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场决定我命运的大雨沈哲跟我提分手的时候,窗外正下着瓢泼大雨,
跟杉菜她家的天台似的,又急又响,好像老天爷要把整个世界都冲刷一遍。而我,
就坐在他对面,感觉自己就是那个马上要被冲进下水道的垃圾。“然然,”他开口,
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却像一把裹着棉花的刀子,捅得我五脏六腑都在疼,“我们分手吧。
”我端着咖啡杯的手抖了一下,滚烫的液体洒在手背上,烫出一个红点。我却感觉不到疼,
只是死死地盯着他。我们在一起四年了。从大二他追我开始,
到毕业后一起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打拼,我们挤过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屋,
吃过一碗泡面分两半的日子,也曾在发了工资后奢侈地去看一场午夜电影。所有人都说,
我们是会结婚的。连我自己都这么以为。“为什么?”我的声音干涩得像砂纸。
沈哲的眼神有些闪躲,他避开我的目光,看向窗外被雨水模糊的霓虹。
“我拿到腾跃科技的offer了。”他说。腾跃科技,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巨头,
是无数程序员梦寐以求的圣殿。我知道他为了这个offer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个通宵,
刷了多少道算法题。我本该为他高兴的。可我看着他,心里那股不祥的预感越来越重。
“这是好事啊,”我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哦,
等等,为什么要分手?”我的玩笑一点也不好笑。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尴尬。
他终于把目光转回我脸上,那里面带着一丝怜悯,和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居高临下的审视。
“顾然,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这句话像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心脏。
“什么意思?”我问,“因为你要去腾跃,而我还在那个半死不活的小公司做UI设计,
所以我们之间就隔了一个银河系?”“这不是重点。”他皱起眉,似乎很不满我的比喻,
“重点是,眼界。顾然,你的眼界太窄了。”他开始细数我的“罪状”。
“你满足于每个月八千块的工资,满足于周末能睡到自然醒,
满足于我们现在这个小小的安乐窝。可我想的不是这些。我想的是技术架构,是行业未来,
是下一个风口。”“我跟你聊分布式系统,你跟我说晚上吃什么。我跟你说人工智能的变革,
你问我新出的电视剧好不好看。”“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和我并肩站在更高平台上的伴侣,
一个能理解我的追求,能和我探讨未来的战友。而不是一个……只会拖我后腿的人。
”他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自尊上。原来,我们之间那些温馨的日常,
在他眼里,是“拖后腿”。我对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在他看来,是“眼界太窄”。
我气得发笑:“沈哲,你摸着良心说,你面试的每一套西装,是不是我给你熨的?
你投的每一份简历,是不是我帮你改的?你通宵刷题的时候,
给你端茶倒水、准备夜宵的人是谁?现在你拿到offer了,翅膀硬了,
就嫌我这个给你补了四年羽毛的人碍事了?”他被我说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但依旧强撑着。
“顾然,你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物质化。我承认你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很感激。
但这不是一回事。精神层面的同频,你懂吗?我们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我懂。
”我点点头,心已经冷成了冰坨,“我懂了。你就是觉得我配不上你了。”他沉默了,
这沉默比任何语言都更伤人。“腾跃的人力跟我聊过,”他像是下定了决心,
终于说出了最残忍的话,“他们对核心员工的家庭背景、伴侣情况都有一定的考量。
一个优秀的伴侣,也是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我明白了。我彻底明白了。我,顾然,
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毕业,在一家不知名小公司做着UI设计师,家境平平,毫无背景。
我成了他通往康庄大道上的一块绊脚石。他不是在跟我分手,他是在优化他的人生资产配置。
我忽然觉得很可笑。可笑我这四年来的真心错付,可笑我还傻傻地规划着我们的未来,
甚至连婚后买房的地段都看好了。原来,我只是他人生蓝图里一个可以被随时擦除的草稿。
我慢慢地站起来,拿起我的包。手背上的红点已经变成了一个水泡,***辣地疼,
