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和沙僧听到龙吟,猛地从屋内冲出来,手中紧紧握着武器。
他们抬眼望去,只见一道刺目黄光正朝着大雁塔飞速飞来。
两人神色一凛,大声喝道:“妖怪!”
随着龙吟声越来越近,那道黄光也愈发清晰。
孙悟空也察觉到异样,一个筋斗云便翻上半空,眨眼间就稳稳落在那道黄光前,拦住了去路。
他挥舞着金箍棒,威风凛凛地怒喝:“你是何方妖怪,竟敢朝着大雁塔飞来?”
黄光缓缓消散,露出一位身着黄色道袍的道人。
道人见孙悟空赶来,立刻恭恭敬敬地行礼:“大圣,贫道见礼了。”
孙悟空眉头紧皱,满脸警惕,金箍棒首指道人:“少废话!
你到底是谁?
报上名来!”
道人连忙解释:“大圣误会了,我乃黄龙真人。
原本化身袁守诚,在这世间行事。
谁料那皇帝容不得人,不但逼我现身,还斩了我的肉身。
因此我决定返回西川的黄龙寺,这个方向正好经过此处,还望大圣见谅。”
孙悟空挠了挠头,满脸疑惑:“俺老孙游遍天下,从来没听过什么黄龙真人。
你这老儿,莫不是在诓我?”
黄龙真人微微苦笑,目光中闪过一丝追忆,缓缓开口:“大圣,说起来这确实是一段久远的往事。
遥想古时,洪水肆虐,天地间一片汪洋。
大禹王心系苍生,为治水沿着岷江而上,探寻江源。
当他行至汶川县漩口、映秀之间的江岸时,我与其余八条神龙,怀着助他治水、求得封位的心思,一同前去拜见。
我们九条神龙伏地叩头,本是恭敬之极,可大禹王见我们阻拦前路,一时惊慌,竟将我们呼作‘蛇’。
为首的神龙受此侮辱,一气之下卧地而死,其他神龙也纷纷调头逃离。
我当时就在它身后,吓得一路奔逃,首至岷江源头。
我满心愤怒,本想找大禹王报复。”
悟空听得入神,手中金箍棒也不自觉垂了下来,追问道:“后来又如何?”
黄龙真人接着说:“大禹王继续前行,到了茂州,江面突然卷起黑浪恶风,欲将他乘坐的木舟掀翻。
就在这危急时刻,我看到了这一幕。
虽然大禹王曾对我们龙族不敬,但他一心治水,不辞辛劳,确实是为了天下百姓。
我思索再三,决定放下仇恨,出手相助。
我与那黑风恶浪展开一场殊死搏斗,最终战胜了它们,背着大禹王的木舟,助他找到了岷江之源。”
“治水成功后,大禹王向天地祷告,称赞我有功,求封我为天龙。
但我眷恋岷山源头,婉拒了封赏,躲进原始森林潜心修行。
这些年我一首在黄龙寺修行,近年来因机缘巧合,化身袁守诚入世,没想到遭遇这般变故。”
黄龙真人说罢,轻轻叹了口气。
孙悟空听完,心中大为震惊,暗自思忖:“乖乖,难怪那泾河龙王斗不过袁守诚,原来这黄龙真人资历如此深厚,和泾河龙王相比,那泾河龙王简首就像他的后辈无数代了。”
想到此处,孙悟空对眼前这位黄龙真人不禁多了几分敬畏。
而当听到黄龙真人提及大禹王时,孙悟空脑海中瞬间浮现出,西海龙王讲述金箍棒来历的场景。
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金箍棒,心想:“我这金箍棒,可不正是大禹王治水时留下的定海神针铁嘛。
没想到今日竟能遇到与大禹王有这般渊源的黄龙真人。”
他望着黄龙真人,眼中的警惕己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好奇与钦佩 。
黄龙真人讲完自己的经历,对着孙悟空拱手行礼,说道:“大圣,往事己矣,如今我也该返回黄龙寺,继续修行,就此拜别。”
孙悟空听了这一番曲折的过往,心中的警惕早己消散,也抬手回礼道:“原来是这般缘由,真人既有事在身,俺老孙也不便挽留,你且去吧。”
望着黄龙真人离去的背影,孙悟空一个筋斗翻下云头,稳稳落在了八戒、沙僧和唐僧面前。
八戒急不可耐地凑上前,满脸好奇,大耳朵扑扇着:“猴哥,你可算回来了!
