涟漪般层层扩散。
人工智能与航天领域不断深耕,人类寿命基因研究也被纳入版图,科技的边界开始模糊,新的可能性在黑暗中闪烁微光。
2026年,人类首次踏上火星与月球。
那是历史性的一小步,却也是科技跨越的一大步,这能否算作奇点?
或许可称之为小奇点。
就像世纪初的技术爆炸,虽规模有限,却也是人类科技进步漫长征途上的一座小小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开始真正叩响宇宙的大门。
时光流转,2031年,火星研究基地“火星一号”建成,宛如红色荒原上的灯塔。
随后几年,“火星二号”“火星三号”相继崛起,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人类在火星的梦想。
基于“火星一号”的架构,2036年后,大型火星城市群“火星α城”“火星β城”“火星γ城”如繁星般点缀在这颗红色星球上,人类在宇宙中的新家园初具雏形。
到了40年代,人们的自信如同火星上的尘暴,看似强大,实则暗藏忧虑。
尤其是异星先遣队的成员,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痕迹,寿命的担忧如阴影般挥之不去,地球上的人们亦无法幸免。
这种忧虑,如病毒般在社会中蔓延,不分贵贱,无论贫富,人人自危。
于是,在50年代,联合国推出星基计划。
“星基”,顾名思义,星球基因。
该计划旨在半个世纪内打造一颗人造星球,以优良生态基因重塑自然环境,优化能源结构,若有可能,实现无尽能源;借助基因编辑技术延长人类预期寿命,甚至追求永生。
这是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计划,如同在宇宙的棋盘上,人类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然而,计划一出,质疑与反对如海啸般袭来。
人们的忧虑不减反增,认为这是联合国与科学界编织的谎言。
在他们眼中,这要么是天方夜谭,即便可行,也需耗费数个世纪;要么是领导阶层掠夺资源的借口。
与其将资源投入到这虚幻的梦想中,不如用来改善当下的基本生活。
50年代初,乐观自信如泡沫般破碎,悲观与愤怒充斥着大街小巷。
人民与政府的冲突一触即发,战乱如野火般在地球蔓延。
当听闻火星和月球上的人生活优渥,一些富豪乘坐私人企业飞船,而叛乱组织则胁迫政府宇航局,纷纷试图前往火月。
地球,这颗曾经的蓝色家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为保护火星和月球上的科研精英,30年代新建的“火月空间站”紧急派遣救援飞船,将他们接回站内的“冷藏空间”。
在那里,他们如同沉睡的种子,等待着风暴过去,等待着重返科研岗位,继续探索人类未来的希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奇点降临之路,从来都不是康庄大道。
战火纷飞,怒号震天,人类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攀爬,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鲜血,漫长而艰辛。
但正是这份坚韧与执着,支撑着人类在科技的漫漫长夜中,不断追寻那一丝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