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站在观测掩体前,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水泥台面。
一年前的爆炸仿佛还在眼前,而今天,他们重新设计的发动机将再次接受烈火考验。
"温度传感器全部校准完毕。
"郑晓龙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比一年前多了几分沉稳。
他走到王媛身边,白大褂下隐约可见深蓝色中山装的挺括领口,只是眼角多了几道细纹。
王媛点点头,目光仍锁定在试车台上的新型发动机上。
这台被他们称为"凤凰一号"的发动机通体银灰,比苏联原型更加修长,外壳上整齐排列着他们新设计的冷却管路,像人体的静脉网络。
"燃料加注完成。
"对讲机里传来老赵的声音,"这次绝对没问题!
"王媛与郑晓龙相视一笑。
这一年里,他们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车间。
三百多个日夜,数不清的失败记录本堆满了档案柜,首到两周前,最后一次台架试验终于达到了设计指标。
"听说你三天没合眼了?
"郑晓龙突然问。
王媛摸了摸自己乱蓬蓬的短发:"你不也是。
"她注意到郑晓龙右手上新增的一道疤痕——那是三个月前一次意外泄漏事故留下的。
观测掩体里陆续挤满了人,比上次试车多了不少生面孔。
王媛看到几位军方代表正在和周所长低声交谈,其中就有去年那位戴眼镜的质疑者。
"别紧张。
"郑晓龙悄声说,"这次我们准备充分。
"王媛深吸一口气。
她想起半年前那个雨夜,当第一百零三次燃料试验再次失败时,她摔碎了烧杯,玻璃碎片划破实验服,而郑晓龙只是默默递来一杯热茶,然后两人通宵重新计算了所有参数。
"倒计时三十分钟!
"广播响起,所有人立即进入各自岗位。
王媛检查着监测仪表,每一个指针的位置都刻在她脑海里。
这台发动机采用了她的"分层燃烧"设计——将燃料分阶段注入燃烧室,既解决了国产燃料纯度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燃烧效率。
而郑晓龙的气流控制方案则完美规避了去年导致爆炸的热点问题。
"小王啊,"周所长不知何时站到了她身边,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担忧,"今天来的有部里领导,还有...""我知道。
"王媛打断他,声音很轻但很坚定,"我们会成功的。
"周所长拍了拍她的肩膀,走向指挥台。
王媛这才注意到观测室角落里站着几位穿深色中山装的中年人,其中一位正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什么。
"那是钱..."郑晓龙刚开口,王媛就瞪了他一眼。
有些名字在研究所里是不能随便提的。
郑晓龙会意,改口道:"那是科技委的人。
看来我们的小项目己经引起上面重视了。
"王媛心跳加速。
她再次核对手中的数据表,确保万无一失。
这一年来,她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燃料系统的改进中,甚至错过了妹妹的婚礼。
而现在,一切努力都将在接下来的几十秒内得到验证。
"倒计时五分钟!
"观测室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仪表的嗡嗡声和偶尔的咳嗽声。
王媛感觉喉咙发紧,仿佛有人在那里系了个死结。
郑晓龙站在她右侧,她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机油味混合着肥皂的气息——这是实验室里最熟悉的味道。
"一分钟准备!
"王媛不自觉地抓住了郑晓龙的手腕。
对方没有抽开,反而翻转手腕,轻轻握了一下她的手指。
这个短暂接触像一道电流,让她瞬间镇定下来。
"十、九、八..."计数声在空旷的试车场回荡。
王媛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发动机喷口。
"三、二、一,点火!
"一道耀眼的金光从喷口迸发,随即转为纯净的蓝色火焰。
发动机发出低沉而稳定的轰鸣,与一年前那台截然不同。
王媛立刻看向压力表——指针稳稳停在设计值上,纹丝不动。
"初级推力达标!
""燃烧室压力稳定!
""涡轮泵运转正常!
"捷报接连传来,但王媛不敢有丝毫松懈。
她紧盯着温度分布图,确认没有异常热点。
郑晓龙则全神贯注地记录着振动频谱,眉头渐渐舒展。
"三十秒持续运转,参数全部正常!
"老赵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王媛感到眼眶发热。
她设计的燃料分层注入系统正在完美工作,燃烧效率甚至超出了预期。
而郑晓龙的气流控制方案让发动机运转得比苏联原型还要平稳。
"六十秒!
达到额定工况!
"观测室里开始有人小声欢呼。
那位戴眼镜的军方代表摘下眼镜擦了擦,又重新戴上,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数据。
"九十秒!
进入长程试验阶段!
"王媛终于敢喘口气。
她转向郑晓龙,发现对方也正看着她,两人眼中都是同样的惊喜与释然。
这一刻,一年来的所有争执、失败和不眠之夜都有了意义。
"一百二十秒!
完成全部试车程序!
"周所长按下关机按钮,发动机喷口的火焰缓缓熄灭,只余下袅袅青烟。
观测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老赵和其他技术员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
"推力超过设计指标8%!
"数据组的技术员高声宣布,"比苏联原型还高出3个百分点!
"王媛双腿发软,不得不扶住控制台才站稳。
她看到郑晓龙正被几位军方代表围住询问技术细节,他回答时不断指向她的方向。
那位戴眼镜的代表朝她走来,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王媛同志,我代表军方感谢你和你的团队。
"他的语气与一年前判若两人,"这将是国防建设的重大突破。
"王媛只是点点头,喉咙仍然紧得说不出话。
她看到周所长正与科技委的领导热烈交谈,那位领导不时点头微笑,还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人群渐渐散开,各自去检查设备和记录数据。
王媛独自走向试车台,近距离观察刚刚经受烈火考验的发动机。
金属外壳因高温微微发红,但结构完好无损,所有焊缝都经受住了考验。
"我们成功了。
"郑晓龙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
王媛转身,发现他手里拿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水。
她接过一杯,温热的陶瓷杯驱散了秋晨的寒意。
"是你的分层燃烧设计起了关键作用。
"郑晓龙说,声音里是罕见的真诚赞赏。
王媛摇摇头:"没有你的气流控制方案,再好的燃烧设计也会重蹈覆辙。
"两人相视而笑,默契地举起茶杯轻轻相碰。
这一刻,所有的言语都显得多余。
阳光穿过晨雾,在发动机外壳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仿佛在为他们的成就加冕。
"全体人员注意!
"周所长的声音通过广播响起,"请各课题组负责人立即到会议室***。
上级下达了新任务——我们要用这台发动机,把中国的第一枚自主设计的火箭送上蓝天!
"欢呼声再次响彻试车场。
王媛望向远方晴朗的秋空,那里很快将留下中国航天的第一道轨迹。
而她的手,不知何时己被郑晓龙紧紧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