却也让我无比清醒。“沈哲,”我看着他,一字一句地说,“你会后悔的。
”他似乎觉得我的话很可笑,嘴角勾起一抹不屑的弧度:“顾然,人要往前看。
我希望你也一样。”“我当然会往前看。”我深吸一口气,把眼泪逼回去,
“我会站到一个你永远都够不到的高度。到时候,希望你的眼界,能看得见我。”说完,
我没再看他一眼,转身走进了那片瓢泼大雨里。冰冷的雨水瞬间浇透了我的全身,
分不清脸上是雨水还是泪水。我没有回头,一步一步,走得决绝。我的青春,
连同那四年愚蠢的爱恋,一同被埋葬在了这个大雨滂沱的夜晚。而我,顾然,也从这一刻起,
获得了新生。2. 蛰伏的五年,深渊里的光分手后的第一个月,我活得像个游魂。
我搬离了和沈哲合租的那个小窝,在公司附近找了个老破小单间。白天在公司强颜欢笑,
对着电脑屏幕画着那些毫无新意的界面。晚上回到家,就抱着膝盖坐在冰冷的地板上,
一遍遍地回想沈哲说的那些话。“你的眼界太窄了。”“你只会拖我后腿。
”“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这些话像魔咒一样在我脑子里循环播放。
我开始疯狂地自我怀疑。难道我真的那么不堪吗?难道安于现状就是一种罪吗?我辞职了。
在那个半死不活的小公司里,我永远不可能有出头之日。我要改变,我要让他看看,
我顾然到底是不是只会拖后腿的人。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报了一个国内顶尖的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UX的深度培训班。学费贵得离谱,
但我别无选择。沈哲去了腾跃,站在了互联网金字塔的顶端。而我,连山脚都还没摸到。
那是我人生中最黑暗,也最拼命的半年。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理论、看案例。白天上课,
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晚上回到出租屋,继续做作业、画原型,
常常一抬头,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我学用户研究、信息架构、交互逻辑、可用性测试……我这才发现,
我之前做的那些所谓的UI设计,不过是美工的活儿,真正的设计,
是一个庞大而精深的科学体系。沈哲说得对,我以前的眼界,确实太窄了。
但我不会因此而感激他。是他用最残忍的方式,把我从安乐窝里踹了出来,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这份屈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半年后,我以全班第一的成绩结业。
我的毕业作品,一个关于“老年人智能医疗辅助系统”的交互设计方案,
被导师推荐给了好几家公司。我拒绝了所有大厂的offer。我知道,以我现在的资历,
进大厂也只能是从最底层的螺丝钉做起。我不想再重复老路。我要去一个能让我快速成长,
能让我独当一面的地方。最终,我选择了一家名为“奇点”的初创公司。公司小得可怜,
加上老板和行政,总共不到十个人。办公室在一个旧工业区改造的孵化器里,
连个像样的门脸都没有。但老板,一个叫徐文海的中年男人,打动了我。他是个技术狂人,
对用户体验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面试的时候,他没有看我的学历,
没有问我之前在哪家公司,而是和我聊了整整三个小时我的毕业作品。“顾然,
”他最后对我说,“你的设计里,有一样东西,是现在很多设计师都缺的——同理心。
你不是在设计一个冷冰冰的软件,你是在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解决问题。我们公司需要你。
”我留下了。工资只有培训前的一半,但我知道,这里是我新的战场。
“奇点”的主营业务是为企业提供AI驱动的用户行为分析和体验优化方案。
这是一个非常前沿,也非常有挑战性的领域。我的工作,就是根据AI分析出的数据,
去重构和优化客户的产品交互。最初的日子非常艰难。公司的技术团队很强,
但设计力量几乎为零。我是公司唯一的UX设计师。这意味着,从用户访谈、竞品分析,
到画线框图、高保真原型,再到跟进开发、数据回收,所有环节都得我一个人扛。
我像一台永动机,疯狂地运转着。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
办公室的行军床成了我第二个家。我记得第一个项目,是为一个老牌的电商APP做改版。
那个APP的逻辑混乱,操作繁琐,用户流失率极高。我花了两周时间,访谈了上百个用户,
整理出几百页的用户反馈。又花了一周,泡在数据后台,
对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点击热图、跳转路径,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那段时间,我闭上眼睛,
脑子里都是各种流程图和数据模型在飞。
当我拿着厚厚一沓分析报告和全新的设计方案去找客户时,
对方的市场总监轻蔑地看了我一眼:“小姑娘,你懂什么?我们这个APP都运营十年了,
轮得到你来指手画脚?”那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沈哲那张充满优越感的脸。我没有退缩。
我冷静地打开电脑,把我的分析报告、用户画像、数据模型一一展示出来。“王总,您看,
