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简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一章 前史时期:西南夷地的文明底色(先秦-元末)**1.1 古夜郎国遗民的可能性黔西北地区属古夜郎国核心区,穿青人传说中的“竹王崇拜”与《华阳国志》记载的夜郎竹王神话高度契合。

考古发现显示,该地区青铜时代遗址(如赫章可乐墓群)出土的套头葬、铜鼓纹饰,与穿青丧葬习俗中的“罩箩葬”、五显坛法器图案存在文化基因关联。

民族学家史继忠提出:“穿青人的底层文化密码中,保留着夜郎僚人的文化残片。”

1.2 彝族“勾则”制度下的共生唐宋时期,黔西北处于彝族“乌撒部”统治下,穿青先民可能作为“勾则”(依附民)存在。

彝文古籍《水西制度》记载:“武陀尼者,善织青布,居于谷中。”

有学者认为“武陀尼”即穿青先民,其纺织技艺与穿青人尚青传统相呼应。

这种“夷人统治-汉僚混居”的社会结构,为后续族群融合埋下伏笔。

1.3 元代土司制度中的模糊身份元朝在贵州设立亦溪不薛宣慰司,穿青先民被笼统归为“诸夷”或“土民”。

《大元一统志》中“土人织葛为衣”的记载,与穿青传统麻纺工艺形成互证。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尚未出现明确的族群区分,文化特征呈现汉、彝、僚多元混杂状态。

第二章 明代:汉移民浪潮与族群雏形(1368-1***4)2.1 征南军事移民的进入洪武十西年(1381年),傅友德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大量江淮籍军士屯驻黔西北。

《明实录》载:“留兵镇戍,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穿青人家谱普遍记载祖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如织金县熊姓族谱明确记录其始祖熊廷瑞为“洪武调北征南指挥使”。

DNA检测显示,部分穿青家族父系Y染色体属典型汉族O3单倍群。

2.2 汉夷混融的文化重构军屯移民与当地土著(彝族、仡佬族、蒙古化突厥人等)通婚,形成特殊文化形态:语言:江淮官话融合彝语词汇古代僚人词汇以及少量蒙古词汇,形成“老辈子话”,如将“父亲”称为“阿巴”(彝语借词),以及部分蒙古语借词(云南穿青人说的老辈子话就含有蒙语词语)信仰:五显崇拜与彝族“咪谷”信仰交织,安顺地区穿青傩戏面具与彝族“撮泰吉”面具存在造型相似性社会组织:仿照汉族的宗族制度(如建祠堂、修族谱)与彝族的“则溪”土地制度并存2.3 “里民子”身份的官方确认嘉靖《贵州通志》首次记载:“土人,俗呼里民子…岁时礼节皆同***。”

此时穿青先民己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但尚未产生明确的族群自觉。

第三章 清代:从“羡民”到“穿青”的身份觉醒(1***4-1911)3.1 改土归流下的生存策略**雍正年间大规模改土归流打破原有夷汉格局。

穿青人通过两种方式确立社会地位:文化攀附:强调***身份,如纳雍县《张氏族谱》声称“本籍南京,随沐英入滇”经济分化:部分家族通过垄断靛蓝种植(《大定府志》:“靛户多里民子”)成为地方精英3.2 服饰符号的族群化**咸同年间,穿青人发展出独特的服饰体系:尚青传统:采用本地蓝靛染色,女性“三把头”发髻象征“天、地、人”三才身份标识:与“穿蓝”(***)、“穿红”(屯堡人)形成视觉区隔光绪《平远州志》记载:“土人妇女青衣彩绣,自别于汉。”

3.3 咸同起义中的角色转变在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下,穿青人参与组建“缘人会”(以头巾颜色为标识的地方武装),既抵抗清军镇压,又与苗民起义军发生冲突。

这种双重对抗性,反映出其介于汉夷之间的尴尬处境。

第西章 民国时期:现代民族观念下的身份焦虑(1912-1949)**4.1 民族识别的最初尝试**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民族调查。

穿青知识精英提出“青族”称谓,但被官方归为“***特殊支系”。

杨森主政贵州时推行的“民族同化”政策,迫使许多川青人隐瞒身份。

4.2 地方志书写中的形象建构**民国《贵州通志》延续清代叙事,称穿青人“风俗与***无异”。

但人类学家吴泽霖在《定番县乡土教材》中记录:“穿青妇女尚存跳神习俗,显非纯汉。”

4.3 红色政权下的早期接触1935年红军长征过毕节,传青人先辈杨子清组织“抗日救国军”配合红军行动。

这种政治参与为后来争取民族身份埋下伏笔。

第五章 当代:民族识别与身份博弈(1949-至今)5.1 1950年代民族识别争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穿青人自报为“青族”。

中央派遣费孝通率领的调查组认为其“汉化程度深”,建议暂不认定。

关键争议点包括:语言测试显示85%词汇与汉语同源五显信仰与江西移民带来的华光崇拜高度相似5.2 改革开放后的认同重构1980年代,穿青知识界发起“正名运动”:1986年《穿青人民族成分恢复申请书》提交国务院1990年出版《穿青人族别问题资料汇编》人类学者潘年英提出“文化民族”概念为其辩护5.3 基因研究带来的新视角**2015年复旦大学的DNA检测显示:- 穿青人父系遗传结构接近北方汉族(O3-M122占比62%)- 母系线粒体呈现南方少数民族特征(B4a、M7b等)这一发现支持“汉父夷母”的混合起源说。

第六章 历史叙事的多重维度6.1 口述史中的“苦难叙事”川青民间广泛流传“三认祖”传说:认竹为祖(夜郎记忆)、认虎为祖(彝族图腾)、认江西为祖(***身份)。

这种多重认同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

6.2 国家话语与地方实践从明代的“里甲制”到当代民族政策,穿青人始终在官方分类与自我定义之间寻找平衡。

2014年身份证“穿情人”标注的许可,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其特殊性的有限承认。

6.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复兴**年轻一代通过抖音展示传统服饰(如“穿青小妹”账号粉丝超50万),将山魈节改造为旅游项目。

这种“传统的发明”正在重塑历史记忆。

结语:在历史的褶皱中寻找主体性穿青人的历史犹如黔西北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是汉文化的沉积层,地下暗藏着古老的僚人河床。

当我们剥离“汉夷之辨”的二元框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族群的变迁史,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微观样本。

其身份认同的流动性提示我们:民族本质上是历史关系的总和,而非凝固的文化标本。

总之,穿青人不是***同胞口里“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的这一说法,完全是错误的,无论是明还是清都从未把穿青人当作***,清朝时期从江西以及其他地方移民过来的***或者参加吴三桂反清的军队拥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成为了今天贵州汉族的主体,这一部分人联合满清通古斯贱种杀害了很多穿青人的祖辈霸占了财产以及土地,如穿青人居住的贵阳以及安顺区域的肥沃土地。

如果非要让你和欺压了自己三百年的后代同族,你真的能接受吗?

这是三百年的仇恨,更何况穿青人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体,不全部都是汉族移民,不是一句内战就能解释三百年仇恨的,东北地区通古斯贱种抢去的包衣们生的后代都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是满族,要当通古斯贱种,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是一个民族不合理吗?

更何况你们把我们的时候所说福利,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请问一下同胞们什么时候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