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熟练地淘米、加水,然后点燃炉灶,煮起了一锅小粥。
在煮粥的同时,杨槿夕又迅速从橱柜里拿出一些咸笋,切成小段,准备作为配菜。
不一会儿,小粥煮好了,热气腾腾地散发着香气。
杨槿夕顾不上等待粥稍微凉一下,就迫不及待地盛了一碗,配上咸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她吃得很快,因为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吃完早饭,杨槿夕小心翼翼地将事先准备好的布匹从柜子里拿出来,仔细地叠好,然后轻轻地放进一个篮子里。
这个篮子是她专门用来装东西的,既方便又实用。
最后,杨槿夕提起篮子,检查了一下门是否关好,然后快步走出家门,朝着目的地走去。
她慢慢地走着,每一步都显得有些迟疑。
脚下的石阶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仿佛承载了无数人的足迹。
她的脚步声在这寂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回荡在空气中,与周围的自然声音交织在一起。
小心翼翼地跨过跳岩,每一步都像是在跨越一道障碍。
这些跳岩排列得并不规则,有些间距较大,需要稍微用力一跃才能过去;有些则比较窄,我得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以免掉进水里。
终于,杨槿夕成功地跨过了所有的跳岩,来到了村口。
村口有一棵巨大的枫树,它的枝叶繁茂,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整个村庄带来了一片清凉。
穿过大枫树,杨槿夕走出了村庄,感受着这里宁静而又祥和的氛围。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条宽阔的大路上。
哇塞,今天赶集的人可真不少啊!
放眼望去,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些婶婶们。
她们有的背着竹篓,有的提着菜篮子,一个个行色匆匆,似乎都在忙着去选购自己需要的物品。
我心里不禁纳闷,怎么没看到几个男人呢?
也许是因为男人们都要在家里干活吧,毕竟家里的农活可离不开他们。
不过这样也好,让婶婶们出来逛逛,放松一下心情,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
在人群中,我偶尔还能看到几个小老太,她们年纪虽然大了,但身体还挺硬朗的。
这些小老太们牵着自己的小孙子或小孙女,一脸慈祥地走着,时不时还和身边的人聊上几句,看起来十分和蔼可亲。
杨槿夕步履匆匆,仿佛时间对她来说异常珍贵,容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她的目光始终专注于前方,似乎路边的花朵、清晨的鸟鸣声以及河里水位的变化都无法引起她的注意。
然而,当她偶尔路过田间时,会停下脚步,与正在辛勤劳作的人们打个招呼,道一声早安。
这个简单的举动虽然短暂,但却透露出她对生活的一种尊重和对他人的一份善意。。一路跋山涉水,街上的叫卖声变得越来越清晰,杨槿夕顾不上劳累,加快了脚步往集市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