这是用户在旧版APP里的平均浏览路径,从首页到完成下单,平均需要点击12次,
跳转7个页面,其中有三个环节的跳出率超过了60%。而我的新方案,
可以将点击次数缩短到5次,跳转3个页面。根据我们的AI模型预测,改版后,
转化率至少能提升30%。”我讲了整整一个小时,口干舌燥,但眼神坚定。
那位王总脸上的轻蔑,逐渐变成了惊讶,最后变成了凝重。“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
”他问。“我叫顾然。”那个项目,我们成功了。改版后的APP上线一个月,
核心用户的转化率提升了45%,远超预期。“奇点”也因此在业内一炮而响。
那是我的第一场胜仗。我没有狂喜,只是在项目成功的那天晚上,回到我那个狭小的出租屋,
给自己煮了一碗泡面,加了两个蛋。我一边吃,一边流泪。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的几年,我的人生就像按下了快进键。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
我组建了自己的UX团队。我从一个单打独斗的设计师,变成了团队的leader。
我带着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我们接过智能家居的项目,接过在线教育的项目,
接过金融理财的项目……每做一个项目,我就像扒掉一层皮,然后长出更坚硬的鳞甲。
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接受需求的小美工。我学会了和产品经理 battle,
和程序员撕逼,和客户斗智斗勇。我用数据说话,用逻辑思考,用设计创造价值。
我开始在行业内有了一些小小的名气。有人在某乎上提问:“国内有哪些顶尖的UX设计师?
”我的名字开始出现在答案里。一些技术论坛和沙龙也开始邀请我去分享经验。
我第一次公开演讲的时候,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对着PPT差点说不出话。
但当我看到台下那些专注而渴望的眼神时,我忽然就镇定了下来。
我分享了我的“蜂鸟计划”,那个电商APP的改版案例。我讲了我是如何通过数据洞察,
找到用户痛点,最终完成设计的。演讲结束后,掌声雷动。一个刚入行的小姑娘跑过来,
激动地对我说:“顾老师,谢谢你!你的分享让我知道,原来设计可以这么有力量!
”那一刻,我感觉心里某个地方被点亮了。我发现,驱动我的,
已经不仅仅是向沈哲复仇的执念了。我真正地爱上了这个行业,
爱上了这种通过设计去改变世界的感觉。这期间,沈哲这个名字,像一颗沉入海底的石子,
再也没有在我生活中泛起过涟漪。我偶尔会从一些行业新闻里看到“腾跃科技”的消息,
看到他们又发布了什么新产品,股价又涨了多少。我只是平静地扫过,然后关掉页面。
我们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只是这一次,是我站在我的世界里,俯瞰着他。
在我事业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个人的出现,让我的生活多了一抹不同的色彩。他叫江亦辰,
是一家顶级VC的投资经理。我们是在一个项目上认识的。
他们机构打算投资一家我们正在服务的智能医疗公司,我是那个项目的设计负责人。
第一次见面,是在会议室里。他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斯文儒雅,
却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锐利。他对我们的设计方案提出了几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每一个都打在七寸上。我的团队成员有些招架不住,我站了出来。“江总,
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关于数据隐私的边界,我们是这样考虑的……”那场会议,
我们你来我往,交锋了两个多通宵。他像一个最挑剔的考官,审视着我方案里的每一个细节。
而我,则像一个最坚韧的盾牌,捍卫着我的设计理念。会议结束时,他站起来,
主动向我伸出手。“顾小姐,你是我见过最出色的UX设计师。你的逻辑、你的远见,
都让我印象深刻。”他的手温暖而有力,眼神里满是欣赏。那一刻,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后来,因为项目的关系,我们接触得越来越多。我发现他不仅在工作上无懈可击,
私底下也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会跟我聊最新的科技趋势,
也会跟我聊他最近在看的冷门电影。他懂得我的每一个梗,也尊重我的每一个选择。
和他在一起,我感觉很轻松,很舒服。我不需要伪装,也不需要刻意去迎合。他欣赏的,
就是最真实的我——那个在工作上杀伐果断,在生活里偶尔有些迷糊的我。有一次,
我们一起加班到深夜。他去楼下便利店,给我带回来一杯热可可。“别总是喝咖啡,”他说,
“对胃不好。”我看着他温和的侧脸,心里忽然有些恍惚。我想起了很多年前,
那个同样会在深夜给我端来热水的沈哲。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沈哲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