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沃土新生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韦烟站在“锦绣家园”小区3号楼的单元门前,手里攥着那串还带着金属凉意的钥匙,指腹无意识地摩挲着上面的塑料挂牌。

170厘米的身高在一众搬运工人里不算起眼,但挺首的脊背和沉稳的步伐,还是透着一股与周遭环境不太一样的劲儿——那是两年军旅生涯刻进骨子里的习惯。

“韦先生,这最后一箱是您的行军包吧?”

搬家师傅扛着个边角磨得发白的绿色帆布包,额角的汗珠顺着晒黑的脸颊往下淌。

韦烟赶紧上前接过:“我来我来,这东西沉。”

他单手把帆布包甩到肩上,动作利落得像当年在训练场上扛枪,“辛苦师傅们了,喝点水歇会儿。”

打开房门的瞬间,混合着乳胶漆和新家具的味道扑面而来。

两室一厅的房子不算大,但阳台朝南,正午的阳光泼洒进来,在地板上洇出一片暖融融的光斑。

韦烟走到阳台边,往下能看到小区里刚栽上的银杏树,再远些,就是连绵起伏的绿色田埂——这里是县城边缘的新建小区,往前数三公里,就是他从小长大的韦家村。

“退伍费十五万,爸妈把养老钱凑了凑,加上这几年在部队攒的津贴,总算把首付给填上了。”

韦烟掏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视频。

镜头扫过空荡荡的客厅,他咧开嘴笑的时候,眼角会显出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新兵连紧急***时撞在门框上留下的纪念,“妈,你看这采光,比咱家老屋强多了。”

视频那头的母亲抹了把眼角:“强就好,强就好。

找工作的事别急,实在不行……妈,放心吧,我心里有数。”

韦烟打断母亲的话,声音轻快了些,“下午我就去县里的人才市场看看,您跟我爸别操心。”

挂了视频,他从行军包里翻出叠得方方正正的迷彩T恤换上,对着卫生间镜子理了理寸头。

镜子里的年轻人眉眼周正,只是长期在户外训练晒出的肤色还没完全褪掉,显得比同龄人更硬朗些。

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扯了扯嘴角,像是在给自己打气。

县人才市场在老百货大楼的三楼,电梯吱呀作响地往上爬时,韦烟心里其实没底。

退伍前指导员找他谈过话,问他想做什么,他当时说“想回家”,可真回了家,才发现“家”这个概念里,还得掺进“生计”两个字。

大厅里熙熙攘攘,穿西装打领带的求职者和穿工装的招聘人员挤在一起,空气里飘着盒饭和汗水的味道。

韦烟在各个摊位前转悠,目光扫过“销售专员客服代表仓库管理员”这些陌生的字眼,手指无意识地捏紧了口袋里的退伍证。

“小伙子,找工作啊?”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朝他招手,摊位前的牌子上写着“绿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韦烟停下脚步:“嗯,您好。”

“看你这气质,当过兵吧?”

男人笑了笑,递过来一张名片,“我是公司人事主管,姓刘。

我们公司是搞智慧农业的,现在缺个基地管理员,要能吃苦、负责任的,你感兴趣不?”

韦烟接过名片,指尖触到“智慧农业”西个字时愣了愣:“智慧农业?

是种大棚菜吗?”

“不止是大棚。”

刘主管指了指摊位上的宣传册,“我们有物联网监测系统,土壤湿度、光照强度都能实时传到手机上;还有无人机施肥、智能灌溉设备,全是新科技。

基地在城郊。

韦烟的眼睛亮了亮。

他从小在田里摸爬滚打,对土地有种天然的亲近,可“物联网无人机”这些词,又让他想起部队里那些精密的仪器。

“待遇怎么样?”

他问,声音比刚才稳了些。

“试用期三千五,转正后西千五,包吃住,交五险一金。”

刘主管看着他,“我们老板也是退伍军人,就爱招当过兵的,说你们执行力强。

明天能去基地看看不?”

走出人才市场时,夕阳把韦烟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掏出手机查了查绿源农业的资料,页面上跳出的智能温室大棚照片里,嫩绿的生菜在LED灯下舒展叶片,旁边的屏幕上跳动着一行行数据。

“新式农村人,”韦烟低声重复着这个词,像是在跟自己确认,“或许,这就是了。”

他转身往公交站走,步伐比来时更轻快。

路过五金店时,进去买了把螺丝刀——阳台上的晾衣杆还没装,今晚得睡行军床,但这有什么关系呢?

明天太阳升起时,他要去见一片不一样的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