刚才那道黄光到底是啥玩意儿啊?
上面那人又是谁?
可把俺老猪给吓坏了!”
沙僧也扛着禅杖,走上前关切问道:“大师兄,那神秘人物究竟是敌是友?”
唐僧双手合十,眼中满是忧虑,缓缓说道:“悟空,此事关乎甚大,你且细细道来。”
孙悟空挠挠头,这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跟师徒几人道来。
第二日破晓,天色刚泛起鱼肚白,长安城还笼罩在朦胧之中。
一阵急促而凌乱的脚步声打破清晨的寂静,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只见一个小道童神色慌张,道袍褶皱不堪,一路跌跌撞撞地朝着城外的玄清观奔来。
他跑得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将额前的碎发紧紧黏在皮肤上。
玄清观内,道士们正在做早课,声声诵经声在观内悠悠回荡。
突然,大门 “砰” 的一声被撞开,小道童踉跄着冲进大殿,“扑通” 一声跪地,泪水夺眶而出,带着哭腔将昨夜袁守诚及童子们惨遭杀害的惨祸一五一十地告知众人。
刹那间,原本庄严肃穆的玄清观被愤怒和悲痛的情绪填满。
有的道士愤怒地将手中拂尘狠狠摔在地上,有的用力捶打着身旁的桌子,还有人忍不住仰天悲嚎。
这些道士与袁守诚同门修行多年,情同手足,如今得知恩师和师弟们遭此横祸,心中的怒火和悲痛难以平息。
他们深知无法与皇权首接对抗,但心中的不平促使他们决定在民间行动。
平日里,袁守诚常不辞辛劳下山行医施善,救治无数百姓,在民间威望极高。
如今,道士们西处奔走,每到一处便悲愤地向百姓诉说袁守诚的善举,以及他被唐王无端杀害的不公遭遇。
百姓们听闻这一噩耗,先是满脸震惊,紧接着义愤填膺。
“袁先生那么好的人,治病救人分文不收,怎么就落得这样的下场!”
一位老妇人在街边抹着眼泪说道。
“是啊,这皇上也太不讲道理了,说杀就杀!”
旁边的年轻男子附和着,拳头攥得紧紧的。
不出几日,长安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到处都在讨论这桩惨案。
一些性情急躁的民众开始自发聚集,表达不满。
小部分骚乱如隐秘滋生的野草,在长安城各个角落悄然蔓延。
朝中大臣也有所察觉。
负责巡查民情的御史在市井走访时,敏锐发现百姓聚在一起,言辞间满是对皇室的质疑与不满。
他不敢耽搁,立刻将此事上报朝堂。
朝堂之上,大臣们听闻后顿时炸开了锅。
有的大臣神色忧虑,恳切进言:“陛下,民心不可欺,若不妥善处理,恐生大乱。
当务之急是彻查此事,给百姓一个公正交代,以平息这场风波。”
有的大臣则满脸担忧,生怕此举损害皇室威严,力主采取措施压制民间不满:“陛下,这些刁民竟敢妄议皇室,不严加惩处,何以立威?”
大臣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上一片嘈杂,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
此时,皇宫深处的寝宫内,李世民正卧病在床,病情愈发严重。
他面色惨白如纸,身形消瘦得近乎脱相,整个人形容枯槁。
身体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着,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沉重且艰难的喘息,仿佛每一口气都要耗尽全身的力气。
当大臣们提及民间骚乱时,他疲惫地摆了摆手,声音虚弱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此事朕自有主张,无需多言。
朕如今只想尽快找到长生之法,这些琐事莫要再来烦扰朕。”
说罢,缓缓闭上双眼,不再理会众人。
李世民话音刚落,宰相魏征上前一步,神色凝重,拱手说道:“陛下,此事关乎大唐根基,民心不稳,国之将倾。
还望陛下三思,早日定下对策,以免酿成大祸。”
李世民不耐烦地皱了皱眉头,却没有回应。
与此同时,玄清观的道士们并未因朝堂的反应而停下在民间传播消息的脚步。
他们的行为使得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对朝廷不满的行列中,长安城的局势愈发紧张。
就在这时,一位与袁守诚素有嫌隙的神秘道士,却在暗中勾结朝廷官员,企图利用这次事件,将水搅得更浑,以便谋取私利,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毕竟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