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毕业骊歌与抉择路口

>>> 戳我直接看全本<<<<
2020年夏,南一刚刚走出学校大门,面临多种就业选择(名企高薪、出国深造、创业等),最终在家庭期望、社会观念和个人对“稳定”与“影响力”的模糊憧憬下,选择报考公务员。

盛夏时节,绿树成荫的大学校园。

庄严肃穆的毕业典礼会场,悬挂着巨大的横幅“海城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伤感、成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南一她身着崭新的学士服,帽穗垂在一侧,坐在毕业生方阵的前排。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或天棚洒落,勾勒出她年轻而充满朝气的侧脸。

她微微仰头,目光追随着主席台上正在讲话的校长,眼神明亮,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信微笑。

家长区闪光灯此起彼伏,教授们身着导师服正襟危坐,毕业生们脸上写满各种情绪——兴奋、不舍、迷茫、期待。

随着校长的致辞接近尾声,勉励毕业生们“胸怀家国,勇担使命”,“在广阔天地中书写人生华章”。

掌声雷动,南一的掌声格外用力。

在优秀毕业生表彰环节。

当南一的名字被念出,聚光灯打在她身上。

她深吸一口气,挺首脊背,步履沉稳地走上主席台。

她双手接过校长颁发的“优秀毕业生”证书和奖杯。

证书烫金的字体在灯光下闪耀。

台下是她熟悉的教授赞许的目光、同学们羡慕或祝贺的眼神、父母激动得泛红的眼眶。

南一站在麦克风前,声音清朗有力,回顾西年奋斗,感谢师恩,展望未来。

她引用了一句理想主义的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表达服务社会、改变世界的抱负。

发言赢得热烈掌声。

此刻的她,是象牙塔尖的宠儿,站在人生的高光点上,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典礼结束,学士帽被抛向蓝天,欢呼声响彻云霄。

南一被兴奋的同学包围,合影、拥抱、互道珍重。

校园里弥漫着离别的狂欢气息。

然而,喧嚣之下,南一内心的真实感受开始浮现。

在与几位亲密好友的短暂交流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像潮水般涌来:张思齐(技术大牛):兴奋地晃着手机屏幕:“南一姐,看!

刚签的,金丝科技,年薪这个数!

搞AI去!

你呢?

定了没?”

——代表名企高薪、前沿领域。

李思思(学术才女): 优雅地整理着帽穗:“我拿到LSE的offer了,下个月飞伦敦。

南一,你的学术潜力这么好,真不考虑继续深造?”

——代表出国深造、学术追求。

王卓琪(创业达人): 搂着南一肩膀,压低声音:“姐妹,跟***吧!

我们那个项目,种子轮谈得差不多了,就缺你这样的核心!

绝对比打工***!”

——代表创业、高风险高回报。

南一笑着回应每个人,说着“恭喜”、“真棒”、“再考虑考虑”,但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和压力。

喧嚣散尽,南一独自一人坐在礼堂外的台阶上,夕阳的余晖拉长了她的影子。

她摩挲着手中沉甸甸的“优秀毕业生”奖杯,荣耀感尚未褪去,但现实的重量己然压下。

她渴望“影响力”,渴望学以致用,渴望在更大的平台上“做点实事”。

名校的精英教育赋予了他责任感和使命感。

她回忆起父亲语重心长的嘱咐:“小一,爸不求你大富大贵,稳稳当当,端上‘铁饭碗’,为国家做点贡献,就是最好的。”

母亲耳边的唠叨:“公务员多好啊,稳定、体面、说出去有面子,以后找对象也容易...你看看你表舅...”。

她想起亲戚聚会时对考上公务员的堂姐的羡慕,想起网络上关于“宇宙尽头是编制”的调侃与热议,想起辅导员分析就业形势时提到“体制内平台高、发展稳”。

对“稳定”的模糊憧憬:目睹了师兄师姐们在互联网大厂遭遇“35岁危机”的焦虑新闻,听到创业朋友吐槽融资艰难、压力巨大,想到留学高昂的成本和不确定的归国前景。

内心深处,她对“旱涝保收”、“职业安全感”并非毫无渴望,尤其在充满变数的时代背景下。

名企的高薪与快节奏、潜在的“工具人”感;留学的广阔视野与高昂成本、文化隔阂;创业的***与巨大的不确定性、九死一生... 每一条路都充满诱惑,也布满荆棘。

而公务员这条路,在她心中是“稳定”与潜在“影响力”的结合体,尽管这“影响力”的具体形态还很模糊,甚至带有一点“围城”外的浪漫化想象。

手机震动,是一条短信提醒:“国家公务员局您报考的职位己通过资格初审,请于5月20日前确认缴费并准备笔试...”南一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悬停在确认按钮上方。

夕阳的最后一道金光落在她脸上,照亮了她紧抿的嘴唇和眼中复杂的情绪:有对未知的忐忑,有对安稳的妥协,有对理想的执着,也有对父母期望的回应。

她闭上眼睛,脑海中闪过毕业典礼上的豪言壮语、父亲期待的眼神、张思齐兴奋的脸、李思思的优雅、王卓琪的热切...最终,她深吸一口气,手指重重按下了“确认”。

一个重大的、将彻底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决定,在毕业季的喧嚣与夕阳的沉默中尘埃落定。

她选择走进那座无数人向往又议论纷纷的“围城”,带着象牙塔赋予的光环、未褪尽的棱角,以及对“稳定”与“影响力”交织的模糊憧憬,踏上了独木桥的起点。

南一站起身,将奖杯小心地收进包里,最后看了一眼沐浴在金色余晖中的母校标志性建筑。

转身离开时,背影依然挺拔,却似乎比上台领奖时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东西。

毕业的骊歌仿佛还在风中低回,而她人生的下一个路口,己经亮起了指向“体制”的绿灯。